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前段時間,吳亦凡案塵埃落定,他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出獄後將被驅逐出境。

不光要坐牢,他還因為偷稅漏稅被通報,罰款6個億。

本以為這件事已經告一段落,沒想到最近又爆出新聞:吳亦凡的母親吳秀芹也被抓了。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當然,這個訊息尚未證實,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毀滅吳亦凡的並不是都美竹,而是

吳秀芹

作為一個母親,她不但沒有教兒子基本的禮義廉恥,更是為他塑造了一個頂流的大夢,以為頂流就能為所欲為,一切法律和規則都可以拋諸腦後。

一次次縱容、一次次善後,讓吳亦凡的傲慢急速膨脹,最後迎來那個慘痛的結局。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今天的文章,也不是為吳亦凡洗白,只是借吳亦凡和其母親的關係,探索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性格的影響。

孩子的性格一大半源於家庭,如果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更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孩子根本沒辦法明辨是非,只會覺得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後被自己的自戀毀滅。

#01

有毒的家庭

or健康的家庭?

-

1990年,吳亦凡出生於廣東廣州,幾個月大的時候,他就被送回甘肅白銀的姥姥家生活,直到讀小學才回到廣州,和父母待在一起。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10歲那年,吳亦凡的父母離婚,吳秀芹帶著吳亦凡移民到了加拿大。

因為要做生意,吳秀芹帶著吳亦凡輾轉於好幾座城市之間,廣州、溫哥華、多倫多……

可以說,吳亦凡人生的前15年,他就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很多時候剛和一個小圈子混熟,他就要跟著母親去到一座新城市、轉入新學校,重新面對一群陌生人。

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曾在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一書中提出過一個觀點:

父母面對孩子,有著很多義務,其中最基本的義務應該是——

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保護孩子免受身體和情感上的侵害;

滿足孩子對愛、關懷和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

給予孩子道德倫理的正確引導。

如果這些義務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會大受影響,很難發展出心理健康的成熟人格。

而在吳亦凡童年時期,他父母不在身邊,缺乏來自父母的教導;

後面又經歷父母離婚、移民加拿大等事情,他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其實非常不利於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偏偏吳秀芹又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人,進一步加深了吳亦凡的性格扭曲。

吳亦凡剛到加拿大時,因為語言不通,融入不進當地的圈子,他苦惱地向母親求助,沒想到吳秀芹只是冷冷地拋下一句:

“你要好好學英語,不然這可怎麼辦啊!

沒有安慰,沒有包容,只有苛責。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她對吳亦凡的人生也有種種規劃,要求吳亦凡以後上醫科大學,將來當個醫生。

但凡吳亦凡的表現不符合她的心意,她就是各種埋怨和指責。

有一次吳亦凡在家玩電腦,吳秀芹回家看到了,沒有任何溝通,直接上手把網線拔了。

2005年,吳亦凡回到廣州讀書,他迷上了打籃球,還作為籃球校隊隊長,獲得了華南地區的冠軍。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吳亦凡想往職業籃球運動員的方向發展,但吳秀芹覺得這職業太危險,沒前途,直接從加拿大飛過來,把吳亦凡拽上了飛回溫哥華的飛機。

吳亦凡後來回憶:

“我有了一點模糊的自我價值觀和一些渴望追求的東西,沒辦法,還是得跟我媽媽回去,沒有選擇的餘地。

你說吳秀芹不疼愛兒子嗎,貌似也不是,畢竟兒子的衣食住行,她都儘可能給到最好的。

但她光顧著給予孩子豐衣足食的生活,卻沒有意識到,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庸,他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

孩子不可能永遠待在父母身邊,總有一天要獨立生活的。

父母能做的,不是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讓孩子永遠離不開自己,而是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思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度過一輩子。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這也是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在《童年與社會》一書中提出的觀點:

青春期孩子

,最主要成長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所謂“自我同一性”,指人格發展的連續性、成熟性和統合感。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必須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對自身的探索,對自己有著足夠清醒的認知,解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去思考“我是誰”,是很空、很浪費時間的行為,還不如多做幾套試卷。

但事實是,孩子正是透過思考這個問題,解決角色混亂的難題,擁有獨立的人格,明白自己活在世界上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能夠成功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孩子,做事情會有目標想法,也更願意為自己認可的事情付出努力。

因為他們是為自己而活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被家長推著走。

可惜的是,絕大部分的家庭,是蘇珊·福沃德博士口中的“有毒的家庭”,而不是“健康的家庭”。

有毒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白,孩子必須要和父母的語言、思想和行為保持一致;

健康的家庭則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思想和個性,鼓勵孩子表達自我。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在有毒的家庭長大,孩子只會變得非常扭曲——

表面上看,他們非常聽從家長的話,會成為大家眼中的“媽寶男”、“媽寶女”;

