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來源: |古玩鑫 ID:guwanxin888」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耿寶昌:鑑定瓷器眼睛要練成X光

點選下方觀看珍貴影片

瓶子大家都不陌生,啤酒瓶、可樂瓶、花瓶……各種造型的容器生活中很常見。但無論什麼瓶子貌似都只有一個口,液體的裝入倒出都得經過這個口。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早在戰國時,我們就開始把類似於今天稱之為“瓶”的一類容器叫做“壺”。魏晉時期壺的造型開始變化,腹部出現了“流”,就是加了所謂的“壺嘴兒”。而原來沒嘴兒的壺慢慢的就被稱之為“瓶”了。

在古代所有能稱之為“瓶”的容器造型裡,最特殊的就是下面這種↓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五代 邢窯白釉淨瓶

觀復博物館藏

此容器有高低兩個口,一大一小,一個用來出水,一個用來進水。功能類似於壺,名字卻被稱之為“淨瓶”,或軍持瓶。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古代壁畫中的淨瓶

“淨瓶”是古代大乘比丘經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用來盛水飲用或者盥洗,後來慢慢變成宗教當中的供奉器具。“比丘”是僧侶的梵文諧音,而“軍持”就是這十八物中瓶的梵文諧音,和軍隊沒有半毛錢關係~

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捃稚迦,即澡瓶也。然則軍持之名,捃稚訛文,又省迦字。釋家以之洗手,故曰澡瓶,亦曰淨瓶。”

由此可見,軍持(淨瓶)是一件生活實用器。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莫高窟443窟高僧禪修圖及其淨瓶細部

淨瓶應該如何使用呢?請看下面這則使用說明: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僧人,你和同伴從天竺出發,到唐朝交流佛法。

在沒有火車沒有飛機,只有一匹馱經白馬的年代,你們只得徒步前行。這其中充滿了艱難險阻,經過的地方大多是無人區,每日翻山越嶺,風餐露宿。

一天,恰巧經過一條小溪,又渴又累的你們決定在此休息調整一下,比如打點水喝,或摘點野果子吃。

打水還是淨瓶好。瘦長的瓶身扎入水中,咕嘟咕嘟咕嘟……清澈的溪水從側面的廣口緩緩流入瓶內,頂端露出水面的小口,讓瓶子絲毫不受大氣壓強的影響,很快就灌滿了。灌滿後只需一提栓在瓶子外邊的栓繩,往馬身上一掛,即可繼續趕路。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唐代 青銅淨瓶

觀復博物館藏

離開小溪緊接著就是一片荒漠,你們別無選擇,只能穿過它。在荒漠中走了不知多少天,同伴儲存的水和食物都耗盡了,還好,你的淨瓶裡還有半瓶水,於是,你決定拿出來分給大家一起喝。

同伴有秩序地傳遞瓶子,歡快暢飲。壓強的作用讓水流從頂部的小口衝出,根本不必擔心衛生問題,因為嘴不用接觸到瓶口就能夠喝到水。

因為有了這口水,同伴們又燃起了希望。

果然,大夥兒克服各種困難,翻越了重重沙丘後,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實用衛生、攜帶方便,淨瓶真是千年多前出差旅行必備神器。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北宋 定窯白釉淨瓶

河北靜志寺地宮出土

仔細比較上圖的兩張淨瓶圖片,細心的你一定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右邊的瓶兒有蓋子。

《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明確記載了淨瓶帶蓋的原因:

“其作瓶法,蓋須連口,頂出尖臺可高兩指,上通小空,粗如銅箸,飲水可在此中。旁邊則別開圓孔,擁口令上,豎高兩指,孔如錢許,添水宜於此處。可受二三升,小成無用。斯之二空恐蟲塵入,或可著蓋,或以竹木,或將布葉而裹塞之。”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北宋《祖庭事苑》也記載:

“有比丘遇無水處,水或有蟲,渴殺。佛知制戒,令持觸淨二瓶,以護命故。”

這兩段古籍記載的大概意思都是,淨瓶中裝滿水後,擔心會有小蟲誤入喪命,所以淨瓶都要有個蓋子,或者用布裹上,防止蚊蟲入內。

看來,古人要是講起衛生來,也是挺較真的呢~

淨瓶,古代水平中的黑科技(漲知識)

這樣的器物難怪會成為爆款,唐代詩人賈島就曾經在詩句中展示過軍持的買家秀:

“我有軍持憑弟子,岳陽溪裡汲寒流。”

因此,這樣的器形不光在佛教的朋友圈中使用,平常人家的日常生活也是十分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