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譚家從譚元壽開始就衰敗,譚派對嗓音要求極高並非光環能依託

京劇譚派絕對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因為傳承了七代人時至今日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這種傳承幾乎在京劇界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傳承幾乎和京劇的發展歷史相同。

那麼傳承七代的譚家如今又如何呢?其實也就不過是譚鑫培和譚富英兩位大師在依託罷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

譚家的第一位就是譚志道,其嚴格意義來說就是譚家第一位唱京劇的。

而隨之而來的就是譚鑫培先生,譚先生絕對是京劇界的第一人,當初是何等的威風,其可是內廷供奉戴著頂戴花翎,後來幾次下上海引發轟動。

京劇譚家從譚元壽開始就衰敗,譚派對嗓音要求極高並非光環能依託

對於譚家來說譚鑫培是一個居功至偉的人物,其實譚鑫培對於整個京劇的發展意義更大,他奠定了後世老生的基調,也有了“無腔不宗譚”的神話。

再到譚小培,其實譚五爺的嗓音天賦就是不高,所以只能用韻味彌補,有人說譚五爺是被上下兩位壓住了,其實不然他的天賦不算高,不僅僅不如父親和兒子,甚至於遠遠不如同輩的餘叔巖和言菊朋。

但是譚鑫培的招牌大,兒子譚富英的影響力也大,所以譚小培能夠在杜月笙的堂會上成為座上賓。

京劇譚家從譚元壽開始就衰敗,譚派對嗓音要求極高並非光環能依託

第二位也就是譚家的最後一位大師也就是中興之臣那就是譚富英。說到底譚富英先生有嗓子,這條嗓子又高又衝聽了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這就是天賦,看似不拘一格實則急劇吸引力。

而從譚元壽開始到譚孝曾和譚正巖就是一種衰敗了,我們都說譚元壽是譚家最後的一位大師這句話不貼切,就連譚元壽老師自己都表示稱不上“藝術家”,稱作“著名的京劇演員”就很好了。

京劇譚家從譚元壽開始就衰敗,譚派對嗓音要求極高並非光環能依託

其實說到底從譚元壽開始就是嗓子不行,也就是天賦不行,我們看譚元壽一度被捧為譚派第五代掌門人,但是我們看其藝術成就文武老生要遠遠高於譚派老生,甚至於譚派老生戲遠遠不如高寶賢。並且譚元壽要不是緊跟步伐得以參與樣板戲《沙家浜》扮演“郭建光”一角恐怕名氣不會有這麼大。

而譚孝曾和譚正巖父子二人就更不用說了,嗓子是這二位最大的制衡,但是這二位卻被捧的很高,有人說譚孝曾如今七十了嗓子才好一些,但是他已經被捧了幾十年了。

京劇譚家從譚元壽開始就衰敗,譚派對嗓音要求極高並非光環能依託

譚正巖就更不用說了,他的嗓音太過稚嫩,不能說也捧幾十年到了古稀之年才出現好轉。

其實譚家後三代人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一味學“pia”音,而一味的模仿就是弄巧成拙。

其實歸根結底任何一個流派的傳承都不是靠世家傳承,而任何一種傳承也是以天賦為前提,尤其是京劇這種對於天賦要求極高的藝術!

(宣告: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