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4步,幫你判斷心理健康程度

原創:廈門樸生心理諮詢中心 盛文哲

判斷“心理健康不健康”的4條標準

簡單4步,幫你判斷心理健康程度

如何/來判斷一個的行為、心理狀態是健康或者是不健康的?

這其實是社會大眾很感興趣的一件事,同時也是跟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都息息相關的一個問題。

不過,這一問題卻十分棘手和困難。之所以很難判斷心理健康或不健康、正常或異常,主要有兩點。

其一,界限模糊

在健康的行為和心理狀態與不正常的狀態之間,其實並沒有一道明晰、確切的鴻溝。當代精神衛生專業領域逐漸達成的共識是,心理狀態其實是從健康到不健康之間的譜系。

其二:難以測量

心理健康涉及到內在的心靈狀態,它看不見摸不著,並不像我們的身體生理資料那樣的客觀、量化、好測量。

千百年來,從原始人類到當代文明,關於什麼是心理健康?什麼是精神不正常?有著諸多和長久的爭論。

心理分析師卡爾。榮格(C。G Jung)在他的博士研究論文《所謂神秘現象的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研究》中就寫到:“我堅持認為,從廣義上來講,所謂精神病(即不健康的心理或精神狀態),是患者疾病的心靈與醫生自以為正常心靈之間的交流切磋,而它們都是主觀層面的”。當代心理治療的鼻祖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有過類似的觀點:“所謂正常人,就是在夢中發作精神病的人;而精神病人,就是那些睜著眼睛做夢的人”。

既然正常人與異常人之間的差異是如此的模糊和混亂,那有沒有一些簡單、實用、靠譜、易操作的評估原則,可以幫助我們來快速判斷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呢?

確實是有的。其實長期以來,有一大批心理健康領域專業從業者始終致力於對健康和異常狀態之間差異的觀察、描述以及研究總結工作。這其中有一些科學心理學取向的臨床心理學家,他們雖然也認同心理健康評定標準的複雜性,但他們更贊成需要一些直觀、具體的判斷標準來供相關專業人士和社會大眾認識和掌握,這對於促進心理健康地大眾科普是有很有好處的。

在此,我們介紹一種美國臨床心理家Jeffrey S。 Nevid等人所提出的,用來判斷心理健康與否的幾條標準,他們認為,如果從以下這些方面來綜合考量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狀態,可以高效、直接地評估出個體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的程度。為了方便大眾的理解和使用,我們對這些專業臨床評估和判斷維度進行了分析歸納整理,將其概括為4個方面:

個體行為的離奇、怪異程度

個體對客觀現實的扭曲程度

個體感受到的主觀痛苦程度

個體行為適應不良或行為傷害程度

行為離奇、怪異程度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那些離奇古怪、一般不常見的行為往往會被我們認為是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的人所具有的。比如,如果有人經常而且堅信說自己能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的東西或是聽到一些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奇怪聲音,那他很可能是心理狀態不太正常的。精神醫學臨床診斷中的“幻想、幻覺”等條目就是基於這一原理。

榮格在其自傳中列舉了他曾經治療過的大量行為怪異的個案材料,比如有一位被診斷為“精神分離症”的老太太就是因為她怪異離奇的行為舉動:她只願吃流質的食物,而且是用自己的手指沾著慢慢吃,所以哪怕是喝一碗粥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另外,她還經常會雙手有節奏的在空中揮舞著手臂,做出類似穿針引線一樣動作,十分的詭異。

另外,行為表現不常見,它本身並非異常或並不一定就是不健康的。比如說,某項運動的奧運冠軍或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保持者,他們可以做到很多常人無法完成的事情,跑的最快、跳的最高、扔的最遠,或者吃地最多。不過我們一般不會說他們這些人是心理不健康的。

再舉個例子,如果有個人,他一到人潮密集的廣場或站在擁擠的電梯裡就感到莫名的驚慌失措,這就是屬於不太常見的範疇,也會被認為是心理不健康的行為。所以,行為越加的離奇怪異、越不常見,就越有可能是心理不健康地。

