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要送禮?換個問法,送禮的文化基礎是什麼?

為什麼人們要送禮?換個問法,送禮的文化基礎是什麼?

作為人類社會中一種傳統的習俗,禮物交換隨著社會文化的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幾乎滲透在我們生活中待人處世的每一個細節,涵蓋了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如果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完全不參與禮物的社交,那他的生活可能無法正常進行,他的社會交往活動也將很難展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傳統文化中很注重禮尚往來。“仁、義、禮、智、信”,其中,“禮”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比較輝煌的一頁。送禮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

人們為什麼要送禮呢?換個問法,送禮這種行為的文化基礎是什麼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禮物,以及它的由來和演變程序。

在我國的漢字中,“禮”的本意原是“敬神”,到了後來演變成人們的一種行為規範。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中,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奉獻於神靈。也就是從那時起,禮的含義中就開始有物質的成分,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呈現,即禮物。

“物”的意思是物質。從詞源上來說,這個漢語詞暗示了禮物不只是物質的禮品,它承載著文化的規則,並且牽涉儀式。所以,無禮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禮物。在古代,禮物可以是金銀,《春秋》、《史記》等史書和古籍中,常有天子賜予諸侯或功臣以“千金”、“萬金”的記載;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寶劍贈英雄”更是我國的千古佳話。

至於禮物的起源,有的人說它最開始來源於古代戰爭中部落兼併而產生的“納貢”,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征服者服從和乞求庇護。還有的人認為,最開始的禮就是一種商業性質的有來有往。傳統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以禮品的贈送與酬報的方式進行產品交換。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一萬年前就開始了農業生產,到了六七千年前,農業文明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由於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使得我們的祖先按照血緣關係,以一個或幾個家族定居生活在一起,共同開發某一片土地。

人們平常生活在一起,矛盾是常有的。於是,大約從三四千年前的商周開始,我們的祖先開始制定了一套不成文的規範。這些行為規範到了西周時期演變成了社會共同遵守的“禮”。到了孔子時代,在“仁、義、禮、智、信”中,“禮”在儒家思想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再到後來後,禮的“儀式”意義又逐漸演變成了禮的“實質”意義。於是,在一些大的慶典活動中,送禮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項行為。

其次,由於中國傳統的社會關係具有人情的特點。於是,一種以人情為基礎的靈活的處世哲學和處世方式便順應了這種人際關係的特點。而送禮則成了實現這一目的重要方式。可見,禮物交換是早期人類社會即已存在並延續至今的一種社會行為。從人類對神靈的祭祀禮儀,到部落國家之間的和平共存,以至世俗生活中人際關係的維繫以及男女之間代表特殊含義的情意傳遞,禮物在不同時代傳遞了不一樣的內容與意義。

再者,中國文化的精神之一便是“和”,即“貴和尚中”,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統一關係,以及崇尚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中庸式的處事方式,而送禮則是協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方法。它能糾正人們的過激行為,也能軟化人們的對立情緒,不失為實現傳統理想價值的極好的方法。

最根本的一點是,人類生來具備“給予”精神。當一個人做善事時,其腦內“獎勵區域”就會活躍起來,同那些對各種節日嗤之以鼻的人相比,樂善好施之人要更為健康和長壽一些。對於節日購物滿懷憧憬的人,在節日期間也比較不容易生病。

總而言之,贈送禮物能讓人健康長壽,因為這有助於人們振奮精神,提高自信。最重要的是,能讓人們對於他人的恩惠心存感激,危難之時,便會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