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小耳朵每天清晨7點準時睜開眼睛,嚯的一聲坐起來,大臂一揮,指著門外,“媽媽,我要出去玩!”

去哪玩?

“我要去公園玩,去玩大石頭,撿小樹葉!”姚大哥回回都是這個答覆,那就坐上你的小車車走吧,去公園耍吧。

自此我們就開始了浪跡公園的一天。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有蟲子咬,危險!

小耳朵非常喜歡光腳板,每次出門我都給他穿戴整齊,但幾乎每次還沒到公園,他就急不可耐的抱起腿,把鞋子舉到我面前,“媽媽,脫!”

一般我都會如他所願,幫他把鞋脫了,小耳朵便會立馬從嬰兒車上跳下來,光著jio板兒,在公園裡頭撒丫子馳騁。

這時迎面走來了一個兩個三個婆婆些,她們紛紛帶著一個流著口水的小奶娃。婆婆些一看見小耳朵光著個腳板,幾乎立馬驚呼,“你咋個也不給娃兒穿個鞋子呢!”

一時間,娃兒們紛紛看到小耳朵,並即刻衝到婆婆些跟前,鬧著也要脫鞋子。

“不行!不能學哥哥/弟弟,鞋子不能脫!”婆婆些厲聲制止,小娃些當然不肯罷手,抱到婆婆些的大腿央求。

“不行!地上有蟲蟲咬,危險!”婆婆些的必殺技,說完把抱著大腿的小奶娃往嬰兒車裡一塞,轉頭開始教育我,“要給娃兒穿上鞋,地上那麼髒,寒氣也重!走多了腳會變扁平足!”然後就氣勢恢宏的走了…。。。

留下我和光著jio板的姚大哥,一臉錯愕。

其實公園的路上啥子都沒有,沒有碎石子碎玻璃會割傷孩子的腳,也莫得哪個膽大包天的蟲蟲敢公然在路中間躺起。

更何況小娃兒自己有判斷力的,小耳朵從來不會光著腳走到路邊的草地裡,如果路面有水或者他認為奇怪的東西都會繞開,他一直在用自己天生的直覺和觀察來保護自己。

我知道小娃兒絕大部分都很喜歡光著腳,他們想自由自在的接觸大地,用肌膚去感受腳下的土地,這對於他們感官的發展也是大有好處的,而且光著腳走路其實有利於小孩下肢和腳的力量以及協調性的發展,至於民間流傳的什麼光腳走路孩子的腳會變成扁平足之類的,則完全沒必要擔心,真的不會。

所以如果你的娃兒想光腳走路,而地面不滑夠安全,我覺得就let it be 吧!你自己也可以開開心心的娃兒手牽手光著jio板散個甜蜜的步。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姚大哥真的很喜歡光jio板)

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光腳板會讓婆婆擔憂,沒想到日久天長,我慢慢發現實在是有太多太多事情讓婆婆些憂愁了。

小娃兒想去公園的草地上探索一下,婆婆些立馬衝出來,“不要去草裡頭,那裡有蟲子咬,危險!”

小娃兒掙脫婆婆些的手,想自己跑下臺階或者爬上旁邊的石墩,婆婆些立馬衝了出來,用手牢牢牽住小孩子的手,”不能一個人亂跑!摔下來頭都要破了,危險!”

小娃兒想趴到地上打個滾,婆婆些立馬一把拽起,“地上髒不能爬,小心警察叔叔來把你抓走!”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名詞叫“習得性無助”,來自於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一個實驗。他將小狗放在籠子裡,只要它象衝出籠子就會遭到電擊,幾次下來,當實驗人員將電擊裝置撤下後,小狗也不再嘗試衝出籠門,這便是“習得性無助”。

如果孩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每次鼓起勇氣充滿興致的去嘗試或者去挑戰一些東西時,卻總是遭到身邊照顧者制止甚至嚇唬的話,是不是也很像實驗中的小狗?次數一多,

孩童

的探索範圍會越來越小,他對自己的信心也發展不起來,孩子的自主性也難以很好的發展。

而且在這個不讓孩子做的過程中,大部分人慣用嚇唬+哄騙的方式來實行自己的管教權柄,時間久了管教者會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也會失去孩子對你寶貴的信任。

當然不是說小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什麼都由他去,而是說大人要有一個合理判斷環境的能力,不要人為的設定太多限制。在小耳朵嘗試幾乎每項活動時,尤其是稍微有些難度的活動,我都是緊緊的跟在他身邊的,只是我並不會隨意就來打斷他,讓他可以享受在我監督下的自由。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小耳朵有一次撲通踏進了小區的水池裡,引得眾幼崽準備奮力跟風,當然毫無列外,全被身後的婆婆些鐵面無情的攔下。)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髒,會生病!

