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今天要說的書是法國經典文學名著《巴黎聖母院》,無論有沒有去過巴黎,除了埃菲爾鐵塔,大家基本都聽說過的地標建築就是巴黎聖母院了,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法國大文豪雨果183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雨果在法國算得上是一個“國民作家”。他是為數不多的在死後享受到國葬待遇的作家,超過200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遊行,最後差點演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他也是一個相當有民主精神的作家,一輩子都很積極地參與法國的政治運動。因為反對拿破崙三世的統治,他離開法國流亡了差不多二十年。他還一直致力於反對死刑,在十九世紀可以說是很有現代意識了。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現在我們談起雨果,一般都會先想到他的《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大多數法國以外的讀者都是透過這兩本小說認識他的。可是實際上,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之前幾乎沒有寫出什麼影響很大的小說作品。為什麼呢?因為他一直在寫詩歌和戲劇。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一直處於一種動不動就要鬧革命的狀態。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議會開了好幾輪,砍了國王的頭,不同的派別接連掌權,互相送對方上斷頭臺。經歷了拿破崙和查理十世的短暫統治之後,1830年又爆發了七月革命。在這樣的環境以及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的雙重影響下,法國文學界終於也在英國和德國之後投身於浪漫主義運動了。這是一場席捲一切藝術形式的運動,注重個人主義和熾烈的情感表達。現實生活中秩序的崩塌以及名利至上的價值觀喚起了作家們對過往時代,尤其是對中世紀的嚮往。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19世紀初的法國小說還處於比較貧瘠的狀態,大革命過後,浪漫主義的戰場是從巴黎的劇院開始的,雨果正是其中的一名主將。不過,直到1830年他的劇本《歐那尼》成功上演,宣告了浪漫主義戲劇對偽古典主義的基本勝利後,他才想起來自己還有一本小說的合同在身,開始專心寫《巴黎聖母院》。整本書的寫作只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幾乎稱得上是一氣呵成,成就的卻是一部史詩級的作品,生動地還原了中世紀巴黎的風貌,呈現了一幅從國王到乞丐的法國人民的全景圖。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在進入正題以前,雨果寫了兩篇類似前言的東西,先來看第一篇。1831年的這篇前言非常短,主要解釋了作者寫這本小說的靈感來源。按照雨果的說法,有一次他去爬聖母院鐘樓的時候,看到牆上刻了一個希臘詞,“命運”。他覺得自己受到了這個詞的感召,用文學家的話來說,就是它“蘊藏的宿命、悲慘的寓意強烈地打動了作者”。這座鐘樓現在還在,遊客想爬上去還得交點兒門票錢,但是想要找到這個詞已經是不可能了,因為雨果在前言最後說了,不管是刻下這個詞的人,還是這個詞本身,都已經消失不見了。至於這個詞真正的含義,雨果賣了個關子,一直留到1832年的第二篇前言裡才解釋清楚。這裡我們也留個懸念,先來講講故事本身。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故事開始於1482年1月6日,巴黎的一夥平民在司法宮等待觀看慶祝主顯節的聖蹟劇。所謂聖蹟劇,就是說,在這一天,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教會要安排演出一些《聖經》裡的宗教故事給老百姓娛樂一下,順便受點教育,感受神的無處不在。

