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恭讓章皇后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光祿卿胡榮第三女,以賢為名,永樂十五年,以司天奏,選為皇太孫朱瞻基正妃;洪熙年間,封為皇太子妃;明宣宗即位後,冊立為皇后。

宣德三年,明宣宗以胡皇后無子多病為由,命其上表辭去皇后之位,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法師。

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對於這位皇后被廢,當時朝堂和民間有許多惋惜的聲音,婆婆張太后也對她非常眷顧。因只生下兩個女兒沒有生下兒子被廢,這個理由其實是可廢可不廢,廢不廢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明朝講究“嫡長子繼承製度”,所謂“立嫡立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在明朝,有位藩王到了五十歲依然沒有嫡子,才立了庶子為世子。

朱瞻基的子嗣很少,只有兩位,一位是宣德二年出生的朱祁鎮,一位是宣德三年出生的朱祁鈺,兩位一開始都是庶子,庶長子朱祁鎮生母孫貴妃,庶次子朱祁鈺生母為吳賢妃。

佔據皇后位置的胡氏沒有為朱瞻基生下嫡子,並非朱瞻基不寵愛她,歷史記載,永樂十八年,太孫妃胡氏為朱瞻基生下嫡長女,後來,又為朱瞻基生下了嫡次女。而朱瞻基的第三個孩子,則是在永樂二十二年才出生的,母孫氏。

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這些資訊反映出來的一條資訊就是:在當太孫期間,朱瞻基和胡氏感情還是可以的,並且也注重長子出身,對太孫妃胡氏也是寄予厚望的。可惜,胡氏沒有抓住機會,遲遲沒有為朱瞻基誕下嫡子,辜負了皇室的期望。

要知道,朱瞻基是皇太孫,註定的江山繼承人,古人生子是很早的,比如說朱棣有長子朱高熾的時候,年僅18歲。然而朱瞻基呢?他是直到28才有了長子朱祁鎮。

朱瞻基作為儲君、皇帝,肩負大明江山,江山需要傳承,他的子嗣也是被朝臣和萬民期待的,所謂“太子未定,國本不穩”,皇家對於子嗣自然是更加看重的。

在古代民間尚且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和“七出之條無子可休”之說,更何況是皇家,胡善祥的壓力可以想象有多大。

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後來稱帝后朱瞻基的長子出生,兩種思路,一則,當時大家大概已經默認了胡皇后很難再生出兒子了,朱瞻基也不想再繼續等著皇后生嫡子了,所以心思傾向到了孫氏身上。

一種思維,萬一,在培養、冊立了庶長子朱祁鎮為皇儲後,胡皇后真的生下了嫡子,那麼又該如何呢?這是一個不確定因素。而朱瞻基,很明顯也不想讓這個因素繼續不確定下去。

眾所周知,在大明朝嫡子和庶子那是“尊卑有別”,嫡子和庶子接受的教育和養成的氣度是不同的,比方說朱允炆,一開始是庶子,後來生母扶正成為嫡子冊立皇太孫並登基稱帝,但是格局和權謀很明顯不行。

無意再等胡皇后生嫡子,也為了長子朱祁鎮名正言順,朱瞻基決定廢胡氏後位,改了朱祁鎮生母孫氏為後,讓朱祁鎮成為“嫡長子”,從小名正言順。

其實吧,這件事情上可能也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皇帝對胡氏感情深厚,那麼情況可能就會不一樣,只是朱祁鎮的名分可能就要在記在皇后名下和庶長子之間選擇了。

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可廢可不廢,朱瞻基為何選擇了廢后?

如果註定要委屈一邊的話,朱瞻基的天平偏向了朱祁鎮,因為朱祁鎮是他的長子,是可以繼承江山的骨肉,並且,朱祁鎮這邊還有一個孫貴妃。

孫貴妃是朱瞻基寵妃。年方十餘歲進宮,養在朱瞻基生母太子妃張氏宮中,備選太孫妃。朱瞻基對於這位青梅竹馬顯然更有感情,在他登基後,賜予了孫氏貴妃位分,並賜予了她冊寶。原本明朝貴妃“有冊無寶”,朱瞻基願意為了孫貴妃開創先例,看得出來他對孫氏的感情是有些喜愛的。

喜愛的寵妃孫氏+至親的兒子朱祁鎮,分量在朱瞻基心中超過了髮妻胡氏,於是,朱瞻基決定廢后。

有人說朱瞻基改立孫氏為後是因為看到張皇后把郭貴妃殉葬了所以擔心胡皇后也可能把孫貴妃殉葬,這一思路就容易讓人想到朱祁鎮生母是宮女的傳聞,如果按照這一傳聞走,那麼有可能,但是明史上朱祁鎮生母是孫貴妃,那麼作為皇帝生母,孫氏即使是貴妃殉葬機率也非常渺小。

還有一種觀點,朱瞻基那是朱棣帶出來的儲君,性格也有些隨朱棣,不是像朱高熾那種儒家思想特別信奉且仁義的主,他比較隨性,也比較輕易取捨,手段不是那麼被束縛,透過他對他二叔的處置看,那種傳統的感情他似乎沒有那麼深刻,只要他想幹的事情,別人勸阻也是無濟於事,胡氏的大家閨秀端莊性格模樣,並不得皇帝喜愛。一個把持大權的皇帝想要廢后,太后、大臣,根本攔不住。

最終,胡氏被廢,孫氏成為宣德帝第二任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