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就是震撼,我不知道怎麼具體去形容這種感覺”,坐在鄭州美術館的長椅上,市民韓先生這樣說到。他剛剛觀看完《王剛:何以黃河——當代黃河主題藝術研究展》一號展廳的作品,“看了之後心裡很感動,就想坐下來待上一會兒”。

翻閱展廳內的遊客留言冊,“震撼”是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詞,人們紛紛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觀展感受。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能如此震撼人心呢?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進入一號展廳,開篇的巨幅《何以黃河》油畫作品就佔據了觀眾的眼球。

透過“全景畫”般的視覺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黃河畫卷被鋪就開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挾著泥沙咆哮而來,浪頭高起,水霧瀰漫,彷彿可以席捲一切奔湧而去。其間的動感與勢能,讓觀者恍若身處黃河浪濤之下。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這些作品的作者王剛是一位成長於黃河邊的藝術家。自上世紀80年代初步入畫壇起,他深入繪畫、雕塑、行為藝術等不同藝術形式之中,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歷史程序的重要構建者之一。批評家楊衛曾概括王剛的藝術實踐說:一個人撐起了一個藝術現象。

黃河是王剛的一個執念。1984年,他以鄭州老黃河鐵橋刷保護漆為母體的作品《橋》獲得了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但它不足以表達我心中的意象和感受,沒有畫出黃河的靈魂與精神……這成了我的心結”。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經過近四十年的思考和沉澱,王剛逐漸意識到癥結所在:“藝術是現實的昇華,它應該超越眼睛所見,貼近內心,對物件感受越深越強,畫出來的才會離真實越近。”

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中,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是一個關鍵。2010年前後,王剛再次開始畫黃河,嘗試從媒介材質的觀念性切入主題的表達。他從黃河灘拉來泥沙,摻雜著油彩、丙烯等多種材料,在亞麻布上創作了一系列富於象徵色彩的黃河主題風景作品。

近距離觀賞他的油畫黃河,還能看到畫面上凹凸不平的厚重肌理。泥土和砂礫的粗糙延展,不僅加重了畫面所繪風景的蒼茫與渾厚,還融雜了黃河的歷史、文化與苦難。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黃河1號》《大黃河》《黃河3號》《黃河4號》《黃河6號》《何以黃河》……經過幾年的實驗,王剛所繪的黃河,就這樣呈現在人們眼前。黃河像泥土一樣在大地上奔騰翻卷,人類的底色和黃河的泥沙凝聚在一起,無言地表達著黃河的文化和精神,並叩問著觀者——何以黃河?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黃河、人與大地的共振

除了油畫黃河,展覽還有“人”和“大地”兩個篇章,包括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

二號、三號展廳有許多面貌各異的頭像,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萬”,這是萬眾百姓的通稱,是勞苦大眾的別稱。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久違的淳樸與血脈深處的記憶,喚醒了我的靈魂。那種堅忍、質樸、善良、野性、血性,讓我感受到一種厚重與雄強”,不僅如此,時常描繪彩陶和漢罐的王剛還發現了農民工與這些物件相似的粗糲質感和農耕文明氣息,使自己的情感與繪畫語言實現了完美的契合。

二十年來,他一次次描摹著“老萬”群體。從油畫、素描,到雕塑,再到行為藝術,王剛的藝術實驗不僅記錄了底層勞動者的生命狀態和精神面貌,也觸碰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鉅變的脈搏。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但一切將復歸於大地。

“泥土是大地的同語,時代的發展,讓人們開始遠離了腳下養育我們的沃土”,在陶土作品《面孔系列》中,王剛尋找泥土與“影象”共生的方式,試圖拉進觀者與泥土的距離。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在王剛的藝術實踐中,對人與大地的關係的探討,其實質是基於歷史過往和當下現實而展開的、關於人的真實的追尋和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問。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傑曾說:“王剛一直關注這片土地上的人,尋找這片土地的文化根脈,從而衍生出對人類生命終極價值的叩問。”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透過《大地豐碑》《大地之子的婚禮》等行為藝術作品,王剛嘗試喚醒人們血脈中關於泥土的記憶。他的大型裝置藝術《耬·樓》則從社會生產的緯度對人與土地的關係,以及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困境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王剛的藝術探索,已邁向了更具哲思性的觀念敘述與表達中,闡述了人與大地的依存、合一。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何以黃河”的藝術命題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中心。中原各方面深受黃河的影響,這裡人們的成長經歷、生命體驗與黃河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何以黃河”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時代話題。具體到王剛身上,“何以黃河”是他在多年藝術創作中逐漸形成的藝術命題,是黃河、人與大地相互依存的生命景觀。

王剛說:“我畫黃河,不是畫風景,而是畫黃河文化的厚重歷史和精神力量。氣勢磅礴的黃河強烈震撼著我,不斷激發我生命中升騰的力量,我只是把這些精神物化在了作品中。幾十年來,從油畫、泥塑、影像、裝置行為,到大地藝術,我的創作一直沒有離開黃河和大地母體。我常常自問,何為藝術?藝術何為?經過大半生的苦苦尋覓,我像一個最虔誠、最笨拙的學生,把答案寫進了黃河和大地裡。”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正如鄭州美術館館長羅鳴在展覽前言中所說:“黃河是一條河,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其意義早已超越固有的地理範疇,成為中華民族的文明象徵與精神代言。黃河水灌溉著黃河土,黃河土生養著黃河人,黃河人鑄就著黃河魂。‘黃河’‘人’‘泥土’始終貫穿其(王剛)創作的核心。”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化建國說:“如何透過藝術作品呈現黃河文化的內涵,是每一位關注這一主題的藝術家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次展覽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參照和啟示。”

灘上泥沙繪出黃河勝狀——“何以黃河”藝術展展出至12月18日

據悉,這一展覽以“深入闡述當代黃河精神、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的發揚與傳承”為主題,是鄭州市“黃河文化月”的配套活動。展覽將在鄭州美術館持續開展至12月18日,歷時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