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首先,真不知道該把《黑鏡:潘達斯奈基》(Bandersnatch)歸類為電視抑或電影好(Netflix 也有電影嘛),或者可以說是電視電影?

無論如何,我們常常說有些電影該在大銀幕看,但《黑鏡:潘達斯奈基》真不能進電影院,因為你要拿著你的遙控、滑鼠,去決定劇情的走向。

某種程度上,這更能善用網路串流的優勢,電影院是難以複製出來的,至於加入了互動元素還算不算一個藝術創作?抑或只能稱為遊戲?暫且先不討論了。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之所以說有電視抑或電影的爭議,純粹是從片長的角度出發。因為《黑鏡:潘達斯奈基》可長可短,由於你可以決定劇情走向,最快你可以40 分鐘便看完,慢則可能兩三個鍾,因人而異。

這個構思讓人想起了數十年前的「矮腳雞叢書系列」(不肯定名字是否準確,35 歲以上的朋友該聽過吧?),你可以和故事中的主角一同歷險,在某些關鍵時刻,選擇你要跳到哪一個章節,十分過癮。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我們都常幻想「平衡宇宙」如果真的存在會怎麼樣,這類作品可以說是滿足了大家的慾望。很科幻啊!而《黑鏡》就是那麼科幻的一部劇集。(接著會有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劇透了)

有趣的是,這個形式和故事內容是一致的。原作本身就有決定「時間軸」的設計在內,就像「抉擇叢書系列」。

劇情大致上是說他太過投入之故,漸漸質疑現實,認為有人在背後操控他,開始對所認知的世界有所動搖。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黑鏡:潘達斯奈基》最後有10 個以上的結局,想必看完影片的朋友都想知道究竟自己錯過哪些不同的結局。不過就我個人淺見,我認為其實觀眾並沒有選擇。

《黑鏡:潘達斯奈基》的故事設定在1984 年家用遊戲軟體剛萌芽的時代,主人公史蒂夫是一位醉心於遊戲設計的19 歲遊戲設計師。

故事核心圍繞在一本小說《潘達斯奈基》的設定身上,是一位砍下妻子頭部的瘋狂小說家傑洛姆戴維斯所著,它本身是一本「自行選擇歷程」的冒險小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style adventure novel),換句話說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不停的跳頁,也讓小說故事有著不同的歷程與結局。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作為觀眾,我們的視點就是建立在史蒂夫身上,假裝我們是史蒂夫,但這卻是一般影視或遊戲作品很容易陷入的心理陷阱。代入感。

如同《底特律:變人》或是《行屍走肉》這類遊戲,某些選擇必定令你進入特定的迴圈,不是進入其中之一的結局,就是讓你重新再選一次。

《黑鏡:潘達斯奈基》不外如是。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主人公史蒂夫是一位需要固定看心理醫師的患者,他本身的設定也註定讓他的故事成為悲劇。影片許多橋段也一直在暗示著「多重選擇下被操控的命運」,甚至玩起來實境秀梗。就這層面而言,《黑鏡:潘達斯奈基》確實有遊戲的成份存在。

我想說的是,看《黑鏡:潘達斯奈基》就宛如溫水煮青蛙般,當水溫逐漸升高,你才發現一切都上當了。是的,沒人想當那隻青蛙(史蒂夫)。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1、

0 星結局(Try

Ag

ain)

這是最快的結局之一,當你選擇接受塔克的邀請,讓史蒂夫進入塔克公司開發《潘達斯奈基》,就會進入這個結局。沒關係,你很快就能重新再來,並且選擇不要進入塔克公司。這會是觀眾第一次的「重來」(Try again),之後衍生的劇情更會因此有所變動。

這時候的科林會說出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有些東西可以團隊合作,例如動作型別遊戲,但如果是呈現概念的作品,你只需要一點點瘋狂,一個人動腦是最有效的方式。”

沒錯,就是許多獨立遊戲創作者的起點,在家獨自開發遊戲,是需要一點點瘋狂。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2、摧毀電腦結局(Game Over)。

