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愛我的”還是“我愛的”,柏燕誼告訴你正確答案

選擇“愛我的”還是“我愛的”,柏燕誼告訴你正確答案

作者

:柏燕誼(心理諮詢師)

編輯

:賈方方

出品:婚姻與家庭雜誌

做節目的間隙,一個女孩跑過來問我:“柏老師,我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您能幫我參謀參謀嗎?”

原來,她夾在兩個男孩中間。一個是她暗戀的男孩,她很喜歡他,表現得也很主動,但對方對她並不太熱情。一個是喜歡她的男孩,溫柔體貼,對她特別好,但她對他不是很感冒。

女孩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該選愛自己的還是自己愛的。當時,我沒有回答,因為無論選哪個,她都會後悔。

01

單純的“愛我”難長久

如果不是必須立刻做出選擇的話,稍加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選擇愛我的還是我愛的人的問題,而是對兩性情感關係中愛的理解的問題。

很多女孩在找我做諮詢的時候會說:“以前他都聽我的,錢給我花,我說什麼就是什麼,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現在不這樣對我了,所以他不愛我了。”

這不是兩性關係中成熟的愛,更像是親子關係中的被寵愛。被寵愛的需求被滿足了,我就是被愛的,反之就是不被愛的。

然而,在兩性關係中,如果只有“被愛感”,也就是隻有“愛我”的話,這樣的愛是很容易消失的。

一個女孩告訴我,剛戀愛時,男友對她特別好,但她總髮脾氣、猜疑對方,“經過這樣的三五年,他對我完全不一樣了,不再愛我,也不再對我好了”。

真的是對方不愛她了嗎?其實是她自己把男友的愛扼殺掉了。

女孩小時候寄養在親戚家,直到小學三年級才被接回來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所以,她的內心不相信別人會愛自己,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不太相信愛是真實存在的。

“我渴望獲得想象中的愛,但又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愛”,當一個人的內在存在這種矛盾性時,即使得到了愛,也不會真正享受和呵護愛。

事實上,當一個人在親子關係中感到缺失、創傷或匱乏時,他就會特別渴望在親密關係中彌補自己,對“被愛”的要求非常高,過度理想化和美化“被愛”的體驗,且永遠不會滿足。

02

單純的“愛我”難長久

再來看看“我愛”是什麼。回到上面提到的那個女孩。暗戀的男孩終於同意和她交往,她一直鞍前馬後、小心謹慎。

然而,這樣的關係很難持久,因為在愛情中,尊重和平等非常重要。

“我愛”不是無條件、無節制、無自我地奉獻,也不是用犧牲、付出、隱忍換取另一個人的愛。

舉個例子。看到自己的男神時,你特別渴望和他在一起,恨不得跪下來和他說話。如果你是男神,你會開心嗎?不會。因為我們渴望擁有的另一半其實是自己內在的投射,而這部分通常是有力量的、向上的。

我渴望自己是智慧的,智慧的女人就會吸引我;我渴望自己是堅強的,堅強的男人就會吸引我;我渴望自己是豁達的,豁達的男人就會吸引我。不論這個部分是否已經實現,我們都會把它放到另一半身上去實踐和體驗。

想想看,如果我站在這裡,另一半在精神情感層面上卻是“跪著的”,這就意味著我自己內在的一部分也是被貶低的,這段關係自然不會擁有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我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03

無條件的“我愛”不健康

看到這兒,你會發現,這個女孩之所以不知道怎麼選,其實是把“我愛”和“愛我”放在了二選一的對立狀態,這也是很多人存在的問題。

著名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非常清晰地寫道:“很多人對於愛的理解有重大誤區,他們把愛和被愛混淆了。”

事實上,單獨說“愛我”和“我愛”都不是健康成熟的情感,這兩者也不是二選一的對立關係。

成熟和健康的愛其實是“愛我”和“我愛”的統一。我有被愛的需求,我渴望被愛護,這是非常正常的。在被愛的過程中,我也有能力去愛對方,並不是因為他愛我、對我好,我才對他好。

男孩讀書勤奮、工作努力,對同事很寬厚,女孩特別欣賞、喜愛男孩身上的這些品質。每次給大家帶零食,男孩總是第一個給女孩,給大家選冰激凌的時候也記得女孩喜歡的口味。

女孩覺得這個男孩對自己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喜歡上了他。你看,這個女孩子的選擇就是“我愛”和“愛我”的統一:他的某一部分吸引了我,同時我也享受他對我的與眾不同。

在愛情中,我們首先面對的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人的某些特質吸引我,他對我的方式讓我感覺溫暖,於是,我和他產生了愛情,這才是一個成熟的相愛過程。

兩個人彼此獨立又有共同性,這就是“愛我”與“我愛”的統一。

04

無條件的“我愛”不健康

即便搞清了真愛是什麼,我們依舊難免會遇到“我愛”和“愛我”的兩難選擇,那麼,到底怎麼選才不會後悔呢?

我無法假設開頭那個女孩的未來,但可以給大家講一個已經發生的故事。

高中時,女孩愛上了班裡一個男孩。男孩考上了知名大學,女孩因為家裡窮又重男輕女選擇了輟學。男孩叮囑女孩一定要繼續考大學,他在大學等她。後來,經人介紹,女孩認識了村裡的一個木匠,他對她很好,兩個人便結了婚。

婚後,女孩經歷了很多痛苦,到了50多歲來找我做諮詢。她說:“如果當年沒有選擇我丈夫,而是選擇了那個男同學,我的生活一定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也不會經歷這麼多痛苦,但那時候我好像又別無選擇。”她覺得命運太諷刺了。

到底是不是命運的嘲弄呢?其實,一個人最終做出的選擇和命運無關,而和我們內在的衝突性有關:渴望幸福,但又恐懼,覺得自己配不上這種幸福。

每一個選擇都會有遺憾。就像在超市買酸奶,草莓味和黃桃味都是你喜歡的口味,但兜裡的錢只夠買一個。在你琢磨該買哪個的時候,突然有人伸手拿走了一個。這時,你根本顧不上選草莓的還是黃桃的,趕緊把剩下那個攥在手裡,以防再有人搶走。你不是一定真的喜歡被拿走的口味,但仍會遺憾錯過,這就是人性。

我們總擔心自己會選錯,對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感到恐懼,這是人性很正常的部分。如果沒有覺察到這一點的話,你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真愛。

但其實並沒有,你只是忠誠了在那個當下對自己來說更重要的需求。

對自己有堅定的自我認知、敢於承擔責任與後果的人通常不會後悔,反之,如果不敢承擔責任,總讓別人替自己做選擇,或是經常讓自己陷入被選擇的狀態,那麼,無論做什麼選擇,你都會後悔,因為你承擔不了後果。

生活永遠在選擇中,唯一不能選的就是選擇本身。有人會說,那我就順其自然,不做選擇,其實這也是你做出的選擇。

所以,面對愛情,不論選了什麼,你一定要告訴自己:我選的就是對的。對於可能出現的後果,既不美化,也不妖魔化,而是客觀面對。堅定自己在這個選擇中想要得到的是什麼,失去的是什麼,對於自己的取捨保有主動權。

在這種狀態下,你會發現,無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結果都不會讓自己那麼不安和忐忑,你也不會後悔那個放棄了的選項。

回到正題,選擇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我想此刻你已經有答案了。

本文摘自《婚姻與家庭》雜誌

原標題:

《選擇“愛我的”還是“我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