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護航,給孩子一個重啟人生的機會

法治護航,給孩子一個重啟人生的機會

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釋出《關於加強新時代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的意見》;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設立少年法庭辦公室。隨後,全國各地百餘家少年法庭相繼掛牌。

法治護航,給孩子一個重啟人生的機會

法治護航,給孩子一個重啟人生的機會

法治護航,給孩子一個重啟人生的機會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本文刊於《中國婦女/法律生活幫助》

法治護航,給孩子一個重啟人生的機會

《中國婦女/法律生活幫助》封面人物:秦碩

初夏的北京陽光和煦,微風拂面。在海淀區法院審判大樓前高高的臺階上,百餘名來自中關村二小的孩子們行隊禮注目國旗冉冉升起,胸前的紅領巾鮮豔奪目,更襯著一張張小臉朝氣蓬勃。

這是海淀區法院少年法庭舉行的“六一”開放日活動。莊嚴的升旗儀式後,秦碩帶領少年法庭的法官們給孩子們講黨史、上法治課,內容生動,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多年的少年審判經驗讓秦碩有一種特殊的親和力,孩子們在她身邊“乖乖聽講”,還會和她說心裡話。

法治護航,給孩子一個重啟人生的機會

秦碩 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刑事審判庭(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副庭長、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

終身幫教,給人生另一種可能

從事少年審判工作近十年,很多孩子愛和秦碩說心裡話。一次幫教後有個孩子問她:“法官,我能跟你回家嗎?”秦碩問為什麼,孩子說:“因為我覺得法官的家比較幸福!”秦碩有些心疼,告訴他:“你的家以後一定會變得更好。”孩子看著她點點頭,目光充滿信任。工作中許多這樣的感動瞬間,讓秦碩無比熱愛自己的事業。“少年法庭法官挽救的不只是孩子,更是背後的家庭。給孩子一個重回正途的機會,他們的人生往往超出你的預期。”秦碩說。

剛當法官時,秦碩不是這麼想的。2001年她大學畢業,進入海淀區法院審理普通刑事案件,她依據案情量刑,崇尚法不容情。然而,2012年她進入少年法庭接手的第一個案件,改變了她的想法。

那是個高中生持刀搶劫案。據法律規定,犯搶劫罪應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有加重情節,可能要判10年以上。見到孩子的第一眼,秦碩心裡一顫。面前的男孩和她想象的少年犯太不一樣了,他白淨斯文,還有些害羞。秦碩瞭解到,男孩成績名列前茅,與親友相處融洽,父母是各自領域的精英。這樣一個孩子,為何走上犯罪道路?

秦碩與男孩反覆溝通,他終於袒露心聲:父母要求他事事要做到完美,卻從未給他應有的關愛。父親每天都和他探討時事、軍事、國際關係,培養他的眼界和分析能力;母親則督促他學習。他的生活就像程式設計操作的機器人,不能稍有偏差。

“我很羨慕同學,他們的父母會問孩子‘晚上吃什麼’,爸媽從來沒有問過我。我們一家在一起從來都是各自看書。”孩子低著頭說道。

事發當日,孩子看新聞準備和父親討論問題,母親卻埋怨道:“還看電視!考不上大學可沒人養你。”這句話點燃了孩子一直以來的委屈和不滿,他被憤怒衝昏了頭,離家出走後持刀走進附近大學搶劫,只為證明不靠父母也能養活自己。

當得知搶劫的嚴重性時孩子懵了,以前沒人給他普及相關法律知識。父母竟然也不知道嚴重性,還一再問秦碩:孩子什麼時候能回去上課?

經過心理疏導、跟蹤幫教,孩子逐漸開啟心結,理解了父母的苦衷,父母也深刻反思了教育方式的不當,家庭氣氛變得溫馨了許多。取保候審期間,男孩考上了名牌大學。

這個案子的庭審也十分溫暖。被害人諒解了孩子,還一再在法庭上開導、鼓勵他,怕判決影響他的錄取調檔。等到大學調取孩子檔案後,秦碩才對其判處緩刑。

判決後秦碩一直追蹤這個孩子,幫他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孩子一直成績優異,緩刑考驗期滿後出國留學,目前已完成學業回國工作。幾乎每年,秦碩都會和孩子一起吃頓飯,聊聊近況。

在少年審判的崗位上,秦碩經手七八百件案子,類似情況很多。她因材施教,為每個失足少年量身定製改造計劃。她收穫的不僅是感動,也見證了孩子們的重生。

2021年3月,秦碩作為一線少年法庭法官的代表,應最高人民法院邀請亮相《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解讀系列全媒體直播訪談。

