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複試331逆襲390,“上岸”訣竅在哪裡?

近期,正值各大高校研究生複試、錄取工作進行的當口,一則“北京協和醫學院2022年碩士研究生複試331逆襲390”的訊息受到廣泛關注。由於兩名考生初試成績懸殊,不少網友質疑錄取結果是否存在貓膩,331分考生的逆襲有無“高人相助”。其中有網友將逆襲考生和其所在高校的教職工聯想為父子關係,一時流言四起,甚至還有網友對當事人發起了網路暴力。

針對相關言論,3月31日晚間,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院釋出宣告,對招生辦法、複試成績等情況進行了公開說明。學校調查組對所涉考生原始成績單、複試程式等材料進行了複核,並調看了現場面試錄影後,認為複試程式符合規定,未發現複試過程存在違規行為,考試成績有效。早前,濟寧醫學院也釋出宣告闢謠,指出網傳的本校學生和教職員工並不存在血緣關係。兩所學校公開發聲,擊碎了缺乏事實根據的網路謠言,先前腦洞大開的“陰謀論”自然不再成立。

考研複試331逆襲390,“上岸”訣竅在哪裡?

資訊公開是最好的定心丸。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公正事關學生權益、高校聲譽和教育公平。學校成立調查組及時澄清事實,涉及此事的高校出面闢謠,是基於對學生和社會負責的態度。網友尊重招錄規則、進行合理質疑,能促進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的透明公開,但這不是部分人無端造謠、甚至網暴當事人的理由。相比毫無根據、信口開河的謠言,學校調查組的綜合複核,讓外界看到了更真實的情況。不傳謠、不造謠才是網友對待此事的基本態度。

隨著考研人數增加,考研初試競爭日益激烈,考研有“高考化”趨勢,但考研和高考還是有本質不同,不能單純以唯分數論的思維看待錄取結果。招生定位的不同,決定了高校不可能按本科生的招生邏輯招收研究生。因此,學生考研初試成績高不代表在複試階段就能穩贏。有過考研經驗,或者對考研招錄規則有大致瞭解的網友,不會對考生逆襲或爆冷的現象太過吃驚。

教育部等多部門釋出的《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精準選拔人才,最佳化初試科目和內容,強化複試考核,綜合評價考生考試成績、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一貫學業表現等,擇優錄取。在媒體報道中,不少導師也表示自己青睞思維活躍、具有科研潛力的學生,越來越多高校也以此為導向著手研究生複試改革。

比如,中國傳媒大學自2021屆開始研究生招生改革,在複試選拔中增加了“材料評議”環節,只看初試成績成為“過去式”。2022年起,廣西大學要求考生在複試時提交《學業研修規劃報告》,關注考生的讀研目標和科研設想。按照北京協和醫學院初試與複試成績各佔50%的計算規則,複試在錄取中的比重較大,相應的科研能力、專業知識、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內容,將得到複試組的重點考察,最終結果的“反轉”或許令人意外,但如果是嚴格依照規則而定,也在意料之中。

考生複試出現逆襲或爆冷的情況,能夠引導學生轉變對考研的態度,也對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的大趨勢之下,考生要認識到初試成績的重要性,也要看到最後的結果取決於校方綜合評價,學生在大學階段要不遺餘力拓寬視野、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大學四年不只是為了一場考試,培養自身對學術的熱情和興趣,具備基本的科研能力,才能讓自己在考研競爭中有更多“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