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你喜歡自拍嗎?你在乎自己的朋友圈點贊數嗎?

2013年,

Selfie

入選《牛津字典》年度詞彙,那一年,手拿自拍杆的遊客幾乎隨處可見。

接下來,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越來越多人在分享生活,或者說——“曬”生活。大家樂於洩露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曬美食、曬娃、曬成績、曬工作,萬物皆可曬。

在網路上過於在意自己的狀態是否被關注、粉絲數是否增加等,很多學者說,這或許標誌著

自戀時代已經到來,自戀正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病。

今天,阿信就想和大家聊聊

自戀

這回事。

自戀可能是種病:嚴重的“自戀狂”,能有多可怕?

美國亞特蘭大一條最繁華的街區被封鎖了——為了一個16歲女孩的生日派對。

這一幕出現在美國音樂電視網的真人秀節目《我的甜蜜十六歲花季》(My Super Sweet 16)中。

當派對策劃師指出,這條街

附近有家醫院

救護車必須從這裡經過

時,名叫艾莉森的女孩咯咯笑道:

他們可以繞路走

。”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圖:《我的甜蜜十六歲花季》第4季

她的笑容中,是一種過度的自戀:

她對於別人的痛苦和傷病毫無共情,有的只是對他人注意力的無限渴求

在心理學上,這種人被稱作

自戀型人格障礙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或者說——“

自戀狂

”。

你也許會疑惑, 自戀也能形成人格障礙?那你可能想不到,最極端的“自戀狂”,能有多可怕。

前不久,“

重慶姐弟墜亡案

”開庭,心碎的母親的哭訴和痛斥,讓網友們看到了一個無比殘忍和匪夷所思的故事:為了與女友葉某結婚,身為人父的張某,

從15樓拋下了自己與前妻生育的一兒一女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而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認為,在這一對密謀殺人的男女身上,就存在著明顯的“

惡性自戀

”:

他們全能自戀的程度太高了,他們覺得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慾望、自己的訴求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去實現它。

而在這個實現的過程中,其他人、其他生靈、其他存在對於他們來講,就是一個物品——可以隨意擺放、隨意使用、隨意丟棄的物品。

所以,

他們沒有基本的同理心,沒有基本的情感,也沒有基本的內疚能力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圖:bilibili@武志紅講心理

比這更加殘忍的兇手,名叫

安德斯·佈雷維克

2011年7月22日,他在奧斯陸的挪威政府辦公大樓前引爆了汽車炸彈,造成8人死亡。

而與此同時,他偽裝成警察,登上了奧斯陸以西40公里的於特島,將槍口對準了700多名正在參加夏令營的青少年。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圖:每日郵報

事後調查顯示,這場共

77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的慘案與任何恐怖組織無關,完全出自這個“瘋子”的個人策劃——被捕落網後,在警察局拍攝照片時,他露出了得意滿足的笑容。

當被問及對受害者和他們的家人是否心存同情時,這個人絲毫不提他們的痛苦,反而大談特談自己的苦難,並將自己比作“聖殿騎士”。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佈雷維克接受庭審 圖:鳳凰網

一組心理學專家鑑定認為,佈雷維克具有

自戀和反社會人格障礙

當然,佈雷維克自己並不認同這一鑑定結果。

當自戀成為一種“流行病”

希臘神話中,美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us)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不忍離去,最終憔悴而死,殞命之處長出了水仙花。

這可能是最早的關於“自戀”的敘事,他的名字也被後來的心理學家們用為了“自戀”一詞的詞源。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圖:卡拉瓦喬《那喀索斯》

1914年,弗洛伊德在他著名的論文

《論自戀》

中首次系統論述了關於自戀的問題。

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關於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認識也逐漸加深。

自體心理學的創立者

海因茲·科胡特

認為: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通常將他人潛意識地看做自己的一個部分,也就是“

自體客體

”。他們用自體客體服務於自己,以滿足自己維護自戀的心理機制。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圖:《道林·格雷》

所以,他們難以與他人共情,對待別人就像控制自己的身體一樣,也因此,

他們大多無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也無法理解他們給他人生活帶來的痛苦

豆瓣2008年就成立的

“自戀型人格障礙”小組

,小組簡介中寫著NPD患者對自己的鼓勵:“我們其實很強!”

