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作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張文祥刺馬案,因案件離奇不軌,結果不了了之,慈禧太后龍顏大怒最後卻冷處理而令人稱奇咋舌。

事情是這樣的:1870年,位高權重、身居要職的慈禧新寵——兩江總督馬新貽正在江寧府閱兵,

閱的是曾國藩手底下的湘軍。

閱兵正常進行,只是在閱兵開始時,有一群普通民眾也湧進來觀瞻,馬新貽不想多生事端,便默許了這一行為。

誰知道,這一疏忽竟成為他丟掉性命的導火索。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1。張文祥刺馬案

閱兵結束後,馬新貽坐上轎子準備打道回府;這時候,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突然出現在馬新貽面前並攔住官轎。

只見他手拿訴狀,畢恭畢敬,溫文有禮;馬新貽便問他所為何事?他先行了跪拜大禮,方才說道:

我有冤狀,望大人明查。

馬新貽放鬆警惕,沒有多想,下了官轎就走上前來。他慢慢展開訴狀給馬新貽察看,就在這個時候,說時遲那時快,只見那個正跪在地上的人迅即掏出一把鋒利的短刀匕首,直刺馬新貽心臟部位,一刀斃命;

刀法精準,令人咂舌,不像是平民所為。

更為離奇的是,事發之後,那人並不逃跑,也不反抗官軍的緝捕,而是站在原地大聲說道: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頗有一番氣概,絕不像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倒更像是刺秦王的荊軻。可見其生平背景並不簡單。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事發之後,慈禧太后龍顏大怒、怒髮衝冠,下令徹查此事、嚴懲不貸。

這可是她親自調來接任曾國藩位置的心腹大臣,就這樣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殺了,她又怎會善罷甘休;

朝廷迅即派出欽差大臣張之萬去江寧府調查。張之萬對那個刺客嚴刑拷打,使盡一切手段,連續審問五個月;

只知道那人名叫張文祥,而他的供詞,都是一些糊弄人的假供詞。

可見張文祥必受過專業反戰俘訓練,絕非普通平頭百姓。

若是普通百姓,這麼大的陣勢,再加上嚴刑拷打,早就招了;畢竟橫豎都是一死。

數月已經過去,還沒有結果,慈禧太后坐不住了。

張之萬拖沓不決的態度是在令人懷疑,是不是中間已收受賄賂而故意為之;畢竟晚清官場的政治生態大家都心知肚明,沒有錢解決不了的事。

如果有,那就是你給的錢還不夠多。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慈禧太后知道其中必有蹊蹺,一再下諭旨催促張之萬。張之萬驚恐,怕丟官去職掉腦袋,趕緊羅列了幾條案由上奏,內容大致如下:

張文祥曾參加太平天國叛軍,之後被清軍抓獲後又逃跑,去了寧波勾結海盜搶掠為生。

之所以殺害馬新貽,是因為馬新貽對他上報的冤案置之不理;並且還懲處了他所在的海盜組織……

一聽就是哄騙小孩的把戲,慈禧太后旋即撤走張之萬;改調兩江總督曾國藩和刑部鄭敦謹去審理此案。

慈禧太后讓曾國藩審理此案,便有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

按理說,曾國藩現任直隸總督,不論怎麼說,都管不著江寧府發生的刺馬案。

慈禧太后這麼做,必有其深意。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2。慈禧暗中削藩,曾國藩機智應對

1870年,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剛剛平定。在這一場國運之戰中,八旗子弟兵表現得像“豬圈裡的豬”,任由洪秀全宰殺;早已沒有皇太極入關之時的兵威。

慈禧太后眼看情勢危急,沒有辦法,只好授權曾國藩、左宗棠等地方漢族重臣興練地方府兵,以平定太平天國。

曾國藩正是借這一時機,建立了自己手底下的湘軍。1864年太平天國被消滅之後,曾國藩仍然駐守江南手握重兵;慈禧太后怎不忌憚!軍權可是事關江山社稷的大事。客觀地講,當時曾國藩手上掌握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慈禧太后所直接掌握的;慈禧太后早就想找理由除掉曾國藩等漢族地方重臣。

因為滿清自古就歧視漢人,不允許漢人掌軍政大權,也怕因此引發叛亂。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曾國藩混跡朝堂多年,怎可能對此不知?

