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三國良將系列之呂蒙(尾聲,其二)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呂蒙重大事件之十七——稱病回建業,暗中佈局

上篇說道魯肅去世,呂蒙接手荊州軍務。呂蒙歷來主張對劉備集團強硬,因此孫權這個任命代表著東吳集團對外戰略的重大調整。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早在魯肅尚在之時,孫權曾與呂蒙進行過用兵方向的討論。赤壁之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孫權始終把注意力放在江東的正北方,即徐州方向。呂蒙就分析道:“如今曹操遠在河北,擊破袁家兄弟時間不長,忙著安撫幽州和冀州,短時間還不會來對付我們。徐州本地守軍力量不足,我們必定能夠拿下。然而徐州地勢平坦,是便於騎兵馳騁的地方,主公現在攻下徐州,曹操必定馬上來爭。即使我們拿出七八萬人來守,說實話也未必是曹操的對手。不如改為進攻關羽,全面掌控長江,形勢才更加有利。”

孫權覺得呂蒙說的很有道理。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似乎魯肅的戰略更加穩妥,而且魯肅作為當初降曹派大行其道時力主抗曹的關鍵人物,分量還是比當時的呂蒙要重。加上週瑜遺言請求魯肅繼任,各方面來看孫權還是應該信任魯肅。

只是隨著形勢變化,尤其劉備拿下益州後勢力已不在江東之下,原先的小弟隱隱有成為大哥的趨勢,再一位對劉備委曲求全已經不符合孫權的利益。

《三國志·呂蒙傳》載: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當然,儘管呂蒙前往荊州是準備對關羽動手,但表面的友好親善仍然要做。畢竟雙方名義上還是盟友,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一面與關羽搞好關係,一面加強軍備,這並不矛盾,所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呂蒙的處事風格向來都非常靈活。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關羽北上攻打襄陽、樊城,同時在公安、江陵留有重兵防守。呂蒙便向孫權上疏道:“關羽北伐卻在後方留有重兵,必定是擔心我偷襲。正好我經常生病,身體不太好,請求主公允許我帶點士兵回建業治病。關羽聽說我走了,必定撤走守軍以加強襄陽前線。到時我軍可以從長江上長驅直入,趁其守備空虛一舉拿下南郡,還能擒獲關羽。”

於是孫權公開宣佈呂蒙因身體原因不能勝任,將其召回建業。關羽果然相信了,也果然放鬆了警惕,將南郡守軍調往前線。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呂蒙重大事件之十八——推薦陸遜接任

呂蒙回到建業自然要與孫權商議攻取荊州大計,但有一人卻搶在孫權之前見到呂蒙,這次會面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個人便是陸遜。

陸遜以探病為名見到呂蒙,問道:“關羽與呂將軍相鄰,將軍怎麼回來了,這樣荊州形勢豈不很危險?”呂蒙答道:“你說的都對,可是我病得太重,只能回來修養啊。”

陸遜繼續說道:“關羽向來自恃驍勇,盛氣凌人。現在剛剛立下大功,更加志得意滿,眼裡只有北伐,不會注意我們的行動。現在又聽說將軍生病,必定更加沒有防備。我們應該出其不意,將其一舉拿下。將軍見到主公,應該好好謀劃一番啊。”

陸遜的話與呂蒙不謀而合,但呂蒙心裡暗暗驚歎,表面卻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淡淡地答道:“關羽實在勇猛,而且在荊州經營多年,恩威並行,現在又北伐立功勢頭正盛,哪是那麼容易攻打的啊。”

這就是呂蒙在故意拿陸遜開涮了。第一,陸遜主動找呂蒙大談討伐關羽,潛臺詞當然是希望自己能在其中擔任個重要職務。第二,呂蒙當然知道陸遜在想什麼,可自己一向以足智多謀聞名,今天卻被陸遜搶先說出攻取荊州,自己要是說“俺也一樣”,那就太便宜陸遜了。

