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實力伯仲的“趙、魏、韓”三家分晉後,為何唯獨韓國那麼弱小

春秋戰國時期,局勢風雲變幻,稱霸一時的諸侯“

三天一小換,五天一大換

”。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被其國內的三個士大夫所取代諸侯晉平公。這三個分別是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而韓國這個諸侯國,正是“三家分晉”後從晉國獨立出來的一個諸侯國。

曾經實力伯仲的“趙、魏、韓”三家分晉後,為何唯獨韓國那麼弱小

雖然韓國與其他六個諸侯國並稱“戰國七雄”,但是不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韓國這個國家就一直處於被“

欺負

”行列。並且最後還成為了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諸侯國,開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序幕。

那麼問題來了,剛開始分家三國實力不分伯仲,那麼後來韓國為什麼那麼弱小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曾經實力伯仲的“趙、魏、韓”三家分晉後,為何唯獨韓國那麼弱小

首先,韓國這個國家的“地利”先天性不足

韓國的領土範圍處於我國的黃河中游地區,是我國傳統的中原地區,同時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無法像秦、楚這些國家一樣依靠山河之險禦敵;也不像東部的齊國可以借濱海之優勢,以此來不斷增加國家財富。這是它在自然地理位置上的劣勢。

曾經實力伯仲的“趙、魏、韓”三家分晉後,為何唯獨韓國那麼弱小

而從國家分佈上來看,韓國可以說是真正的“四戰之地”。其東部和北部被魏國包圍;西部是“虎狼之師”的秦國;南部則是諸侯中領土最為遼闊的楚國。無論從哪一方向上來看,韓國都缺少發展的生存空間,只能勉強在諸位大國的夾縫中艱難求生。

其次,領土面積狹小與人口數量少導致這個國家沒有發展潛力

自古以來,領土一般都是跟人口成比例的,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兩個重要指標分別是領地和人口。領地的大小可以區分所得資源的多少,而人口的多少,可以衡量國家的軍事實力以及經濟實力的強弱。

曾經實力伯仲的“趙、魏、韓”三家分晉後,為何唯獨韓國那麼弱小

而不巧的是,韓國這個國家這兩個指標都不達標。韓國其本身所擁有的領土也是七雄中最狹小的,且不說“

地方五千裡

”,“

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

”“

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

”的楚國;也不說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

的秦國;就連位於北方邊陲之地的燕國,其國土面積也遠勝於韓國。

曾經實力伯仲的“趙、魏、韓”三家分晉後,為何唯獨韓國那麼弱小

而狹小的領土面積則必然導致其佔有的資源量的稀少。反映在春秋戰國時代,對於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資源就是耕地。擁有更多的領土,意味著擁有更多的可以耕作的土地,擁有更多的耕地則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而擁有更多的人口就意味著,有更多的財政收入,更多的國防兵力,最終展現為更強大的國家實力。而韓國狹小的領土也限制了其發展潛力,使其難以具有成為諸侯霸主的基礎國力

更為重要的是韓國這個國家的“人才”特別少

韓國治國能臣莫過於申不害了,其在位之時,對內實行政治改革,對外謀求和平的外部環境。加上韓國國內擁有良好的鐵礦,並且冶鐵技術很先進,其製造的武器如勁弩、鐵劍等,都相當的具有殺傷力。這個時候的韓國出現了小康的局面,但好景不長,申不害之後,韓國迅速衰落。

曾經實力伯仲的“趙、魏、韓”三家分晉後,為何唯獨韓國那麼弱小

而在武將方面韓國幾乎是小白白,既沒有像秦“滅趙兵四十萬”白起,也沒有燕“破齊七十餘城”的樂毅,更沒有趙“名將”廉頗、李牧等。而整個戰國時期,除了戰國初期的滅鄭之戰,整個戰國時期,韓國幾乎就沒有在單獨與其他國家的戰爭中取得過勝利(除了欺負當時離它特別近的東周),基本上是“

逢戰必敗

如周慎靚王四年(前317),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擄其將麿、申差於觀澤。以及周赧王四十年(前275),秦相國穰侯伐魏,韓暴鳶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曾經實力伯仲的“趙、魏、韓”三家分晉後,為何唯獨韓國那麼弱小

結語:

由於韓國處於各諸侯爭霸的必爭之地,以及其狹小的領土面積與較少的人口數量和它無險可守的地理形式,造成其基本沒有發展潛力。再加上在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缺乏出色的謀臣和武將,造成了韓國在戰國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現實。這也是導致韓國一直處於被“欺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