對客觀現實的扭曲程度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感覺系統和認知過程會使我們形成對客觀環境的精確心理表徵。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在現實客觀世界中都是有據可循的,或者是基於客觀存在的事實的。看到不存在的東西和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會被認為是一種幻覺,而幻覺往往被認為是潛在精神障礙的徵兆之一。同樣,持有缺乏事實依據或理由的不現實想法或者妄想觀念,這樣的行為也可能被認為是出現心理問題的徵兆。比如:有人老是覺得前蘇聯克格勃組織或希特勒秘密警察部隊正在千方百計地抓捕自己;或者是不斷的聲稱自己能夠和遠在幾千萬年光年以外的神秘物種透過腦電波的來進行溝通;也可能有些精神不太正常的人會老是覺得自己肚子裡住著一隻貓咪,要求醫生幫他救貓咪;還有些中年寂寞富太太常年反覆擔心別人會搶走自己的老公,堅信有人要密謀算計自己,甚至會到了偏執狂的程度;近年來,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會有很多我們從客觀角度看來是身材十分勻稱的年輕姑娘堅信自己的身材過於臃腫(胖到沒法見人),想盡一切辦法來塑性瘦身,最終搞得她們自己身心疲憊。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幻覺或妄想的典型例子,也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精神病理情況。

主觀痛苦感受程度

一些令人感到痛苦的情緒感受,如焦慮、恐懼或抑鬱和悲痛,如果超出了個人所能承受的正常範圍,則很可能是不健康的。不過,有時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是我們面對情境的一種適應性的反應。因為我們生活中的確會出現真實的威脅和喪失,而面對這些情境時缺乏一定的情緒反應也會被視為是不健康的。所以說,適當的主觀痛苦感並不會是不健康的,除非這種感覺在痛苦來源移除後(在大多數人都適應了之後)仍然會持續很長時間,或者這種感覺太過於強烈,以至於損害到了個人的日常生活功能。比如,在經歷重大災難事件(如地震、車禍、綁架等)後,經過幾個月或者幾年的正常心理應激和適應期,大部分人是可以適應良好的。而其中有些人則會沉浸在強烈或瀰漫的哀傷、悔恨、內疚、恐懼等痛苦的體驗中長期法無法自拔,這就是心理狀態不健康的一個顯著標緻。像是熱播網劇《開端》中的郭姨,她持續數年沉浸在自己的喪女之痛中,變得愈發的偏執報復,最終只能透過極端反社會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怨恨之氣。劇中鍋姨的心理和行為狀態就是十分不正常的,從人精神診斷的角度來理解,她很可能是一位具有反社會傾向的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簡單4步,幫你判斷心理健康程度

行為適應不良/傷害程度

那些只能帶來負面感受或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可能會被視作是心理不健康的一部分。影響一個人承擔其責任或角色或適應其所在環境的行為也可能會被視為是不正常的。根據這一標準,不僅損害身體健康,還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職業功能的嚴重酗酒和吸菸行為可能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種表現。此外,進人公眾場合感覺極度害怕的廣場恐怖症,每天要反覆洗手或清潔幾十次的強迫行為也都屬於心理不健康的範圍之內。因為這些行為既不常見、也適應不良,而且它會嚴重損害個體完成正常工作和承擔家庭責任的能力。

不過在考慮這一點時,要充分考慮情景特徵和社會背景。在特殊時期,那些犧牲自己的生命或不顧自己的安危衝向敵人的人被認為是勇敢、英勇的愛國之士。相比之下,那些由於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而威脅要自殺或嘗試自殺的人卻更有可能被認為是不太正常的。不過,熱播劇《相逢時節》中的富家太太陳昕兒就是堅信有人搶走了自己的老公,還到人家公司門口大吵大鬧討說法,跑上天台以死相逼,差點釀成人間悲劇,這些都是非常具有自我傷害特徵的不適應、不健康行為表現。從行為適應不良和傷害性來看,《開端》中的郭姨用自制高壓鍋炸彈來禍害無辜乘客的行為就是一種極端危險的異常行為。

簡單4步,幫你判斷心理健康程度

臨床評估與診斷是一門專業技術活,然而這還只是治療干預的開始。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講,單純的評估和診斷對病人來說其實沒有任何的實際幫助作用。因此,即便我們可以從一些清晰、客觀的判斷標準來入手,大致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或行為狀態,我們一定要銘記:用專業術語和名稱來給人貼標籤、下定義,是很容易的。但要想真正的理解一個人,我們必須幫助他洞悉自己行為背後的動力機制,一起去看到曾經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故事,瞭解這個人所經歷的真實體驗。也就是說,相比於簡單地界定某種行為正常/健康與否,看到並努力理解這些怪異、離奇、不適應、痛苦、危險行為背後的愛恨情仇和悲歡離合,反而才是心理健康助人領域的關鍵所在。

END

參考文獻

[1] Nevid J S , Rathus S A , Greene B 。 Abnormal Psych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M]。 Prentice Hall, 2019。

[2]榮格。 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朱更生(譯)[M]。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7。

[3]李孟潮。 自愈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1。

簡單4步,幫你判斷心理健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