史蒂夫在家裡不分晝夜開發遊戲,遇到瓶頸無法突破,當父親前來關心會有兩個選擇,要麼向父親大吼,要用茶水潑電腦。如果選擇潑電腦,便進入此結局。

嚴格來說這不算是正統結局,因為當電腦毀了之後,影片會要你再次回到某個時間點重新選擇,表示《黑鏡:潘達斯奈基》還沒結束,你只是選到了死衚衕。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3、聽話結

局(Try Again)

當史蒂夫吼完老爸後,就會強制帶去看醫生。如果當初你選擇直接進海因斯醫生辦公室,而不跟著科林,到時看完醫生就會拿藥。

拿藥之後,你可以選擇把藥沖掉或吃下,如果按時服藥,就會進入結局。遊戲如期完成,只不過這個結局讓遊戲變成了「自動導航」的半成品。

是的,這不算美好的結局,你還是得重新回到某個時間點。

從遊戲設計的角度來看,《黑鏡:潘達斯奈基》的劇情分歧存在幾項關鍵的重要變數,其一是「跟隨科林」與否,影響了史蒂夫後續有無存在科林的宇宙,這部份細微的差異決定了後面劇情的選項。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4、陽臺結局

(Game Over

)。

史蒂夫第一次拜訪塔克軟體公司,在向塔克展示《潘達斯奈基》Demo 遇見惡魔PAX 時,知名遊戲設計師科林裡特曼選擇:「崇拜他。」

但史蒂夫卻說不要,因為PAX 是命運之賊。說來諷刺,因為命運之賊似乎就是科林自己。因為當你第二次遇到相同選擇時,科林會說:「別崇拜他。」

在你避開摧毀電腦結局後,史蒂夫被父親帶到心理醫生那裡,如果你選擇「跟著科林」,便會被帶進科林家中作客,隨後會面臨宛如《駭客帝國》第一集墨菲斯的選擇邀請。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這一段的劇情其實很有意思,也似乎是《黑鏡:潘達斯奈基》的故事核心。科林向史蒂夫解釋所謂的「時間真相」,他像是局外人般的態度告訴史蒂夫,人們只能順應天命,政府在監視人民等荒謬言論。其中一段關於《吃豆人》遊戲的解釋格外有意思。

每個遊戲都有許多訊息,像《吃豆人》(PACMAN),你知道「PAC」是什麼意思的縮寫嗎?PAC 就是「規劃與控制」(Program And Control)。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吃豆人就是規劃與控制的人,整個遊戲是一種隱喻。他以為他有自由意志,但其實他是陷在迷宮中。在遊戲系統中,他只能一直吃豆,許多怪物在追他,那可能只是他腦子裡的想像。

即使他能夠從迷宮的一側逃離,結果呢?他又從另一側回到迷宮,人們以為這是快樂的遊戲,並不是,那個世界是該死的惡夢。

最糟的是那個世界是真實的,我們就生活在其中。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最後,當你選擇史蒂夫跳樓,就會進入陽臺結局,而《潘達斯奈基》遊戲則會被接手。倘若你選擇了科林跳樓,雖然迴避了陽臺結局,但你只不過是從一個迴圈進入了下一個迴圈。

當你回到海因斯辦公室前,你無法選擇只能進去看醫生,拿完藥。接著吃藥時候,你只有「把藥沖掉」與「把藥丟掉」,等於沒有選擇。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5、摧毀電腦結局2(Game Over)。

不論你前面有沒有跟著科林,史蒂夫都會拿到傑洛姆的紀錄片,就像命運希望他看一樣。

史蒂夫因遊戲延後交付,開發遊戲再次遇到瓶頸,你若選擇「摧毀電腦」,即會進入結局再度重選。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6、

Netflix

結局。

這個結局最異想天開。當史蒂夫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看家人照片,就會來到Netflix 路線。當你選下「Netflix」而非「PAX 符號」時,就會來到此結局。