所以曾國藩一再退讓,慈禧太后將其調離湘軍剝奪軍權也一聲不吭,只為保得身家性命。

也正是這件事,讓慈禧太后看到了曾國藩的忠心。

但是眾所周知,一名優秀將領加創始人對一支軍隊的影響力是不會被輕易顛覆的。換言之,即使馬新貽奉命出任兩江總督接管湘軍,湘軍依然會與曾國藩保持聯絡,馬新貽很難調動軍隊。

除非曾國藩死了,湘軍才能為朝廷所用,而不是為曾國藩所用。

曾國藩也看得清楚,慈禧太后此番命他徹查此案,就是想借機找理由除掉自己。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因此曾國藩更加謹慎,不留下任何把柄,甚至在審問張文祥的時候,

選擇了沉默是金,一言不發。

這也讓同審案件的刑部周敦謹察覺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自始至終,只有自己一個人問話;犯人回答的,始終一模一樣。

雖合情合理,但如同哄騙孩童;曾國藩明知有鬼,卻緘默不語。那麼,這個鬼到底是誰?

3。真相許是如此?

首先,有沒有可能是曾國藩乾的?畢竟馬新貽受寵,獲得了慈禧太后的重用,甚至取代了曾國藩原來兩江總督的官職;曾國藩難免嫉恨馬新貽。

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可能性微乎其微。馬新貽在湘軍中沒有影響力,根本無法稀釋曾國藩對湘軍的領導權;

老謀深算的曾國藩有什麼必要去刺殺寵臣馬新貽給慈禧太后留下把柄?那麼,還有沒有別的可能性?

我們不妨依據歷史規律和客觀現實進行推理,也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在1870年慈禧太后權勢如日中天,掌握國家大權,動輒生殺大臣的年代;

有誰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露出這麼多顯而易見的馬腳去刺殺慈禧太后的心腹大臣馬新貽?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就算事後治罪濫捕盲殺都有可能危及朝中諸多大臣的身家性命。

所以事情有可能是這樣的:燈下黑,馬新貽其實不是慈禧太后的心腹,而只是慈禧太后找來的替死鬼,試探大臣忠奸的試金石;

目的在於讓大臣們狗咬狗,從而最終牽連曾國藩、左宗棠等在政治漩渦中根本避不開的國家頂樑柱,再加以誅殺,達成自己削藩,加強中央集權,一手掌握國家大權的目的。

但天不遂人願,慈禧太后低估了曾國藩、左宗棠等官場老油條的城府。雖然人人自危,眼看大事不妙,但手握實權的諸位漢族地方重臣卻像有默契一般全部選擇緘默不語冷處理;並沒有發生慈禧太后預想之中的狗咬狗,然後把狗全部殺死的理想狀況。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朝中皆避諱此事,一個人作威作福的慈禧太后自然就成了光桿司令,一個人唱一臺戲的戲子——演不起來。最後只好不了了之,認可了張文祥之前的供述;

不再深究,就此了事,進行了冷處理。

張文祥揹負著自己供述的罪行,被執行死刑。至死,都沒有查清楚張文祥的幕後主使是誰;慈禧太后也選擇不再追究。

其實追根溯源,朝中都看得清楚: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大臣做大已成定局,慈禧太后的小把戲無法改變藩臣手擁重兵的現狀。

因此都不敢跟著慈禧太后跳腳,生怕遭到三大臣的報復。慈禧太后不是趙匡胤,她沒有趙匡胤手握重兵的實力;

自然無法達成杯酒釋兵權的效果。

但真相到底是不是這樣,早已無從考證。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查出來個所以然,更何況現在已經過去百餘年更是難以考證。所以以上只是筆者的推測而已,並非真相,只是千百種可能性中的一種。

張文祥刺馬案:兩江總督被殺,慈禧龍顏大怒,為什麼最後卻冷處理

筆者依據歷朝歷代的歷史發展規律做出如上推測,只希望引得一眾賢人能士深思熟慮,拋磚引玉;

深究之下,或許會有更具說服力的理論出現,有助於破解這百年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