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雲技術”?你能讀懂“雲技術嗎”?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正式出現。當時,是谷歌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在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它。

起初,對於這個新名詞,我們業內人士的第一反應是新鮮好奇,第二反應,則是不以為然。那時候,我們普遍認為,雲計算只不過是傳統資料中心機房和主機託管業務的一種新叫法,只不過是規模更大了一點而已。

和我們有一樣認知的,還有很多IT大佬。2010年,在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兩位技術出身的CEO——李彥宏與馬化騰,就分別稱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可能要過幾百年、一千年後才能實現”。

誰也沒想到,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裡, 雲技術進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徹底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如今,我們的資料儲存在雲上,我們的應用部署在雲上,雲成為了我們數字生活的核心。基於雲所提供的各種網際網路服務,例如“雲影片”、“雲遊戲”、“雲課堂”、“雲醫院”、“雲辦證”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顯著提升了幸福指數。

除了改變生活之外,雲技術還改變了行業。它從消費領域向行業領域進軍,顛覆了各行各業的商業和工作模式。大量的企業將自己的辦公系統和生產業務從傳統機房遷移到雲上,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還大幅縮減了成本支出。

什麼是“雲技術”?你能讀懂“雲技術嗎”?

特別是這兩年,更是意外加速了企業上雲的程序,讓每個人都認識到數字化的必要性。

如今,各式各樣的垂直行業雲應用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我們身邊,例如“辦公雲”、“製造雲”、“交通雲”、“教育雲”、“醫療雲”、“政務雲”,等等。這些“雲”引領著產業變革和生活方式轉變,推動著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也刺激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

█ 什麼是雲技術

雲技術的快速崛起,顛覆了我對它的傳統認知。大約2013年左右,當我開始接觸傳統通訊網路雲化的時候,我才真正第一次讀懂了“雲技術”。

那麼,雲技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能量?

其實,想要看懂雲的底層邏輯,就必須先搞懂一個重要概念——算力。

算力,就是計算能力。我們所熟知的CPU、顯示卡(GPU)、還有一些其它的晶片,都具備算力。而計算機和手機等裝置,正是因為內建了算力晶片,所以成為了算力的載體。

算力是所有程式軟體和應用的驅動力。沒有算力,軟體(演算法)沒辦法執行,我們也就沒辦法使用。

在雲計算出現之前,我們的算力都是執行在本地的,例如辦公室的PC或者機房的伺服器上。

隨著ICT技術的高速發展,專家們發現,藉助發達的網路,可以讓機房為整個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提供服務,於是,就有了網際網路資料中心(IDC)。再然後呢,為了更好地對海量伺服器硬體資源進行管理,就研究出了雲計算的底層核心技術——虛擬化技術。

虛擬化技術的本質,就是將海量伺服器的硬體資源集中起來,透過軟體的方式“先打散,再組合”,再變成一個個虛擬的伺服器。這些虛擬的伺服器,資源配置(CPU、記憶體、硬碟、顯示卡等)是可以靈活變化的,可多可少,按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來定製。

換句話說,物理上不可改變的硬體算力資源,變成了一個虛擬的可無限擴充套件的“算力資源池”。使用者可以像在超市裡選購商品一樣,根據需求進行取用,根據取用進行付費。

什麼是“雲技術”?你能讀懂“雲技術嗎”?

基於虛擬化技術的雲計算,徹底顛覆了算力資源的供給模式,帶來了一次全新的算力革命。

對於使用者來說,採用雲計算,可以避免自購裝置、自建機房、自己運維,大大降低了算力的使用成本和技術門檻,還增加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 什麼是信創雲

目前,算力已經成為全社會公認的先進生產力。而承載了算力的雲平臺,也變成了重要的資訊基礎設施。

既然是基礎設施,我們就必須要考慮到它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眾所周知,網路資訊系統安全是目前世界各國重點關注的方向。2013年的“稜鏡門”事件,震驚了全世界,也給我們的資訊化建設敲響了警鐘。

當時,我們的資訊化系統中,國外軟硬體廠商佔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有的甚至是壟斷市場地位。

大量涉及政務、民生的關鍵基礎設施,若缺少自主可控的手段,勢必導致國家資訊保安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強數字基礎設施的國產化比例,逐步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就變得非常緊迫。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國家提出了“信創”戰略。

“信創”的本質就是自主可控。它的產業生態體系極為龐大,涵蓋了基礎硬體、基礎軟體、應用軟體、資訊保安四大領域。

什麼是“雲技術”?你能讀懂“雲技術嗎”?

雲計算是與上述四大領域緊密相關的技術。所以,基於信創背景,就提出了信創雲。

確切來說,信創雲強調的是基於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國產化軟硬體搭建的雲服務體系,以及在這個體系上建設的提供可信計算、網路和儲存能力的雲平臺。

█ 移動雲:信創雲的專業團隊

想要做好信創雲,不僅需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能夠承載雲資料中心這樣的重資產基礎設施投資。還必須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能夠自主掌握雲計算的關鍵技術。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專業團隊”的身份背景,能夠統籌開展信創雲的技術創新、裝置研發、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發展。

中國移動的移動雲,毫無疑問能夠完美符合以上條件。

什麼是“雲技術”?你能讀懂“雲技術嗎”?