“判後跟蹤幫教是少年審判特有的延伸工作。需要法官根據孩子情況,陪伴他們成長。既不能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又要適當干預其行為。”秦碩如是說。“幫教是‘終身制’的,只要孩子需要,我們永遠都在。”這是秦碩對孩子們作出的承諾。

傳承事業,34年風雨兼程

海淀區法院少年法庭成立於1987年,是我國第一批少年法庭之一。這裡的“法官媽媽”尚秀雲被社會廣泛熟知。“全國巾幗文明崗”“全國法院首批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全國少年法庭先進集體”等榮譽,讓這塊金字招牌愈發閃亮。

34年來,少年法庭跟蹤幫教罪錯青少年1000餘人,無一再犯。其中70餘人考上了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院校,400餘人進入各類職業院校。

少年法庭先行先試,不斷探索。1989年首次嘗試對判處緩刑的未成年人適用減刑;1991年引入社會調查,讓幫教有的放矢;1992年,威嚴的審判席變成了親切的“U型法臺”,這也是後來各地少年法庭普遍採用的模式。

法治護航,給孩子一個重啟人生的機會

秦碩給北京中關村二小的學生們普及法律知識

為了給孩子重啟人生的機會,1997年少年法庭開始適用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為了探索孩子犯罪背後的原因,2001年邀請心理專家介入案件,參與庭審。為了糾正問題少年背後的“問題家長”,2013年更是在全國率先適用親職教育制度,給失職監護人上課。

成為新一代少年法庭法官,秦碩深感肩負殷殷重託與深情厚望。秉承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秦碩和同事們探索“首審責任制”,即在管轄允許的前提下,同一個孩子身上發生的刑事、民事案件,都由少年法庭同一個法官負責,並在2014年開始適用。

秦碩近期審理了一個小學女生在校摔傷的案子。女孩上舞蹈課時,由於下腰動作沒有保護而摔倒,造成“無骨折脫位型脊髓損傷”,腰椎以下完全癱瘓,一級傷殘。學校積極賠償,但賠償費用不是一次性的,隨著孩子長大,其康復、護理費用等都會不斷增加,需要在未來幾年陸續起訴。

案子適用首審責任制,結案後秦碩一直和家長保持聯絡,指導他們收集費用憑證。如果家長未來就新產生的費用告到法院,案子都由秦碩負責。這樣就省去了重複陳述案情、舉證質證等各種麻煩,也有助於統一裁判尺度。得知這項制度,女孩的父親感動地說:“聽到一直都是秦法官,我就安心了!否則以後這麼多年,真不知道怎麼面對……”

送法進校,前置預防護航成長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接觸的案件反映出越來越多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風險,但這些風險點的公眾知曉程度很低。”秦碩說,如果家長、學校等對風險沒有足夠預判,孩子難以保護自己。

曾經有個案子讓秦碩非常痛心。有個高中女生,因為課業繁重,心理壓力無處訴說,於是下載了探探、陌陌等交友軟體,認識了一個自稱讀大學的男生,和他逐漸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誰知見面後她才知道,對方是個30多歲的成年人,第一次見面他就將女孩拉入車內實施性侵。此事讓家長十分悔恨,因為此前孩子一說心裡話,他們就訓斥,或是根本不聽,導致與孩子缺乏溝通。秦碩也非常揪心,因為這些危險都有跡可循,如果加大宣傳,孩子可能不會誤入陷阱。

秦碩擔任多所中小學的法治副校長。少年法庭成立以來審理了1。8萬餘件案子,是豐富的“教材庫”。為了把不斷髮現的新問題前置到預防環節,秦碩和同事們不斷將案子轉化成“教材”,給學生、家長和老師們授課。比如,秦碩發現透過網路交友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較突出,就會在講課時加入這方面的內容,分析如何預防。發現以“未成年人解鎖網遊”為幌子的騙局出現,她就將真實案例加入課程。6月1日,《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實施,秦碩也剛剛完成了對多所學校教師的相關培訓。

保護未成年人,預防工作要做在前面。秦碩帶領法官們探索出了“2+1+2”防護型少年審判“海淀模式”。中間的“1”是以審判為中心,前面的“2”是警示加預防。後面的“2”,則是常規的幫教和救助。做好預防工作,近年來轄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顯著減少,孩子的法治觀念和自護意識不斷增強。

少年審判是需要不斷探索的事業,法槌起落間關乎孩子前途。“你會發現很多法官一旦固定在少年審判崗位上,就沒有再變動過,少年審判成了他們畢生的事業。這是因為少年審判,給人愛和希望,並決定一生。”秦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