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風者”上汽大眾,為何吃螃蟹的總是你?

上汽大眾又吃“螃蟹”了,沒錯,不久前官宣上市的上汽大眾首款豪華商務MPV車型——Viloran威然,就是另一實錘性例證。

“破風者”上汽大眾,為何吃螃蟹的總是你?

事實上,在上汽大眾成立和發展的36年時間裡,這樣的案例不勝列舉。

雖然在上汽大眾成立後不久,大眾也啟動了另一個整車合資專案,但從大眾集團新車投放的邏輯看,在南北大眾之間的確有點“厚此薄彼”。

眾所周知,奧迪合資專案一開始並沒有落戶一汽,最早開始CKD試水的反而是上汽,後來奧迪落戶長春背後,有更多的政治考量和時代因素。

“破風者”上汽大眾,為何吃螃蟹的總是你?

如今,奧迪重回上海,不能說是上汽從中插一槓子,只能說是奧迪與上汽再續前緣。翻閱歷時不難發現,大眾與上汽合作其實更順暢和諧。

問題來了,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是上海的地理位置導致的企業文化和運營效能,更讓德國大眾欣賞,還是上汽大眾本身的成功經營,讓德國人更折服?

別急,等你看完這篇文章應該就知道答案了。

從途觀到威然,上汽大眾推新品總打頭陣

國際知名的腳踏車比賽環法賽事中,有一種隊友助攻策略叫“我替你破風”。啥意思呢?就是一個團隊的戰友之間,互相打配合和默契戰。

“破風者”上汽大眾,為何吃螃蟹的總是你?

比如,上半賽程,我騎車走你前面,你跟後面汽車風阻小,跑起來輕快。等到下半賽程時,大家換一個位置,你走前面替我破風,最後衝刺時,大家各顯神通一較高下。

“互為破風者”策略,在比賽中組隊打怪互相配合,是一種優良團隊精神的體現。

但話又說回來,回到正題,南北大眾的“較量”中,似乎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成立更早的“老大哥”上汽大眾為破風者。

“破風者”上汽大眾,為何吃螃蟹的總是你?

從20年前大眾首款B級轎車PASSAT帕薩特引入中國,到後來五六年以後邁騰落戶一汽大眾,從第一款SUV車型途觀,再到今天的大眾品牌第一款高階商務MPV威然,無一不說明上汽大眾在踐行“破風者”戰略。

這還沒完,即將年內下線的大眾品牌首款MEB量產車ID。3,上汽大眾又是第一個突防電動車市場(全新大眾電動車平臺試水)的“破風者”。這顯然不是巧合,而是大眾一貫堅持的戰略。

大哥先上,背後是上汽大眾完備的體系能力

種種實錘背後不禁讓人反思:為什麼第一個吃螃蟹的總是上汽大眾,難道僅僅是巧合或者僅僅因為上汽大眾成立時間比一汽大眾更早?

“破風者”上汽大眾,為何吃螃蟹的總是你?

答案顯然不是,這背後有大眾集團的戰略考量,從成立時間看,上汽大眾的確是捷足先登,但更多的是恐怕還是因為上汽大眾比另一家兄弟合資公司“更能打”。

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成立更早的上汽大眾,以滾動發展模式逐年加大投資,早年經營可謂順風順水,開拓市場也真的是極為成功。

對照之下看,以規模化起步高投入的一汽大眾,在2008年大眾中國推行奧林匹克計劃之前,還長期處於虧損經營狀態,除了一枝獨秀的奧迪品牌,大眾品牌經營一度陷入困境。

“破風者”上汽大眾,為何吃螃蟹的總是你?

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客觀結果讓大眾意識到,上汽大眾不僅成立時間稍早,在經營思路和效能管理上也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所以,但凡有重磅新車投放中國,第一選擇依然是上汽大眾。

另一個鮮明的對比是,自主研發能力。由於成立時間更早,多年以來,上汽大眾在自主研發、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了大力探索和有益實踐,培養一支高效率、高素質的開發隊伍,建立了功能完善、具備國際水平的技術開發中心。

從桑塔納車型的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到桑塔納2000型和帕薩特轎車的聯合開發,從桑塔納3000型開始對自主開發的探索,到New Passat新帕薩特、Lavida家族的研發,無一不是上汽大眾研發出來的傑作。

“破風者”上汽大眾,為何吃螃蟹的總是你?

以至於德國人不得不感嘆,精明務實的上海人,學習能力就是這樣強大。截至目前,上汽大眾合資企業已初步具備內外造型,前期開發,車身開發,發動機、底盤和電器整合開發和認可的自主開發能力。

原來,上汽大眾更能打,其實背後是有深層次原因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德國大眾一有好產品,就願意先給上汽大眾而不是另一個合資公司“嚐鮮”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