小耳朵爸爸很愛撿石頭,不管去哪,總要撿一塊石頭送給我,這塊是在藏區撿的,那塊是在嘉陵江邊撿的。他還喜歡撿樹葉,作為一個數學老師,他總是沉浸在樹葉裡的數學中,“你看,樹葉裡頭有對稱,也有分形。小小孩學習數學,最好的老師就是大自然。”

於是我們小耳朵也學會了走在公園的路上,快樂的撿樹葉撿石頭。

有一回小耳朵蹲在樹下撿石頭和樹葉,前一天晚上成都剛下了雨,地上還溼漉漉的,石頭和樹葉上粘了許多泥巴。我就站在他身邊,小耳朵每次撿起一塊石頭或者一片樹葉總是要神情誇張的喊我,“媽媽,好漂亮的一個石頭啊!媽媽,好漂亮的兩個樹葉啊!”

很快就吸引了旁邊一個幼崽,他也蹲下來準備撿樹葉,剛把手伸出來,立馬衝出來一個婆婆,“乖乖,不能撿,太髒了!有細菌!”此時此刻小耳朵撿起一個沾滿了泥巴的小石頭,“弟弟,給你!”,小男孩也準備伸手來接,婆婆又一把抱住幼崽,並對小耳朵說,”乖乖,我們不要,謝謝。”

沒想到婆婆懷裡的小男孩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尖叫著掙扎要下來撿石頭。婆婆實在拗不過,“你這個娃兒怎麼這麼不聽話呢!這個石頭太髒了。好好好,你要婆婆給你撿。”於是婆婆就自己蹲下開始撿石頭了。小男孩指著塊大石頭,婆婆非不撿,“乖乖!髒的很!這個石頭太大了,婆婆給你撿個小的。”

婆婆在石頭裡挑來挑去,挑了個很小的,又從包裡掏出溼巾紙反反覆覆的擦拭,直到石頭上沒有一絲絲泥巴才塞到小男孩手裡。

小耳朵此刻蹲在路邊,正將石頭從井蓋縫條裡往下扔,扔完了還湊過下去看。小男孩笑眯眯的也蹲下來準備把石頭往下扔,結果婆婆又出手了,“哎呀!你這個娃兒,喊到要石頭要石頭,撿給你了嘛你又要扔掉!”一把又奪下了小男孩手裡的石頭,抱起就走了。

留下了我和舉著石頭的姚大哥……

在《小豬佩奇》裡有個我非常喜歡的片段,佩奇喬治最愛跳泥坑,而他媽媽絲毫不介意,任憑孩子髒兮兮快樂的玩耍。到底什麼是髒呢?弄到泥巴在手上就是髒嗎?所以孩子不能碰這個不能碰那個,孩子用的一切東西都要消毒再消毒,恨不得把孩子隔離起來。

但構建孩子強大的免疫系統並不是靠隔離,而是適當的接觸,細菌無處不在,並不侷限於那些看起來髒的遊戲中,其實大自然裡有豐富的菌群環境,孩子小時候多接觸還能減少他們的過敏機率。

但我這些話顯然沒法和這個婆婆說。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搞快搞快

有一次小耳朵在公園裡玩碰上了一個很可愛的女娃娃,小耳朵蹭蹭蹭就跑到了人家面前,剛好當時小耳朵拿了把家裡的玩具小傘出門,女娃娃看見了很想玩,小耳朵伸手就給她了。

站在旁邊的婆婆,手裡拿著一個小滑輪車,正在看手機上的廣場舞影片。女娃兒低著頭想琢磨一下怎麼開啟小傘,剛試了一次,她外婆就一把奪過去,女娃兒一下子就急了,婆婆不為所動,”哎呀,你弄不來,外婆搞快幫你開啟,你好耍嘛。“嘩地一聲就打開了,重新塞進娃兒的手裡,接著看她的影片去了。