但實際上,他們所謂的“聽話”,並不是出於愛和敬意,而是出於恐懼。

他內在的個性被壓抑,只要家長不在身邊,這種個性和慾望,就會以各種扭曲的方式釋放出來。

這種釋放,其實是一種自毀式的報復:你不是不讓我過我自己的生活嗎?那我就毀滅給你看。

導演管虎在拍《老炮兒》的時候就說,

吳秀芹不在身邊的時候,吳亦凡簡直變了一個人那樣。

母親的強勢,讓吳亦凡變得自私又扭曲。

一方面,他凡事都依賴母親,不管是工作的業務,還是出事後的“善後”,都是吳秀芹一手包辦;

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叛逆,哄騙了很多女孩,卻沒能好好建立起一段親密關係,甚至最後還要強姦女性。

不知道吳秀芹有沒有後悔過,自以為對兒子好,想為兒子包攬一切,沒想到卻把孩子養成了強姦犯。

#02

體面的成年人

都在默默治癒自己

-

其實,說這麼多,並不是為吳亦凡洗白,畢竟在咱們這個社會,父母專制蠻橫,不尊重孩子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了,也沒有多少人會像吳亦凡那樣,跑去強姦無辜的女孩。

說白了,原生家庭確實會對我們的性格造成巨大影響,但並不代表我們就只能束手就擒。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就像吳亦凡,他明明意識到母親對自己的束縛,卻沒有采取什麼措施去進行自我修復,繼續沉醉於母親的溺愛之中,還傷害了那麼多無辜女孩,其實就是自私且懦弱。

如果他只有18歲,說他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做了不少壞事,這還說得過去;

但都30多歲了,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這麼多年,還要把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如意都歸咎於原生家庭所帶給自己的童年創傷,那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每一個體面的成年人,其實都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內心的創傷,然後想盡辦法去修補,不妨礙別人,不傷害別人。

原生家庭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起點,但人生軌跡是靠我們自己走出來的。

那麼,如果你也曾生活在“有毒的家庭”,你可以做點什麼,讓自己獲得健康的人格,讓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

蘇珊·福沃德博士給出過幾點建議:

第一步:允許自己對父母有憤怒和不滿

很多人的思想,其實是特別矛盾的,一方面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給自己造成了特別大的傷害;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敢對父母有什麼怨言,哪怕冒出一絲絲“父母做錯了”的想法,他們都覺得自己大逆不道。

明明很憤怒,還硬要說自己沒生氣,就像硬要被堵上的蒸汽閥門,總有一天會爆炸。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倒不如承認父母確實傷害過自己,透過運動、哭泣、向第三方傾訴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緒宣洩出來,這樣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第二步:自我界定

很多人可能會說,允許自己對父母有不滿,是不是要和父母一刀兩斷?這也太絕情了吧。

其實,允許自己憤怒,並不是讓你和父母一刀兩斷,只是讓你透過這種方式,讓自己情緒平靜下來。

只有你的情緒平靜下來了,你才能做到下一步,那就是——自我界定。

所謂自我界定,

就是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仍可以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換句話說,就是要有邊界感,父母有父母的想法,你有你的想法,沒必要苛責雙方都能達成共識。

如果雙方意見不一致,那就因為先考慮自己的想法,再去考慮父母的想法。

吳亦凡是怎麼“煉”成的?

這不是自私,更不是讓你不理會父母的感受,而是在思考順序上,必須要做改變。

很多人以前遇到什麼事情,第一反應都是“我爸媽知道會怎麼想?”“我爸媽會不會很生氣”,看起來很孝順,其實就已經失去了自我。

最好的做法,是先考慮自己的感受,考慮“我想不想要這麼做?”,再去考慮父母的感受。

第三步:用非辯論式的方法應對父母

當你想和父母保持邊界感的時候,父母一定會非常憤怒,覺得你這是“不孝”、“不理會父母的感受”。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努力去說服父母,希望父母理解自己,支援自己的做法。

蘇珊·福沃德博士說,

千萬不要這麼做。

因為人的思想都是幾十年的經歷積澱而成的,如果你的父母的思想能改,他們早就改了,也不至於等到現在。

因此,不需要說服父母,你只需要堅定且溫和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即可。

比如可以說“這樣啊”、“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就可以了。

沒必要尋求父母的認可,因為你哪怕沒有他們的認可,你也能在這個世界上活得好好的。

#03

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

也是一個方向

-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蘭塞姆·羅傑斯曾說:

“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

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原生家庭只是一個起點,並不是終點,未來的路要怎麼走,關鍵還是看我們自己。

不要因為自己原生家庭不如人意,就對未來失去信心,說實話,誰不想生活在一個既有錢、父母還開明的家庭中?

但現實就是現實,既然父母沒辦法給我們想要的生活,那我們就自己去爭取。

想要變得很有錢,那就努力去賺錢;

想要得到很多很多愛,那就學會自己愛自己。

人生前18年,是父母在牽引著我們,但過了18歲,我們就要獨立成長,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