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到了什麼?答案只有四個字

釋迦牟尼佛曾在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

在悟道的前六天,他先得四禪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後一夜之間證得六神通,第七天當他不經意抬頭時,恰好一道明星劃過,他因此而悟道。

那麼成佛後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他究竟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到了什麼?答案只有四個字

答案只有四個字:“緣起性空”。

緣為因緣,因是指引發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而緣是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

所以它也叫“內因外緣”、“親因疏緣”。

後面兩個字“性空”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是指人、事、物本身。

比如說一張木桌的形成,不僅有木頭,還有釘子和木匠的勞動,以及木匠在製作它時的覺知和觀念等等。

木頭由樹而來,樹由種子、土壤、氣候、陽光、雨露而來,種子由另一棵樹而來。

僅木頭這一項,其由來就可以無窮追溯,其他各項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說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張木桌,也與整個宇宙相關。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到了什麼?答案只有四個字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我們看見一束紅光,即為一個事件,又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產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長值,借用哲學家的語言,即“第一類性質”,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所以這些第一性質,即是“因”。

其次需要具備一些其他條件,如眼睛正好睜開,沒有色盲,往正確方向看,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等。

這些條件構成的“關係參量”,即為“緣”。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到了什麼?答案只有四個字

這些因緣的聚合,便產生了紅光這個果。

“紅色”的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它需要依賴觀察者的視力和製造者的思想,即為“性空”。

也就是說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果則會不同。同時由於緣是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

更深一步說緣會影響果,因為緣是在那很多條件配合下產生的作用,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甚至消失了,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這種觀點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世間沒有任何現象是可以永恆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常。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到了什麼?答案只有四個字

這種無常也告訴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即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沒有無常,壞的永遠是壞的,好的永遠是好的,那樣才是真正不公平的。

反而因為有無常,一切都可以改變,因緣和合便會結果,壞的也可以變成好的,關鍵是看你付出怎樣的努力。

所以說不好的時候,我們必須在瞭解因果的基礎上,始終保持積極向上、創造進取的心態,積極去改變我們的一切,使自己完成良好的轉變。

反之好的時候,我們不能自傲自滿,因為看似一帆風順的事情,也有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因緣而出現波折。

總之“無常”才是正常的,我們要調整心態,看淡得失,積極應對,這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