開啟的小傘似乎一下子就索然無味了,女娃兒又想玩她的滑板車,她想扳開婆婆的手,自己獨立滑一滑,婆婆牢牢抓住不放,“哎呀,你滑不來,要摔跤,我幫你把到。”女娃這時已經很煩躁了,開始發脾氣哭鬧了起來,外婆也很生氣,“哎呀,你這個娃娃總是哭,這麼不乖!”一邊說一邊催小女孩上滑板車,“莫哭了,快上來搞快搞快。”

我站在一旁勸婆婆不要這樣生氣,孩子只是想自己玩一下滑板車而已。“不能啥子都由到娃兒!“婆婆反倒教育起我來了……。

這也是我經常在公園裡看見的場景,就是大人始終在催促和打擾孩子。很多時候都會看到小孩子想蹲在路邊看個什麼或者琢磨一下什麼,旁邊的大人就會不停的催促,“快點走,快點走,我們到前頭去耍。”要麼就乾脆忙急火燎的把小孩拽走,要麼就是大人越俎代庖的來“幫忙”。

被這樣對待久了,孩子就會形成一個意識,那就是“我的興趣並不重要。”大人從來沒有好好對待過我的好奇心,那這個東西肯定就是不重要的。

一個孩子如果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始終不能自由的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能持續的去觀察和琢磨,那他以後是很難擁有良好的專注力和自主意識的。

很多時候家長希望孩子擁有這樣那樣的能力,但是卻不清楚這些能力到底是如何而來的。比如不是說你希望孩子六七歲時能擁有良好的自控力,那兩三歲時就死命訓練他好好聽話。其實你想讓孩子長大了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那你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在小時候擁有大量自由的玩耍和探索。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另外在孩子玩耍時,雖然很多照顧者確實陪在孩子身邊,但他們和孩子並沒有一個“共同關注點”。我看見過爺爺奶奶爸爸帶孩子在公園裡玩,爺爺奶奶不停地牽著小孩的手,小孩子掙脫了跑過去找爸爸,爸爸又在一旁不停地打電話,眼睛看向遠方,根本沒心思搭理那個一直抱著他的腿的小孩。

你可能會說,那爺爺奶奶和孩子有“共同關注點”啊,不是一直看著孩子嘛。

不,

共同關注點不是死死的盯著孩子在幹什麼,而是真的參與到與孩子一起的玩耍中,和孩子同時關注一件事,共同完成一件事。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和孩子的共同關注點越多的家長,肯定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也越親密。

帶小孩在公園裡玩耍時,完全可以蹲下來和小孩一起慢慢地看螞蟻、小蟲子,一起撿樹葉撿石頭。

我們大人心裡總是有各種各樣紛亂的雜事,總是想提高效率,總是想獵奇更多這世界上的東西,對於這些樹葉、石頭、螞蟻早就沒什麼興趣,但小孩子不是這樣的,他們總是完全的投入,徹底的沉浸在這個世界上這些微小又美妙的事情上。

即使大人對看螞蟻不感興趣,也可以耐心的站在一旁等待孩子,滿足他這個願望,讓孩子知道他的愛好值得被滿足。

有一次我們走在路上,小耳朵指著照在林間的太陽光,“媽媽,太陽好多呀,暖洋洋。”然後他就牽著我的手,一遍又一遍的去摸。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時候,有一次清晨在山間和弟弟拼了命的追日出的場景。我相信這些時刻,才能真正讓一個人內心變得敏銳、豐盈。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

我有時候對待小耳朵也很急躁也經常犯錯,事後反思起來就很懊惱,所以做父母真的要時時提醒自己,多多學習多多寬容,要用溫柔和愛心以及智慧去養育孩子。尤其是選擇了讓老人來帶孩子的父母們,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愛心和溫柔以及智慧去和家裡的老人溝通。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老人沒有義務來帶孫輩,他們也不象我們年輕人有那麼多的學習渠道和學習能力,所以更是要對老人在帶孩子時犯的錯,抱著恆久忍耐包容之心。

帶孩子去公園,這些“選擇題”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