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仕彥院士:動物精準營養已成國家戰略需求

“2021年,

全國糧食總消費量的48。2%是飼料消費。進口的6844萬噸的穀物當中,飼料用的是5800萬噸,佔比將近85%。”12月16日,“智慧農業創新院士論壇”在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譙仕彥教授表示,“動物精準營養,目前已成我國糧食安全整體的戰略需求。”

譙仕彥院士:動物精準營養已成國家戰略需求

譙仕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科院供圖

精準營養對畜牧業意義重大

和種植業相比,我國畜牧業在數字化、智慧化、智慧化方面起步較早,且在農業系統中發展最快,譙仕彥介紹,“2019年,我國畜牧業協會已經建立了智慧畜牧業分會。2018年,已經有網際網路企業釋出了智慧養殖解決方案,2021年,又有科技企業推出智慧養豬方案。”

在眾多智慧化養殖的方案中,精準營養都是重要的基礎之一。精準營養的概念,來自於人類醫學,隨精準醫療興起,譙仕彥介紹,“人類精準營養,是透過基因解碼,發現個體在營養素吸收方面的差異,從而實現適合個體的營養平衡個性化干預。相對地,動物精準營養的概念出現時間較短,目前我們只能從營養的精準供給,包括飼料原料營養價值的精準評定、飼料精細化加工等方面,進行精準營養評估,其主要目的,是實現飼料養分的高效協同利用。”與動物精準營養對應的,還有精準飼養,譙仕彥介紹,精準飼養,是為每隻動物提供準確的適合其需求的飼料。

我國飼料原料進口依賴度較高,動物精準營養意義重大,譙仕彥介紹,2021年

,全國糧食總消費量48。2%是飼料消費。從進口看,進口的6844萬噸的穀物當中,飼料用的是5800萬噸,佔比將近85%。從飼料蛋白的供應看,我們的自給率只有54。4%。“精準營養目前已成為我國糧食安全整體的戰略需求,發展精準營養對我們意義重大。”

精準營養減少2000萬噸大豆消耗

動物精準營養關係著糧食安全,也關係著14億人的營養健康。我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動物精準營養方面的研究。

譙仕彥介紹,當前,我國已建立了包含112種原料、58項概略營養指標、44項有效養分指標、10萬個綜合引數及有效養分動態預測模型的中國豬飼料原料營養價值資料庫。還建立了

全國統一的樣品採集分析和靶動實驗的技術規程、基本建成了基於近紅外光譜的全國豬飼料有效養分動態預測模型,在畜禽水產方面,全國基本上都建立了有效養分動態預測模型。

為何要對動物營養進行精準估測,譙仕彥介紹,其主要目的是為實現在動物體內養分承接的最大化。

動物飼養需要糧食,而如何用盡可能少的糧食,獲得最多的養殖產品,既減少糧食消耗、保障糧食安全,又能夠保障居民營養攝入需求。譙仕彥介紹,我國當前已建立了整套“豬的低蛋白飼料技術體系”,後來在白羽肉雞等禽類飼養上,也建立了相應的技術體系以及配方的標準。2022年,又提出了豬不同階段配合飼料豆粕的用量。

“我們推算,在目前蛋禽和肉禽的生產水平下,採用低蛋白飼料,可以把飼料蛋白的消耗再減少968萬噸,這相當於2000萬噸的大豆。如果再用其他氨基酸,以低成本生產飼料蛋白,飼料蛋白的用量,可以降低1393萬噸,相當於將近3000萬噸的大豆。”譙仕彥說。

智慧化技術實現精準營養

數字化、智慧化技術、裝備,如何在畜牧業中發揮作用?譙仕彥介紹,當前,我國大多數大中型飼料廠,已經建立了線上的動物營養管理系統,在原料倉、配料倉等環節,使用智慧裝備,做到了線上飼料加工工藝的精準化。

在未來,提升飼料數字化、智慧化生產水平,仍有許多工作要做,譙仕彥表示,動物營養的充分利用,涉及方方面面的研究,其中許多都需要數字技術、智慧裝備的幫助。

“如豬的健康監測,我們目前正在研究人工神經網路方面的技術,透過模擬人的數學網路模型、自主

學習,以及多因素和複雜的非線性的處理,來建立豬的健康養殖智慧監測模型。再如智慧豬場的建設,包括個體識別、體溫監測、測重、測膘等很多技術和裝備的應用。還有對採食量的預測、飲用量的感知等,諸多的技術體系和裝置,實現進一步精準營養的目標。”譙仕彥說。

畜禽營養的精準供給,關係到糧食安全和肉類生產等重大問題,譙仕彥表示,“今後,在精準供給及數字化方面,還有很多難題亟待攻克。如營養代謝的基礎研究更進一步深入,使飼料養分的利用最大化;再如個性化營養和精準飼餵的可穿戴裝置,精準營養與飼養的模型化技術,價格低廉、使用壽命長的智慧裝備等,這些都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未來的畜牧業中實現數字化、智慧化。”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