於是乎,聰明人呂蒙故意不對陸遜透露實情,其實是有聰明人小小的“鬥智”情結在裡面。表面上自己沒聽陸遜的,先讓他失望一會兒,再給他個驚喜,讓他明白薑還是老的辣。

呂蒙見到孫權,孫權便問:“你現在回來了,那麼誰能夠接任呢?”呂蒙便答:“陸遜深謀遠慮,非常有才能,我認為他一定可堪大任。而且陸遜現在沒什麼名氣,正好不會被關羽顧忌,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了。如果用陸遜,主公要讓他韜光養晦,暗中觀察關羽守軍動向,時機成熟就能夠獲勝。”

呂蒙當著陸遜的面什麼都不說,卻在孫權面前極力稱讚陸遜,甚至強力推薦陸遜接替自己。正如筆者上面說的,呂蒙是個多謀善變的人,這樣的人時不時就會搞點“惡趣味”出來。本來完全可以跟陸遜實話實說,如同當年與魯肅推心置腹那樣,卻非要逗一逗陸遜,看來聰明人的腦回路真是有些與眾不同。

於是乎孫權拜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成為孫權集團在荊州的主帥。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陸遜

呂蒙重大事件之十九——孫權的決心

上起春秋,下至明清,古代歷史上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歷史典故多如牛毛。就單拿漢末三國時期來說,公孫瓚下克上攻殺劉虞,呂布劉備在徐州互相背叛,馬超起兵關中害死馬騰,所謂背信棄義、不忠不孝之事並不少見。但是最為人所深惡痛絕的,就是呂蒙偷襲荊州。

究其原因,一來荊州易手對三國整體局勢影響巨大,遠超其他事件;二來受《三國演義》影響,蜀漢集團的正義形象深入骨髓;三來關羽不僅是歷史人物,更是民間廣為崇拜的神,以偷襲手段坑害武聖的呂蒙自然遭到人們的痛恨;四來非常巧合,呂蒙在關羽敗亡後不久即病發身亡,“報應”說似乎得到印證。幾點因素綜合起來,呂蒙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陰險小人。

那麼接下來,咱們就來看看,孫權背盟偷襲關羽,到底是不是完完全全的背信棄義,坑害了偉光正的劉備與關羽。

《典略》載: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狢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這段史料非常具體,講的是關羽圍樊城,孫權派使者聯絡關羽,希望兩家聯手北伐。孫權的使者希望關羽的攻勢緩一緩,等東吳援軍過來一起向北進攻。為表誠意,孫權先後派了不止一次使者去溝通。

但是關羽反而很生氣,認為自己打了很久東吳才打算派兵,這是坐享勝利果實的行為。加上剛剛俘獲于禁的三萬大軍,關羽志得意滿,更加瞧不起東吳鼠輩。於是狂妄地辱罵東吳使者:“你們江東鼠輩敢派兵過來,等我攻下樊城,反手就滅了你們!”

這個意思倒不是關羽真的要攻打東吳,而是警告孫權不要妄想分蛋糕,這次北伐的果實是關羽獨享的。當然,這種話仍然非常輕狂,完全不把孫權放在眼裡的狀態。

孫權怎麼做的呢?非常能忍。他竟然寫信向關羽道歉,稱自己將親自到前線向關羽賠罪。不過內心的怒火,已經按奈不住了。

《三國志·吳主傳》載: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孫權對關羽恨得咬牙切齒,為滅關羽不惜與曹操勾結。曹操急著讓關羽退兵,就把孫權書信傳到前線讓曹仁用弩射給關羽看。可惜關羽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這只是曹操的反間計,心裡雖然也犯嘀咕,最終還是沒抵擋住北伐戰功的誘惑,沒有及時撤退。

有人認為孫權欲派兵支援關羽,其實正是為了偷襲荊州,所以關羽拒絕沒有問題。

筆者認為,且不說這種觀點純屬假設不可能得到證實,關鍵在於孫權派兵支援關羽,即使關羽要拒絕也不該態度如此惡劣。雙方作為盟友,互相支援理所應當,如果擔心利益受損完全可以用禮貌地言辭回絕,而不是破口大罵。這樣做對自己沒有半點好處,只會刺激孫權。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呂蒙與關羽

關羽僅僅因為水淹于禁七軍而居功自傲,看不起孫權嗎?也不全是。

《三國志·關羽傳》載: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早先孫權曾經請求讓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結果關羽又是“罵辱其使”。不同意就不同意,怎麼總是辱罵東吳使者呢?

