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明朝人被稱為世界水利的泰斗,連恩格斯都對他歎服不已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它哺育了我們中華民族。但同時也會發發脾氣,給沿岸居民帶來些災難。雖然人們一直以來想盡各種辦法來治理黃河水患,但仍是屢治屢發。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數千年,直到他的出現。

這個明朝人被稱為世界水利的泰斗,連恩格斯都對他歎服不已

公元1521年,朱厚照結束了他個性的一生,他的堂弟嘉靖皇帝繼位。也正是這一年, 在浙江有兩個不平凡的人相繼誕生了,一個是徐渭,另一個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潘季馴。只是,相比天才徐渭,潘季馴的前半生沒有絲毫出眾的地方。

這個明朝人被稱為世界水利的泰斗,連恩格斯都對他歎服不已

潘季馴出生於官宦世家,直到30歲才考取了進士,成績也普普通通,被指派了一個七品小推官。此後默默的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從推官到御史,再到大理寺左少卿,直到右僉都御史(正四品)總理河道。這時的潘季馴已經45歲,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的情況下去或許也就是個埋沒在歷史洪流中的普通公務員罷了。只不過,當潘季馴遇到了河道,這一生就無法再平凡下去了。

這個明朝人被稱為世界水利的泰斗,連恩格斯都對他歎服不已

此後20多年,直到72歲的年紀請求退休,潘季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跟黃河打交道,上到河南,下至南京,更是多次深入工地親自勘察指揮。潘季馴認為黃河之所以水患頻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河水中含沙量過大。他說如果用鬥計算,黃河水中沙佔了六成,到伏秋季節更是佔了八成之多。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黃河水流速度快的話還能將泥沙帶走,一旦流經平原地帶,水流速度變慢,就會導致泥沙淤積在河道。最終水位會不斷上升,趕上雨季終將造成堤壩決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保證河水始終以高速前進,將泥沙帶入大海。

這個明朝人被稱為世界水利的泰斗,連恩格斯都對他歎服不已

潘季馴為此專門發明了“束水攻沙法”,分別修建縷堤和遙堤。在河水流經平原地帶時,修建縷堤將河道收緊,這時大量的河水透過狹窄的河道,水流就會加速。之後,又在距離縷堤1。5公里的外圍再修建遙堤來防止潰堤。這樣在黃河水量少的時候經過縷堤的時候能得到加速,透過高流速的河水把泥沙帶走。而到了洪水氾濫的時候就任由黃河水漫過縷堤,由外圍的遙堤發揮作用。漫過縷堤的河水速度變慢其中裹挾的泥沙自然就沉澱在了縷堤與遙堤之間部分,對於這些沉澱的泥沙只需要在旱季的時候派人將其運走就行了。

這個明朝人被稱為世界水利的泰斗,連恩格斯都對他歎服不已

三百年之後,當西方的水利學家們對黃河水災情況進行調研之後,提出的治理方法仍然是潘季馴的這套“束水攻沙法”。就連恩格斯在讀到潘季馴的治水方案之後也歎服不已,這時高傲的西方人這才對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產生了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