這裡的結局會直接跳脫整出《黑鏡:潘達斯奈基》的框架,甚至是直接打破了。

最誇張的是,有個選項竟然比Netflix 更直接跳脫電影本身的框架,也令人想起科林那句臺詞。

“鏡子讓你穿越時間,有人在監視你,他們付錢請人假裝是你的家屬,他們在你的食物下藥,他們拍攝你。”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7、

血腥結局

當史蒂夫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看家人照片,電腦選擇「PAX 符號」,便會來到此結局。

史蒂夫瀕臨崩潰邊緣,會出現「殺掉老爸」與「後退」的選項。選擇後退,不論你電話撥打幾號,你最終還是會進入此結局,史蒂夫完成遊戲,但拿到不上不下的評分,且入監服刑。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8、遊戲未

(其中之一

)。

當史蒂夫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看家人照片,電腦選擇「PAX 符號」,史蒂夫瀕臨崩潰邊緣,會出現「殺掉老爸」與「後退」的選項。選擇殺掉老爸,進而選擇「掩埋屍體」。

塔克會致電催促交付遊戲,你可以進一步選擇要不要答應塔克今晚交件的請求。若選擇否,塔克則會被殺,並進入此結局。

順帶一提,此係列結局必須建立在科林沒有跳樓的選項。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9、“完美”(偽)

結局

這是對《潘達斯奈基》遊戲評價最好的結局,卻也是最殘忍的結局。

當史蒂夫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看家人照片,電腦選擇「PAX 符號」,史蒂夫瀕臨崩潰邊緣,會出現「殺掉老爸」與「後退」的選項。

選擇殺掉老爸,再選擇「分屍」便會進入此結局。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10、

PAC 結局

時間回到遊戲延期交件,當史蒂夫因錄影帶而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不看家人照片,反而拿起書本《看門,取鑰匙》,便會循線進入此關鍵支線「跟爸爸要兔子」。

夜晚,史蒂夫偷拿父親的鑰匙進入書房,在保險櫃密碼輸入「PAC」,科林所說的「規劃控制局」成為現實,緊接著史蒂夫即會回到出現電腦選項,選擇「PACS」後,再撥打電話50241,即會進入此結局。遊戲拿到2。5 星。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當體驗過PAC 路線結局後,再次重回「跟爸爸要兔子」的路線。

在保險櫃的密碼選擇「PAX」即會重回Netflix 結局與血腥結局的分歧點,這時能體會先前相似卻不一樣的結局。這個結局也關係塔克與科林的生死。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11、火車結局。

時間回到遊戲延期交件,當史蒂夫因錄影帶而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不看家人照片,反而拿起書本《開門,取鑰匙》,便會循線進入此關鍵支線「向老爸要兔子」。

夜晚,史蒂夫偷拿父親的鑰匙進入書房,在保險櫃密碼輸入「TOY」,便會進入此路線。史蒂夫穿越了時間,與母親一同坐在那班註定會出事故的火車上。

我認為這是最不可思議的結局,卻也最溫暖的結局。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看完這些結局,大家明白了吧?

一旦選擇觀看這部電影時,不論選擇有多少結局有幾種,我們當下就沒有選擇了。宛如毒品一樣,就像是科林拿出迷幻藥,不論你怎麼選擇,你都會陷進那個迴圈。我並不是說這部作品不好看,而是不管是哪一種結局,它帶來的都是沉重的。

充其量,作為觀眾的我們一開始只有兩種選擇,要嘛看,要嘛不看。或許正如劇中海因斯醫生所言,過去的都過去了,不管有多麼痛苦,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沒有先見之明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都必須學著接受。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不論史蒂夫有無完成遊戲,他還是成為一名弒父的罪犯,就算他沒有弒父,結局也變成超現實的走向。或許完美的結局,本身就不現實。

《黑鏡:潘達斯奈基》藉由向宛如遊戲的選項,用一則故事透露著身陷其中的主角及觀眾,最終都沒有選擇。

“互動遊戲”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全結局解讀與劇情分析!

當然,你是可以選擇不看立即離開的。

然而,設計者早就知道,我們都會想看看另一個平衡宇宙是怎樣,看《黑鏡》的,誰不是「想太多」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