對此也有觀點認為,孫權是與劉備對等的諸侯,關羽是劉備部下,地位不同。孫權這樣做是在給關羽下套,離間劉備與關羽。劉備與關羽比親兄弟還親,身在曹營心在漢天下人皆知,質疑關羽居功自傲、剛愎自用等性格缺陷還可以討論,但質疑關羽對劉備的忠心,筆者認為就格局太低了。難道孫權的兒子只能娶劉備或曹操的女兒?這種觀點純屬猜測,沒有根據。

退一萬步,即便孫權有拿親事做反間計的想法,關羽有無數種理由拒絕,再怎麼也不該辱罵使節。既沒風度,也不明智,還無端激化了矛盾,把好事變成了壞事。

關羽對待孫權如此輕視,孫權能不恨得牙癢癢嗎?孫權可不是等閒之輩啊。

其實在此期間孫權已經按照呂蒙的策略,一面任用陸遜在荊州製造親善關羽的假象,一面暗地派呂蒙做好進攻荊州的準備。但這不能說孫權與呂蒙陰險,外交與軍事兩手準備,從古至今國與國的交往都應該如此。談得好,皆大歡喜,不必打仗;談崩了,迅速出兵,擊敗對手。對於孫權與呂蒙來說,這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不是沒給關羽機會,只是關羽沒覺得這是機會。

有人說,孫權、呂蒙、陸遜全都在演戲,為的就是奪取荊州。這話對,也不全對。因為天下局勢不斷變化,為什麼孫權放棄了魯肅的戰略而採用呂蒙的,就是因為劉備集團越來越強大,關羽在荊州耀武揚威羞辱自己,魯肅的懷柔已經不再適合。反過來,假如關羽願意與孫權聯合北伐,再現赤壁之時孫劉聯合,那麼孫權就能夠在北方分到蛋糕,自然不會把背棄聯盟作為優先考慮。呂蒙給孫權提出的戰略規劃,就是因為徐州奪下也守不住,才退而求其次攻打荊州。如果能夠進佔中原,自然也不會一門心思打荊州。

所以,筆者認為,孫權想要聯合關羽北伐是真心的,想要襲擊荊州也是真心的,都是真的,取決於現實局勢怎麼發展。當關羽以辱罵的方式斷絕了孫劉聯軍2。0的可能性,其實也就等於孫劉開戰只是時間問題。

進兵荊州,只差一個引爆點。

《三國志·呂蒙傳》載: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關羽俘獲于禁數萬人馬,這麼多人每天要消耗大量糧食,必然導致關羽軍隊糧草緊張。怎麼解決?搶東吳。

這下好玩了,居然是關羽先動的手。辱罵使者還不夠,竟然還派兵搶糧,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何況孫權早就不打算忍了,再忍下去,江東真成鼠輩了。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呂蒙重大事件之二十——白衣渡江

孫權決心攻取荊州,但誰來指揮大軍是個問題。有人要問這怎麼還是問題了,除了呂蒙沒有第二人選啊。其實還真有。

《三國志·孫皎傳》載:後呂蒙當襲南郡,權欲令皎與蒙為左右部大督,蒙說權曰:“若至尊以徵虜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此目前之戒也。”

孫權喜歡玩分權,前有周瑜、程普在赤壁之戰時為左右都督,後有呂蒙、蔣欽在濡須之戰時共掌軍權。兩個統帥雖然互相牽制不至於大權獨攬,卻容易產生矛盾,指揮不力。孫權這次又想玩左右都督,讓宗室將領孫皎來牽制呂蒙,結果呂蒙直接就說了,要用我就得信任我,不然就派別人。孫權咬了咬牙,還是選擇信任呂蒙,讓其全面指揮作戰。

為了拿下荊州,孫權連赤壁時的分權都不用了,可見決心之大。

白衣渡江的典故,大家都非常熟悉,過程其實也不復雜。呂蒙先以大軍包圍公安,守將士仁被虞翻勸說投降。然後呂蒙又包圍江陵,南郡太守麋芳也很快投降。

這兩座城就是南郡乃至劉備集團在荊州的核心要塞,全都丟了,荊州三郡其他地方也就傳檄而定。呂蒙幾乎兵不血刃地進入江陵城,安撫百姓、釋放于禁等魏國戰俘。陸遜也沒閒著,向西一路佔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在夷陵險要處安營紮寨,以防劉備反攻。

