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幾個月,什麼“懶”魚這麼能睡?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眼看著天氣越來越冷,你是不是也越來越難起床,恨不得“長在被窩裡”了。

分享給大家一個冷知識:

任何脊椎動物都會睡覺,魚也不例外,只不過魚類睡覺的時候眼睛會睜著,鰓也會一動一動的

或許你對此並不意外,畢竟誰還不會睡覺嘛!可你知道嗎,居然有魚能足足睡一個季度,好傢伙,到底是什麼懶魚這麼能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01

魚類的休眠

其實魚並不是在睡懶覺,而是它們進入了

休眠

。休眠是指生物處於一種相對靜止狀態,伴有代謝活動的明顯降低。休眠分為兩種型別,即冬眠和夏眠,但不包括動物的日週期的生理睡眠。

休眠在多數情況下是季節性的,

許多動物借越冬休眠以避嚴寒,在低緯度乾旱區動物借夏眠度過酷暑

。季節性的氣候變化既影響生物的生理活動,又影響生物的食源,因此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生物各自發展不同的適應方式,借休眠以抗禦不利條件。

一睡幾個月,什麼“懶”魚這麼能睡?

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季節性的休眠常受機體的內在節律控制,外界條件的變化只起促發作用。為增加體內的能量儲備,魚類和其它高等生物一樣,入眠前常常需要較長的準備階段。

02

夏眠度暑

由於水域中條件比較穩定,因此絕大多數魚類缺乏典型的休眠狀態,但在赤道區的沼澤內,常有數週或數月乾涸,因而促使生活在這裡的魚類進入夏眠。

不少迷器族魚類如攀鱸、絲足魚、烏鱧以及其它具有副呼吸器官的魚類,在麻木狀態下,埋在泥中過夏

,到降雨後,池沼和河川充滿水時,它們再度恢復正常的生活。

肺魚類為了要在枯水期內避免死亡,而有著更為複雜的夏眠方法。被稱為泥魚的

非洲肺魚

,由於熱帶的溫度很高,它們所棲息的小河每年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乾涸,完全沒有水,太陽會將河底的泥巴烤得非常堅硬,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它們該怎麼存活呢?

一睡幾個月,什麼“懶”魚這麼能睡?

西非肺魚,圖片來源:Wikipedia

非洲肺魚給出了它的答案:在旱季臨近之前,每一尾魚都會鑽入泥中,

由面板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泥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堅硬的泥殼,魚包在泥殼中睡眠

,一直到下次降雨時才復甦。

在泥殼的內部有一條小路和外界相通,肺魚在殼內休眠期間,全靠這條通路來呼吸空氣。肺魚在泥殼中,即使被人掘出來,只要不剝開泥殼,放置半年時間,肺魚仍然安全無恙。如果把泥殼投入微溫的水中,待泥溶去後,魚在數分鐘內就甦醒並活潑地游泳。

一睡幾個月,什麼“懶”魚這麼能睡?

圖片來源:georgialifetraces

南美肺魚

夏眠時也在泥中造成與非洲肺魚相似的洞穴,所不同之處是南美肺魚與外界相同賴於一個多孔的泥蓋封閉著。

生活在多瑙河沿岸水域裡的

泥鰍

,到了夏天河水乾枯時,它就鑽進泥漿裡不吃不喝,進入夏眠狀態,只靠它那特殊的腸子來呼吸空氣,維持生命。在南非還有一種奇特的

樹魚

,到了夏天,它就爬到樹上的陰涼處,睡上兩個多月,以度過酷暑之日。

看得出來,為了避暑,這些魚兒沒少花心思!

03

冬眠避寒

冬眠是指動物的越冬休眠,它是一種主動過程

。雖然動物在冬眠期間體溫與環境溫度相近,尤其是變溫動物,但當它遇到適宜刺激或按自身節律達到覺醒期時,其體溫即可在短期內上升,恢復正常體溫。

動物在冬眠期中,呼吸次數、心跳頻率、呼吸耗氧量均大為減少。休眠動物的生理機能的改變主要受神經中樞控制。在休眠期所有內分泌腺均停止活動,各種代謝水平普遍降低。但至覺醒時,各器官的生理活動按一定順序迅速恢復正常,這個過程要消耗大量能量。經過整個冬眠期後,冬眠動物的體重將明顯減輕。

一睡幾個月,什麼“懶”魚這麼能睡?

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絕大多數魚類沒有冬眠期,有少數魚類為解決嚴寒的困難,在接近冬季溫度下降時開始冬眠

,直至翌年春季水溫再度上升時為止。

它們不像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那樣完全達到處於無意識狀態,而僅僅是中止攝食,隱藏在水藻和岩石間,或鑽入泥底、洞穴中,或多或少進入麻痺狀態。例如

鯉魚

常成群在水的深處越冬,它們數十尾到上百尾在水底造成一窪,圍成一圈,把頭互相倚靠,一直到翌年春天才分散,屬實有種“魚魚隊,開大會”的既視感。魚類在休眠時呼吸非常遲鈍,連鰓蓋的動作都好像是很艱難似的。

丁歲魚

埋在河泥中過冬,即使是把它們從泥中挖出來,並放到岸上去,若不用棍棒打一下,甚至都看不出它是活著的。

烏鱧

到了冬季,移居於深水處,將身體埋在淤泥中越冬,停止攝食,處於蟄居狀態。

鰻鱺

在冬季有著與烏鱧相似的休眠,它們通常找到深水區後即埋入泥中,而成麻痺狀態。

海產魚類的冬眠現象非常少,已知

的幼魚生活於淺海,冬季埋在砂中,成安息狀態。

看到這兒,大家想必都明白了,夏眠或冬眠並不是因為這些魚類太懶,而是它們在適應身處的環境。在自然界中,地球上數以億計的生物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適應,只有適應,才能更好生存下去。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生命脈動團隊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選送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資訊網路中心

本文文內部分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臺回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