然而,進一步檢視帖子,你會發現,小組中的大多數人正在討論的,是如何鑑定、逃離、反擊疑似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渣男渣女”。

被PUA、被“吸血”,被質疑、打壓到抑鬱

,是很多人的共同經歷。

如今,他們開始發現和反思,這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戀人、朋友、上司存在著自戀型人格障礙。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在人們逐漸認識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同時,

自戀文化,也在全球蔓延

據一項自戀現象的研究顯示,在參加測試的37000名大學生當中,自戀傾向的性格特徵十分普及,

“自戀人格特質的增加速度和肥胖一樣快”

而千禧一代的自戀傾向,要高於過去任何一代人。

到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自戀行為不再受到批評,正在為更多人所接受,甚至受到了讚揚。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在《與卡戴珊姐妹同行》真人秀中,姐妹不和、婚姻問題甚至是生孩子的過程,都是能放在電視上播出的內容。也因此,金·卡戴珊被很多人認為是自戀者的代表。

美國心理學家簡·騰格研究認為,隨著

個人主義

物質主義文化

在全球的流行以及

網際網路的普及

,“自戀流行病”已經蔓延至全球。而自戀文化本身,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相處模式以及愛情模式。

於是,當批評一個自戀者時,我們開始遇到問題:

他究竟只是一個有著自戀傾向的普通人,還是一個存在心理問題的“自戀狂”?

自戀“流行病”下的,自戀“恐慌症”

“請大家鑑定一下,我的前任是NPD嗎?”

“請問我N嗎?”

“你們身邊的N有哪些典型特徵?”

……

鑑“N”

,也就是鑑定一個人是否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是豆瓣小組的日常話題。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B站一條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者面對「反應性虐待」故意裝受害者,引發了大量討論》的影片中,一個男子對著鏡子冷靜地自拍,而門外傳來女友憤怒到失控的喊叫和錘門聲。

影片的後續,是很多外國博主圍繞這個片段展開的對“

反應性虐待

”的討論:這個男子是一個典型的“NPD”患者,他是在故意激怒女友之後,又擺出一副受害者的面孔來博取同情。

很多彈幕和評論都表示:

這個影片簡直就是我朋友/前任/父母的縮影,他是不是也有人格障礙?

和星座、算命、病症,還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問題一樣,一旦我們開始瞭解自戀型人格障礙,難免會不由自主開始帶入自己的故事。

《他人的自私》

中,克里斯汀·鄧貝克就發現了這個傾向,並將它命名為“

自戀恐慌

”:跟隨那些介紹NPD的社會心理學家,

所有人都成為了心理醫生,開始“診斷”起他人的“自戀症”。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當自戀上升為謀殺:“自戀”這種病,能有多可怕?

他人的自私:論自戀恐慌

¥

37。9

京東

購買

在書中,鄧貝克生動地描寫了提醒我們:在警惕“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同時,也要

警惕這個名號的濫用

不要讓這種心理問題變成幫他人的冷漠開罪的“替罪羊”。

“當你開始發現對方缺乏同理心的那一刻——當你發現他沒有人性時,也是你無法感受到同理心的時刻。”

在這裡,阿信也要提醒大家,心理疾病的診斷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如果你懷疑自己存在人格障礙,

一定要諮詢專業的心理專家,經過科學的測試來診斷。

千萬不要對著網上查來的量表就開始對號入座!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

享受自戀帶來的自信,把控好社會交往的尺度

,不要讓自戀的情緒傷害到他人,也不要被他人的攻擊影響了自己的心情,就已經很棒了。

就像英國哲學家西蒙·布萊克本說的那樣:

善待你的自戀,但是別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