這部劇的作者是一個名叫格蘭古瓦的年輕詩人。他本指望靠演出的成功提升自己的聲望,也好領幾個賞錢填飽肚子,沒想到從開場就不斷有意外來打斷演出。恰好這一天也是一個傳統的娛樂節日“醜人節”,不耐煩的觀眾轉而在舞臺對面開始比賽扮醜,最後,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憑藉自己本來的相貌贏得了“醜人王”的頭銜。除了長得奇形怪狀的臉,他整個人都是畸形的,照書裡的說法,“簡直是把打碎了的巨人重新胡亂拼湊成堆”。一夥乞丐、僕役、扒手加上學生組成的隊伍,扛著卡西莫多往河灘廣場遊行去了。剩下為數不多的觀眾則被一個名叫艾絲美拉達的吉卜賽姑娘給吸引走了。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失意的格蘭古瓦為了躲避這群人,也跑到了河灘廣場,加入了觀看艾絲美拉達表演的人群。和卡西莫多極致的醜相反,艾絲美拉達表現出的是極致的美,簡直就是“一個超自然的生靈”。所有人都被她的舞蹈以及她牽著的小山羊的技巧表演給吸引住了,只有兩個人除外——一個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弗羅洛,一個是躲在“老鼠洞”裡的“麻袋女”。他們呵斥她,說她在表演妖法。他們打斷了艾絲美拉達的歌唱,引發了圍觀民眾的不滿。就在這時,扛著卡西莫多的遊行隊伍也來到了河灘廣場。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叫人害怕的“醜人王”居然被副主教狠狠訓斥一頓帶走了。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人群散去後,格蘭古瓦尾隨著艾絲美拉達,想要透過她找個睡覺的地方,半道上卻遇見弗羅洛副主教指揮卡西莫多要把艾絲美拉達搶走,這時一個名叫孚比斯的御前侍衛隊長經過救了她,同時也把卡西莫多抓了起來。副主教趁亂溜走了,格蘭古瓦則被乞丐抓進了一個叫“奇蹟宮廷”的地方,那裡聚集著巴黎的地痞流氓、乞丐盜賊和騙子小偷。乞丐王要吊死他,除非有女人願意當他的妻子,於是艾絲美拉達挺身而出,聲稱願意嫁給他,把他救了下來。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到這裡為止,小說已經過去了五分之一,主要人物悉數登場,但除了對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外表的描寫,我們對他們的身世都還所知不多。注重情節的讀者看到這裡可能已經不耐煩了,覺得雨果一直在東拉西扯,但是細看之下,我們就會發現,在這一百多頁裡,雨果花了大量的篇幅描繪中世紀巴黎平民的生活細節。他參考了很多歷史著作,甚至還設定了格蘭古瓦這個真實的人物帶領我們進入這個故事,雖然歷史上的格蘭古瓦在1482年只有7歲,挑起比醜大賽的主顯節和醜人節也從來沒有撞在過同一天,但是這種年代錯置是雨果為了情節設定的需要而設計的,他是在用自己的小說記錄1789年到1830年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事情,而不只是單單在寫一部歷史小說。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既然講到歷史,我們就來看看雨果當初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巴黎是什麼情況。實際上,那時候巴黎人民過得挺慘。因為法國國王被處死,所以歐洲其他君主國家都跟這個新的共和國翻了臉,不同派別之間連續不斷的鬥爭又導致經濟狀況一塌糊塗,普通人吃飽飯都很成問題。甚至在某些歷史學家的描述裡,19世紀初的巴黎街道上到處都是屍體和腐肉,要是你踩得用力一點,血都會從鋪路石下面滲出來。從拿破崙上臺,到1814年反法同盟攻佔了巴黎,法國在14年裡參與了40場大大小小的戰爭。可以想見,當時的巴黎貧民要面對的就是各種物質短缺和隨時可能遭受的暴力威脅。到了七月革命之前,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金錢至上的處事原則似乎斷絕了英雄主義和浪漫想象的可能性,轉而淪落到壓抑、無聊、斤斤計較的小市民生活中去了。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所以雨果筆下的1482年的巴黎其實就成了1830年現實的一種投射。細心一點的讀者可能就要問了,為什麼偏偏是1482年,而不是中世紀的其他時段?小說後面也提到了,這是路易十一去世的前一年。這個國王在位期間,大量擴張法國領土,發展經濟,奠定了君主專制的基礎,強烈地撼動了教會的地位,可以說是見證了王室將要開始興盛的時代,但是他的統治和現實裡剛剛倒臺的波旁王朝一樣,也即將落幕了。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