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開封人?還斷過鍘美案和秦香蓮案?我們都被影視劇給騙了!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但真實的包拯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那樣,他其實不是開封人,甚至就連我們耳熟能詳的鍘美案和秦香蓮案,也只是民間傳說而已。

包拯是開封人?還斷過鍘美案和秦香蓮案?我們都被影視劇給騙了!

不過有一點是真的,那就是他的確鐵面無私,公正廉潔。而他的這一品格,是從小一直延續到去世後,不斷影響著他的後世子孫。

一、嚴父言傳身教

包拯原名包希仁,其實是個安徽人,祖籍在合肥市肥東縣。

父親包令儀是個勤懇的讀書人,他同時也要求兒子勤奮讀書、考取功名、為國效力。於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包拯從小行為端正,從不調皮貪玩。

“挺然若成人,不為狎戲。”

《朱子語類》中寫道,包拯十多歲時和一個李姓同學一起,借住在廬州的一個寺廟中讀書。

別看兩人尚是少年,但他們才華出眾,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

一天,

城中一個富戶以欣賞二人才學為由,專門邀請他們到家中赴宴,甚至不惜殺羊宰雞。

李同學興奮地將這個訊息告訴包拯,誰料包拯卻一臉嚴肅:

“我們若是去了,日後如果考取功名,回鄉做官,那時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如果他們將來犯了罪,我們就不好秉公執法。”

李同學恍然大悟,於是和包拯一樣拒絕了邀請。

不過包拯能夠成為一個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的好官,他的人生中可不只有父親這一位良師,還有一個人也對包拯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那就是當時的廬州知州劉筠。

包拯是開封人?還斷過鍘美案和秦香蓮案?我們都被影視劇給騙了!

二、良師傾囊相授

劉筠曾任翰林學士、龍圖閣直學士,為官剛毅正直,向來與奸佞勢不兩立。也正因為此,他才遭人暗算,被貶為廬州知州。

一次偶然機會,劉筠聽說了包拯的才學和品性,便暗自觀察。當發現包拯的確是個可造之材,他決定親自栽培。

劉筠經常將包拯帶在身邊,不僅在學問上傾囊相授,還將自己勇於擔當、敢於作為的品格對包拯施以影響。

終於在1027年,包拯在鄉試中一次透過,之後又順利透過會試,進入宋仁宗親自主持的殿試。

最後,包拯高中進士,而這一年他只有29歲。

劉筠很高興,得意愛徒終於能繼承自己的衣缽,官場上也算有人能傳承他的風骨。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包拯卻做出一個驚掉他下巴的決定:辭官!

包拯是開封人?還斷過鍘美案和秦香蓮案?我們都被影視劇給騙了!

三、尊師孝母

原來,朝廷要將包拯派去江西建昌做官。而包拯是個大孝子,他顧念父母年邁,希望能分配到老家廬州附近,方便侍奉。

朝廷體恤他的孝心,便將他改派到和州做監稅。這已經離廬州很近了,誰料父母就是不願離開家鄉,跟著兒子去赴任,於是包拯毅然辭官回家。

一代文豪歐陽修聽聞此事,對包拯大加讚揚:

“少有孝行,聞於鄉里。”

包拯這一辭官就是10年之久。但其實他本不必堅持這麼長時間,因為他的母親在5年後便已去世。可他在這期間,還做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

守孝期間,包拯一直陪著病重垂危的恩師劉筠。這段相處的時間,劉筠依然不忘傳道受業,這讓包拯更加堅定為國盡忠的志向。所以在守孝期滿後,他又用兩年時間重新思考自己的為官之道。

包拯是開封人?還斷過鍘美案和秦香蓮案?我們都被影視劇給騙了!

四、立志身行

直到1937年,39歲的包拯寫下一首明志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

他將這首詩作為自己為官的座右銘,之後便重返官場,並身體力行地踐行著自己的志向。

1042年,包拯在端州任職期滿,要回京擔任監察御史。幾個硯工前來送行,為了感激他對百姓的體恤,還送來當地特產——一方端硯。

手下人不懂,一看只是個硯臺,不是金銀一類的貴重物品,為了不辜負硯工的一片誠心,便收了下來。

誰料,等船劃到江中不久,包拯才發現此事,立刻嚴厲斥責手下,還讓他將硯臺拋入江中,就當是還給端州。

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評價:

此等世界,此等人自少不得。

包拯是開封人?還斷過鍘美案和秦香蓮案?我們都被影視劇給騙了!

五、

不畏權貴

同年,宮中發生一起偷盜事件,本該被判重刑的案犯周景,卻只被判杖刑17,發配黃州,只因他是當朝皇帝宋仁宗的親信。

誰料,杖刑都還沒開始,周景竟然越獄。而這下該數罪併罰的他,卻又因為宋仁宗內降聖旨而減刑,被抓回來後只是被髮配到作坊做工匠。

包拯得知後,連寫兩道奏摺要求嚴明法紀,絲毫不怕得罪宋仁宗。

這還不止。

宋仁宗有個寵妃張貴妃,自小被伯父張堯佐撫養長大。張堯佐在侄女得寵後飛黃騰達,幾年內就從小小縣令飛昇至三司史。

可惜張堯佐德不配位,他不僅自己資質平庸,還任人唯親胡作非為。

包拯實在看不下去,當時已是知諫院長官的他多次上疏,要求將張堯佐撤職。誰料,宋仁宗不僅置之不理,還任性地要繼續給張堯佐升職。可即便這樣,張貴妃還不滿足,又要了一個宣徽使給伯父。如此一來,張堯佐身兼4個重要官職。

這下包拯真急了眼,趁上朝的機會爭辯此事,絲毫不給宋仁宗面子。激動之時,包拯把口水都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

下朝後,宋仁宗氣沖沖地找到張貴妃:“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後來,張堯佐迫於壓力,便主動辭去宣徽使和景靈宮使兩項職務,包拯這才消停。

包拯是開封人?還斷過鍘美案和秦香蓮案?我們都被影視劇給騙了!

六、嚴於教子

包拯不僅對自己要求高,對子孫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1063年的一天,包拯突然重病臥床。垂危之際,他還不忘留下家訓: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他讓人將家訓刻成石碑,立放在堂屋東壁,時刻提醒後世子孫,而他的子孫也沒有讓他失望。

1973年,合肥一家鋼鐵廠進行擴建,要將廠區內的包氏墓葬群遷走,文物部門這才對包公墓進行發掘。

據史書記載,包拯去世後被朝廷追贈為禮部尚書,位居正三品。要知道,文官在宋朝的地位很高,待遇也相當豐厚,所以他的陪葬品應該很值得期待。

包拯是開封人?還斷過鍘美案和秦香蓮案?我們都被影視劇給騙了!

可挖掘結果卻令人難以置信,包括包拯自己的墓在內的12座包氏墓葬都十分簡樸,陪葬品不過是些香薰、瓷碗、陶罐、銅鏡、銀盒等普通生活器物,沒有任何貴重物品,加起來不過50多件,要說最有價值的東西,竟然就是墓誌銘。

包拯的墓誌上共有約3200字,記錄了他自己的廉潔,還記錄了兒子包綬和孫子包永年的清廉與為國為民,可謂滿門清心直道。

這樣廉潔的好官,這樣嚴格的大家長,他不僅造福了眾多百姓,還影響著後世子孫,他的高尚品格也在千年後依然被人稱頌,並永遠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