《三國志·呂蒙傳》載: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

呂蒙在江陵嚴令東吳將士不準打擾百姓,不準拿百姓一針一線,關羽及其部下的家屬要好好照顧。呂蒙親自走街串巷噓寒問暖,生病的給發藥,貧困的發衣服食品。

有個士兵,是呂蒙的汝南同鄉,因為怕鎧甲被淋溼,於是拿了百姓家一個斗笠蓋在鎧甲上。這在平時可能都不叫事,而且愛護鎧甲也是出於為公,但呂蒙卻將其處斬,自此軍中再無任何打擾百姓之事。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這就是呂蒙的大局觀。換一個人,就不會為整肅軍紀做到如此地步。其實呂蒙向來並不以治軍嚴整著稱,不像于禁以此聞名。此次在江陵屬於非常手段,事出必有因。

原因在於,江陵是劉備荊州三郡的核心,穩定江陵對於攻略荊州三郡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更深層一點,荊州更早前屬於劉表,跟江東連年作戰,兩家是世仇。後來關羽主政,名為同盟實則互相提防,關羽又很輕視東吳。所以這裡的民意,長期以來對東吳是敵視加恐懼。呂蒙採取超常規的懷柔策略,為的就是穩定人心,進而使東吳軍隊秋毫無犯的形象傳遍荊州,讓其他地區傳檄而定。

關羽聽說東吳真的動手了,趕緊從前線往回撤。過於自大的人往往會這樣,對於瞧不起的人,內心很難迅速扭轉偏見。潛意識裡關羽仍然沒有對形勢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似乎覺得局勢還會像幾年前湘水劃界那樣,孫劉雙方和平解決。

懷著這樣的想法,關羽竟然不斷派人與呂蒙會面。江陵大本營都在呂蒙手裡,關羽到底拿什麼跟呂蒙談判?呂蒙比關羽清醒得多,每當關羽使者到來,呂蒙就讓他隨便行走在江陵城中,因為城中居民多為關羽軍將士家屬,百姓們紛紛向使者打聽訊息,並且讓使者帶去書信。

《三國志·呂蒙傳》載: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

關羽越是心存幻想不斷派使者往來,呂蒙就越厚待使者展現東吳仁政的形象,結果關羽的荊州兵得知家中一切安好,甚至比原本的狀況還好,紛紛放下心來。荊州兵打江陵城的動機,無非保衛家園,可現在家園被呂蒙治理得井然有序,難道自己人打自己人?江陵的訊息在關羽軍中散播開來,將士們鬥志瓦解,既然仗不用打了,就只求回家團聚。

於是乎關羽的部隊逐漸潰散,士兵紛紛開小差,幾萬人的部隊土崩瓦解。關羽逃至麥城,突圍時被朱然、潘璋截住去路而擒獲。

自此荊州終於歸入東吳,孫權在公安大會群臣,在慶功宴上推呂蒙為首功,封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呂蒙重大事件之二十一——暴病的疑問

所謂呂蒙詐稱疾病回建業休養,改由不知名的陸遜接受荊州軍務,通常認為全部都是演戲,是做給關羽的全套大戲。其實不是這樣,呂蒙回建業確實是因病,至於陸遜則是東吳陣營的意外收穫。

且看下面幾則史料。

《三國志·虞翻傳》載:呂蒙圖取關羽,稱疾還建業,以翻兼知醫術,請以自隨,亦欲因此令翻得釋也。

虞翻跟隨呂蒙偷襲荊州,並在公安城勸降士仁,為東吳立下首功。虞翻此前被孫權貶到涇縣,根據上述史料,是呂蒙向孫權進言,虞翻才得以鹹魚翻身。而呂蒙的理由,便是虞翻懂醫術。

