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女醫生首次出國工作,去了巴基斯坦在建最大水電站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白波

46歲女醫生首次出國工作,去了巴基斯坦在建最大水電站

2020年的8月,湖北宜昌46歲的女醫生閆嘉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征程。

“來到巴基斯坦前,我還從沒離開過宜昌。兒子上大學了,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我決定邁出這一步。”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承建的達蘇水電站專案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的科希斯坦地區。達蘇水電站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在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5400兆瓦,建成後年發電量約120億千瓦時,將有效緩解整個巴基斯坦能源緊缺的現狀,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民生。

科希斯坦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山地”。達蘇水電站專案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350公里,兩年多來,雲霧環繞的群山和山谷中奔流的印度河,是閆嘉最熟悉的風景。

閆嘉是達蘇專案的醫療負責人。除了她一箇中國醫生外,醫療組其他成員是清一色的巴基斯坦醫護人員,全部是男性。

“我的職業註冊資格是內科醫生,但實際上將近30年來我乾的是一種診所裡的全科醫療工作,是萬金油式的,常見的疾病基本上都可以看一下。”閆嘉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說,來到巴基斯坦,她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有底氣,但語言卻是意想不到的難關。

當地人日常使用烏爾都語,通用英語。剛到巴基斯坦,閆嘉的英語幾乎是零基礎。“我的語言天賦還可以,就在日常工作中慢慢地學。如果巴基斯坦同事說的我聽不懂,那就停下來讓他們重複再重複,再加上手機翻譯軟體來學習。我年紀大了記不住,就把英語單詞用諧音的漢字寫下來。”

隨著時間推移,閆嘉和巴基斯坦同事的溝通越來越順暢。有趣的是,當她帶著不斷積累的自信用英語和其他巴方同事交流時,發現對方理解的程度並不像自己部門的同事那麼好。她意識到,在自己和同事為了推動工作的共同努力下,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默契。

46歲女醫生首次出國工作,去了巴基斯坦在建最大水電站

達蘇水電站專案緊挨著始建於1966年的喀喇崑崙公路,地勢十分險峻。今年夏天,巴基斯坦暴發前所未有的洪澇災害。在一場持續多日的暴雨中,一名專案上的巴方員工被落石擊中頭部,當場昏迷。

“其他巴方員工緊急把這名受傷的同事從工地背到醫務室。由於被落石直接擊中了頭部,他的耳朵、鼻子和嘴裡都出血了,傷情嚴重。”閆嘉說,通常情況下,她會為這種程度的病人簡單處理一下傷口,用一些止血和降低顱內壓的藥物,實施固定後儘快轉運到最近的醫院。可是,當時附近喀喇崑崙公路上的橋樑已被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沖垮,道路多處也被落石阻斷。達蘇專案部考慮了多種方案,甚至嘗試聯絡業主派直升機轉運病人,都因為天氣條件限制而被迫放棄。

萬般無奈之下,閆嘉帶領醫療團隊就地開始為受傷員工進行治療。“當時我們心裡都很慌,沒一點兒底。我們只能少量多次地使用手頭的藥物,加上了激素、抗生素,還用了利尿劑,上了導尿管。全力救治的同時祈禱他能平安無事。”

第二天一早,聽說道路經緊急疏通後已具備通行條件,專案部立即為傷員安排轉運。車開到被泥石流沖毀的橋樑時,中巴員工冒雨合力搭建起了一座簡易橋樑,把傷員抬過河去,再送上對岸的車輛轉運到醫院。當天下午,聽說病人意識開始恢復,閆嘉和同事都長出了一口氣。

在巴基斯坦,即使是在達蘇水電站專案所在的偏遠地區,中國人也能隨時感受到中巴兩國獨一無二的“鐵桿”情誼。

“在喀喇崑崙公路上,我們的車轉運病人,透過收費站都不收費。由於當地安全環境特殊,我們的車還會有警察乘車一路護衛。在駛過最危險的路段後,我們跟護送的巴方人員告別,雖然彼此不認識,但都還會很真摯地相互致謝,並說下次再見。”閆嘉說。

在伊斯蘭堡,只要中國人遇到問題,很多巴基斯坦人會主動上來幫忙。打車的時候司機說中國人不要錢,這樣的情況閆嘉也遇到過。她感慨,作為一個第一次離開自己國家的外國人,她在巴基斯坦實實在在地感受了友誼和尊重。

一晃兩年多過去了,專案部的生活和工作雖然有些單調,但閆嘉過得很充實。她也想念兒子、家人和國內的朋友,回國之後,要把自己難忘的經歷分享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