在造出第一臺內燃機車的地方,冬奧運動員練就“中國速度”

在造出第一臺內燃機車的地方,冬奧運動員練就“中國速度”

高亭宇在二七基地訓練備戰。 北體大二七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 李婕睿/攝

北京冬奧會,中國運動員一次次重新整理成績。男子鋼架雪車專案中歷史性地獲得銅牌的閆文港,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決賽中重新整理奧運紀錄的高亭宇……他們都在同一個地方訓練過—— 北體大二七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以下簡稱“二七基地”)。

二七基地,前身是二七機車廠,我國第一輛內燃機車就從這裡走出。如今,二七基地還留有上世紀舊廠房的痕跡,但這裡已成為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運動健兒的訓練地,綜合風洞館、六自由度平臺等多項“黑科技”助力運動員在賽場搏得佳績。

近日,記者來到二七基地,這裡總建築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由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中車二七機車有限公司、北京體育大學三方聯建,北京體育大學為運營主體。2019年基地落成時,北體大冰雪運動運營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科技工作部副總監馮佳鑫就來到這裡,見證著北京冬奧會從倒計時1000多天,到如今精彩啟幕。

在馮佳鑫看來,二七基地的最大特色是為運動員提供了最全面、一站式的科技助力。除了高科技的裝置設施,這裡還有體能訓練和評測、康復訓練、心理輔導、餐廳和公寓。我國一度沒有自己的冰雪專案訓練場所,運動員都要遠赴國外集訓。二七基地的落成,不僅方便了運動員實現在家門口訓練,也源源不斷地為體育提供科技助力。

風洞精準練就“中國速度”

綜合風洞館內有著二七基地裡單體體量最大的裝置,這個環形裝置長近50米,寬近15米,高達8米,可產生連續不斷的風,模擬各類專案給運動員帶來的風速感受。運動員不斷調節,以達到最佳的運動姿態,裝備也不斷最佳化改進。

這是我國第一個體育專業風洞,擁有陸地訓練難以實現的精準風速、精準調節和精準測量。

二七基地體育綜合風洞技術負責人李波曾在受訪時介紹,風洞的風速在5米/秒-42米/秒,可結合專案特點進行調節,涵蓋了各項冰雪運動的範圍。速度滑冰相當於經歷了一場7級風,而雪車雪橇專案的風速能夠達到12級。

在風洞實驗室旁,擺放著的是鋼架雪車專案中運動員使用的頭盔、鞋、以及雪車,這些裝備均由我國自主研發的。

藉助風洞對於風阻的精準測量,鋼架雪車鞋具備獨創導流板和翼型降阻設計,經風洞測試整體鞋身風阻降低10%,且充分應用了鈦合金3D列印、仿生流體力學等前沿科技,經實測,最高可提升運動員成績0。054秒。

輕量化定製頭盔的外殼採用宇航級輕量化材料,具有減阻、減重、高防護性等特點。基於運動員頭型定製的內襯貼合性好、舒適性高,能為運動員提供專業防護。

據介紹,有15個冰雪專案的400多名運動員、共2000多人次參與風洞實驗,其中就有人們熟知的武大靖、閆文港等。在此之前,運動員進行風洞模擬訓練,必須前往瑞典等國家,不僅耗費巨大的成本,也十分不便。

六自由度系統為訓練按下“加速鍵”

起初用於航天領域的技術也支援了冰雪專案的訓練。在二七基地,一系列六自由度訓練系統,透過六自由度平臺還原人們上下、左右、旋轉等日常運動中的狀態,並同步影片畫面模擬出鋼架雪車、雪車、雪橇、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專案的真實賽場環境,幫助運動員們提前將賽道資訊牢記於心,並形成肌肉記憶。

鋼架雪車、雪車兩項運動所用賽道相同,共用一個起點。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雪游龍”依山而建,全長1975米,共有16個彎,垂直落差121米,還設計了世界唯一一個360度迴旋彎道,增加了賽道難度。

速度是判定勝負的依據。被稱為“冰上俯衝機”的鋼架雪車因為過於驚險刺激,曾兩次在冬奧會中被取消,直到2002年後才得以穩定保留下來。而雪車是“冰上F1”,比賽平均時速約為100公里,最高可達160公里。

記者現場體驗第一視角的雪車六自由度系統,一分鐘內的訓練裡,賽道上的速度和角度不斷變化,可感受時速超過130公里的滑行視角。

馮佳鑫說,這些運動的實際賽道訓練比較危險,而且對訓練的環境要求很高。工作人員實地去“雪游龍”賽道,將賽道掃描複製1:1還原出來。藉助這套系統,運動員就可在夏季實現反季節訓練。此外,提高訓練效率也得到提高,只要在電腦上重啟一下,就可以重新開始訓練。

冬奧選手在這塊冰上突破自我

2月12日傍晚,中國運動員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績,重新整理奧運紀錄,奪得速度滑冰專案的冠軍。

平昌冬奧會時,高亭宇摘得我國男子速度滑冰專案奧運歷史第一枚獎牌,填補了奧運獎牌榜的空白。他卻認為,“是突破也遺憾。”4年後,從平昌到北京,從銅牌到金牌,高亭宇終於圓夢。而此前,他就在二七基地的速滑館裡備戰冬奧。

速度滑冰被稱為“冰上田徑”,這是速滑賽場上距離最短、也最不可預測的專案,是冰上的“飛人大戰”,運動員的速度可達到40多公里每小時,最終甚至由千分之一秒定勝負。

二七基地的速滑館裡,是亞洲首個採用二氧化碳製冰技術的速滑場地,不僅環保,冰面質量也十分高。這裡還引進了國內首套Swiss Timing訓練系統,這套與奧運會相同級別的比賽系統,能夠讓在運動員佩戴晶片訓練時,系統實時記錄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二七基地的90後弱電工程師嶽宇凱介紹,系統能夠採集運動員軌跡、實時心率、實時速度、滑行時間、加速度等資料,形成流暢的資料曲線,資料量非常大,也非常精準,幫助運動員發現弱點,從而針對性地提高技術,也給後期的科研分析提供了寶貴素材。而在那之前,速滑訓練只靠“掐秒錶”進行。

北京體育大學體能訓練學院研究生石煜,長期服務於高亭宇所在的速度滑冰短距離男子組。石煜認為,高亭宇除了訓練十分專注認真外,還有一個明顯特點:非常注重日常冰上訓練和比賽影片的回看分析。

“我們組的訓練和比賽影片拍攝工作主要由我負責,比賽影片一般會優先反饋給教練員,經得他們同意後再發至運動員個人。高亭宇對於自己的比賽影片很重視,基本上每一次比賽完都會主動找我要。”石煜說。

在速滑館地下一層,各種老物件和老照片,展示著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脈絡,從戰爭年代延安時期的溜冰比賽,到如今各省的冰雪運動發展狀況表——“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世界冰雪運動的版圖也由此改變。

不止是高亭宇,許多人的命運在這裡發生轉變。二七廠的老員工宋忠贊原先負責製作鐵路機車配件,他曾經的工位就在現在速滑館裡,如今那裡改成了冰面,宋忠贊也有了新的職責。每當運動員訓練時,他就會靠在冰道外的彎道墊上,守望著冰場,等待著教練的召喚,隨時準備進場澆冰。

未來,二七基地的運動熱情還將帶給更多熱愛體育的人。馮佳鑫記得,此前他從事二七基地市場開發時留過電話。經常有滑冰愛好者打電話問他,基地的冰場是否對外開放。事實上,他們正在計劃,以後基地的設施不僅服務於奧運健兒,也將更多地向公眾開放。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