假如呂蒙、陸遜在演戲還說得過去,但拉上一個被貶謫的虞翻一起演,毫無必要。聰明的謀士不缺,專職醫生不缺,既懂謀略又懂醫術的人可就不多了。因此,虞翻是呂蒙身邊必要的人才,醫術又比他的頭腦更為重要。所以,呂蒙確實病了。

《三國志·陸遜傳》載:呂蒙稱疾詣建業,遜往見之,謂曰:“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後不當可憂也?”蒙曰:“誠如來言,然我病篤。”

這段是陸遜在建業拜見呂蒙場景的部分節選,全文很長就不都貼上來了。這段史料中陸遜問呂蒙為何放棄重要職責回到後方,呂蒙說自己確實病得很重。

需要注意,縱觀陸遜與呂蒙會面全過程,正史記載中完全沒有陸遜認為呂蒙在詐病、呂蒙在用計、呂蒙不想密計被看穿等等記載。陸遜接下來的對話完全沒有這些意思,就是接續呂蒙的“然我病篤”這個前提,發表他的看法。再擴大一步,孫權與呂蒙的會面全過程,也完全沒有任何呂蒙詐病的文字,談話內容也都是預設呂蒙確實生病為前提。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也就是說,呂蒙身患重病是真的,後續的一系列計策則是因勢利導,以退為進,將生病的不利條件轉化為麻痺關羽的機會,整個計劃虛實結合。畢竟呂蒙這樣的大人物生病,這種訊息關羽也會盡量核實,不能排除東吳有劉備集團安插的探子。即使三國時代,假新聞也不是任意就能編造的。

《江表傳》載:權於公安大會,呂蒙以疾辭,權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謀也,今大功已捷,慶賞未行,豈邑邑邪?”

孫權在公安舉辦慶功大會,首功的呂蒙竟然稱病未出席。可見此時呂蒙的病已經非常嚴重,完全就是在強撐,以至於孫權還能“笑曰”。

孫權很快就笑不出來了,他發現呂蒙真的病入膏肓,快不行了。孫權千金懸賞能醫呂蒙者,各種醫療方式都用了,呂蒙好像偶爾有所好轉,隨即更加嚴重,孫權的心情也跟著或喜或悲。為了不驚動呂蒙的同時能夠隨時探望,孫權在呂蒙修養的內殿牆上鑿開小洞,每天就這樣看。呂蒙似乎病情減輕,孫權就命令群臣都來道賀,好讓呂蒙高興。後來呂蒙病危,孫權又請道士作法為呂蒙續命。

呂蒙臨終時留下遺言,要求自己死後,家人將主公賞賜的財寶全部上交,喪事一切從簡。

建安二十四年(220年初),四十二歲的呂蒙去世。

從上述介紹能看出,其實呂蒙離開荊州回建業,確實是身患重病。後續一系列計劃的實施都是在重病狀態下完成的。奪佔荊州的夙願達成,支撐著呂蒙的一口氣也終於洩了,本就重病在身的呂蒙瞬間垮了下去。

其實想想也知道,臨戰換帥是兵家大忌,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這麼幹的。你很難想象周瑜活著的時候用魯肅或者程普接替,也很難想象曹仁、夏侯淵活著的時候被其他人接替。麻痺關羽的事情呂蒙自己就一直在做,有陸遜更好,沒有陸遜也能做。陸遜使計劃更加完美,而不是少了陸遜就不行。

只能說,呂蒙回建業修養一陣,身體似乎有所好轉,所以才掛帥出征。多處史料已經證實,呂蒙是帶病出徵。消滅關羽、全據荊州,呂蒙為東吳完成了奠定基業的功業,使命完成了,精神鬆懈下來,身體也支撐不下去了。

所以,呂蒙的病情在史書中有多處記載,早有端倪,並不是什麼暴病身亡,更不是關羽索命。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結語

本篇作為呂蒙的第六篇文章,也是最後一篇。熟悉的朋友知道,筆者對呂蒙是持正面看法的。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三國是個群雄並起,豪傑輩出的時代,呂蒙是不可多得的良將,關羽也是,只是立場不同,各為其主,談不上正義與非正義,更談不上英雄與小人。非要說的話,都是英雄。

