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帝王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古代對帝王的避諱,在周朝就有了,一直流傳到清朝,人民對於需要避諱的詞語,必須避免直接說出來或者寫出來。而這裡就有一個問題,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歷史上的帝王時代怎麼沒修改掉這個字?

今天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帝王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古代的帝王要求臣民避諱,主要也是為了強調帝王的統治地位,而該避諱的如果沒有避諱,這可是大逆不道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

那麼臣民對於帝王,該避諱什麼呢?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帝王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對於帝王的避諱,根據朝代的不同,帝王的思想不同,有一些區別,一般是帝王及其祖先的名字,有些朝代甚至帝王的小名、生肖等也需要避諱。

那麼臣民平時要怎麼做,才能避諱呢?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帝王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古代的避諱,常見的有這三種:

改字法:將需要避諱的字,用其他相近的字代替

,就像雍正繼位後,其兄弟為了避諱雍正的名字“胤禛”,都將名字中的“胤”改為“允”。康熙繼位後,對於他的名字“玄燁”,規定了遇到“玄”就用“元”代替,遇到“燁”用“熠”代替。

空字法:遇到避諱的詞語或字,直接空白不寫

,或者寫作“口”、“謀”等。

缺筆法:遇到避諱的字,最後一筆不寫,

如道光帝旻寧,避諱的時候就讓人用缺筆法,旻字少寫一點。

可以看出古代的避諱,在平時是需要很細心,不然很有可能犯錯,

那麼避諱對人民影響有多大?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帝王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避諱對臣民影響還是很大的,隨著朝廷的延續,需要避諱的字越來越多,有的朝廷連同音字、地名什麼也要避諱,

如果每個字都要避諱,文章都難寫了

,因此很多時候,帝王也只要求避諱一部分。

而從歷史上來看,

一般強盛的時代,帝王對避諱要求比較

嚴格

,而衰弱的朝代,一般避諱也會隨之寬鬆很多,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強盛的朝代,帝王威嚴大,人民自然更加避諱。

既然古代帝王對避諱如此看重,有時連同音字、地名都需要避諱,為何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帝王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帝王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蝗蟲的名字,“蝗”字古代應當是指大的昆蟲,因為蟲字旁代表昆蟲,而皇在古代有大的意思。

而“蝗”字在避諱中,是不用修改的,這又是為什麼?

蝗是一種動物的名字,

古代有動物的名字避諱而修改的嗎?

還真有,漢朝的時候,為了避諱呂雉的名字,將“雉”改為野雞,而此時的“雉”,是剛好跟呂雉的名字同字,所以需要改。

而“蝗”字不是跟皇太極的“皇”同音,為何不改?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帝王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首先,古代帝王避諱的一般是名字,而帝王沒有名字帶有“蝗”,而清朝入關前,是沒有避諱習俗的,皇太極名字也是根據音譯的,因此不需要避諱。

其次,“皇”字,在古代有特定的避諱方式,一般大臣的奏摺,如果寫到“皇”相關的詞語,則需要抬寫,以表示尊敬。抬寫也就是讓這些尊敬的詞語,能夠在文中顯得突出。

因此,“皇”都不需要修改掉,“蝗”更不需要了。

蝗既不是帝王的名字,也不是其他需要避諱的字,因此在帝王時代,沒被修改掉。

你們怎麼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