移動雲是中國移動官方確定的“戰略性主航道”業務。目前,依託自身強大的軟硬體自研能力,移動雲已經成功構建了“N+31+X”移動雲資源池體系,打造涵蓋中心節點、省節點以及邊緣節點的全域雲服務基礎設施,提供33個公有云資源池,邊緣雲節點超600個。

什麼是“雲技術”?你能讀懂“雲技術嗎”?

在全國範圍內,移動雲擁有核心開發人員幾千名,專業支撐專家超過1萬人,還有5萬多名專屬客戶經理。他們為客戶提供從諮詢、規劃、實施、交付到運維的全流程、全方位的屬地化專業服務。

一直以來,移動雲堅持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可控。2021年,移動雲釋出全新技術核心2。0,發展成為一朵架構更新、效能更強、服務更優的分散式雲;打造大雲融天、大雲坤輿等產品能力,加速構建“雲網一體、雲邊協同、雲數融通、雲智融合”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移動雲的自研產品數量超過230款,累計申請專利超過1000件,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近20項,產品綜合實力行業前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移動雲的安全能力。

作為國內信創雲的重要領軍品牌,移動雲非常重視安全可控能力的建設,打造了第二代大雲磐石伺服器,提供晶片級安全防護。他們還結合可信計算、訪問控制、資料加密等安全防護機制,提供4大類數十款安全產品,擁有全球最大的95億的安全樣本庫,月均防護1億級攻擊。

與競爭對手的雲平臺相比,移動雲的效能、功能和可靠性完全不落下風,安全性則表現更強。自主可控帶來的安全感,在極端情況下的生存能力,是非信創雲平臺無法比擬的。

█ 國產政務雲的案例分享

移動雲藉助於中國移動長年以來對垂直行業的理解,具備豐富的解決方案能力。

目前,移動雲針對政務、醫療、金融、教育、農商、網際網路、工業、媒體、能源、交通等行業客戶,提供基於公有云、私有云、專屬雲、混合雲的行業解決方案,已服務近100萬政企客戶,助力中國近20個省級政府構築數字底座。

南方某地政務雲,就是移動雲眾多落地案例之一。

政務雲作為政務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能夠幫助政府進一步加強資訊共享,強化資料分析,創新服務模式。但是,政務上雲,對安全性的要求極高,在晶片架構多元、國產生態融合方面,對雲服務商的挑戰極大。

某個南方省份作為國家電子政務綜合試點省份,從2017年就開始啟動了“數字政府”的建設。按照規劃,該試點地區需要構建“數字政府”統一雲平臺,解決原來系統資料孤島、業務隔離的問題。

近兩年,受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晶片供應緊張,導致裝置廠家供貨週期延長,甚至斷供。2021年,為響應國家信創戰略的號召,該地有關部門與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簽署合同,建設南方基地資料中心的國產政務雲。

截止2021年底,該試點地區國產政務雲建設已初具規劃,擁有百餘臺信創伺服器。

該國產政務雲平臺根據業務系統情況,劃分為政務外網區、網際網路區、適配區、財政廳專區四個區域,區域之間完全物理隔離。

什麼是“雲技術”?你能讀懂“雲技術嗎”?

平臺基於集約化建設的整體思路,為政府及其部門提供協同、共享的基礎資訊平臺服務,實現了資源整合、管運分離、資料融合、業務貫通。

各部門充分利用政務雲平臺上的公共基礎設施及政務應用系統,建設本部門業務應用,形成統一數字證書認證、統一資料中心、統一網站入口、統一安全支撐以及各應用系統互聯互通的工作模式,提高了業務部署和管理效率,同時降低了成本。

根據國家等保要求,該地政務雲平臺擁有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整體提高了各部門的安全保障能力及水平。平臺統一構建災備保護體系,透過本地、同城、異地等自動化容災部署,保障業務的可靠性和連續性。

在該地國產政務雲專案中,移動雲憑藉豐富的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經驗,為政府部門在實現資源集約化建設、促進業務協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推進了“網際網路+政務”發展,助力了政府的數字化轉型。

█ 結語

2019年,中國移動正式啟動雲改,重磅推出了全新“移動雲”品牌。此後的三年,移動雲連續以三位數速度增長,三年複合增長率業界第一。2021年,移動雲收入242億元,同比增長114%。

在競爭激烈的雲市場,移動雲正在向對手發出有力挑戰,積極爭奪市場領軍地位。

未來,隨著算力經濟的發展,雲計算將不再是獨立存在的服務。雲和網路將徹底融合,形成算力網路。對於移動雲來說,這毫無疑問是重大利好。

中國移動手握龐大的算力資源和網路資源,以算為中心,以網為根基,實現網、雲、數、智、安、邊、端、鏈(ABCDNETS)等深度融合,能夠提供一體化服務的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形成“連線+算力+能力”的新型資訊服務體系。

在國家治理、社會民生、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等諸多領域,中國移動和移動雲將有廣闊的發揮空間。他們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精彩表現?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