根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孫權與陸遜的一次談話中,詳細對比了周瑜、魯肅、呂蒙三位荊州統帥。原文非常長,就不全文引用了,但孫權當著陸遜的面,對三大統帥的排位毫不含糊,明確分出了高低。

《三國志·呂蒙傳》載: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此子敬內不能辨,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

首先周瑜雄才大略,赤壁首功,必須排在第一位。而呂蒙年輕時只一味好勇鬥狠,後來刻苦讀書學問突飛猛進,才能僅次於公瑾排在第二。至於魯肅,孫權認為其“內不能辨,外為大言”,就是說魯肅的戰略,對內不能說服眾將,對外則空談大話,有些過於理想化和務虛,具體的利益方面維護得並不好。當然,總體來說魯肅仍然是非常出色的戰略家與將領,孫權也稱讚其治軍嚴整,路不拾遺。

對於魯肅的評價,當今很多人稱讚魯肅擁有超出同時代人的遠大戰略目光,是真正的戰略家。筆者個人認為,魯肅是很優秀,但不宜過於誇大。到底魯肅功勞幾何,孫權最有發言權,將其列在三位統帥末尾,其實是說明一些問題的。

我們如今看待魯肅的功績,無非是促成並維護孫劉聯盟抗擊曹操,成功阻止曹操的統一勢頭,導致三分天下的形成。我們之所以稱讚魯肅,就是因為三國的形成有他的重大功勞。畢竟沒有形成三國的話,也就沒有了《三國志》、《三國演義》這些正史、小說以及如今的文藝作品。我們樂於見到促成三足鼎立局面的人物與事件,只因他們為我們提供了精彩的歷史故事。

我們的出發點,很大程度只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給我們奉獻了精彩的歷史大戲,供人們在茶餘飯後,或者網路平臺上來討論,也僅此而已。所以我們感謝魯肅。

但是,把一切潛移默化形成的正義觀拋棄,以完全客觀的角度看待這段歷史,魯肅和呂蒙,誰對孫權及江東集團的發展更為有利呢?顯然是呂蒙。孫權的首要目標不是幫助劉備成就人生傳奇,也不是匡扶漢室,他的目的是擴張地盤,乃至最終稱帝。所以說,隨著局勢的變化,他選擇與劉備聯合還是與曹操勾結,都無可指責。而從結果來看,呂蒙攻佔荊州後,陸遜又連續頂住劉備與曹丕的進攻,這證明了佔有荊州控制長江中游的戰略是正確的。

至於東吳最終亡於晉,那又是幾十年之後的事,這幾十年又存在諸多偶然,比如蜀漢失街亭,淮南三叛全部失敗,東吳自孫權之後內耗不斷,昏君誤國,司馬家三代皆是強人等等,每個偶然事件結果不同,三國的歷史走向就可能完全不同。

筆者想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這話沒錯,歷史在大的走向上存在客觀規律,但那是在幾百上千年的時間尺度上;而在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小時間尺度上,歷史的偶然性則要大於必然。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三國志·呂蒙傳》載: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請注意,這段話不是史料的客觀記載,而是陳壽對呂蒙生平的概括評價。作為《三國志》作者同時也是歷史學家,陳壽對呂蒙是秉持客觀態度的,“禽關羽,最其妙者”“國士之量”都是陳壽對呂蒙才能的高度評價。同時陳壽也認為,孫權的評價是很中肯的,所以花了大篇幅收錄進史書中。

呂蒙白衣渡江的經過,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作為奠定東吳最終版圖的人物,呂蒙對東吳居功至偉。當然因為關羽的民間形象神聖不可侵犯,呂蒙的行為等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只是,兵不厭詐,呂蒙為東吳立下大功,必然成為蜀漢不共戴天的仇敵,這也無可避免。除去這一層,呂蒙對甘寧兄弟相待屢屢維護,對主公忠心耿耿抱病出徵,對百姓秋毫無犯治軍嚴整,能使魯肅驚歎到刮目相看,其人品與才能,都稱得起世之國士。

呂蒙至此就全部講完了,本期是有史以來最長的一篇,加上最近各種事情要忙,更新頻率有所減緩,但一定會持續更新下去的,感謝大家的支援,還請多多留言批評指正。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點選關注吧,您的支援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