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銷量焦慮的車企,困在智慧座艙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智行駕道

2022年,如果要給汽車行業賦予一個關鍵詞,那必然是“智慧座艙”,此前被寄予厚望的自動駕駛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進展,車企們依舊在L2。5之間徘徊,為了吸引消費者,智慧座艙扛起了這面大旗,成為了車企差異化的競爭點。

如今的汽車釋出會,與其說是釋出一款交通工具,不如說是釋出智慧座艙,小鵬G9釋出會幾乎整場都在講智慧化,其中XNGP與座艙各佔一半,理想L9跟問界M7的釋出會也同樣,李想與餘承東花了大篇幅在講自家的智慧座艙,而動力、駕駛體驗等汽車原本的屬性反而一筆帶過。

智慧座艙已經取代傳統汽車動力,成為購車決定性因素嗎?

據IHS調研的資料顯示,中國消費者購車的關鍵因素中,座艙智慧科技水平是僅次於安全配置的第二大指標,重要程度超過動力、價格、能耗等因素。不僅如此,不少科技公司也加入了智慧座艙的競爭中。

智慧座艙成為了每個車企在釋出會上必講的故事,那麼我們真的需要智慧座艙嗎?而科技公司在這場競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們需要智慧座艙嗎?

如今的智慧汽車競爭,是自動駕駛與智慧座艙的競爭。自動駕駛技術門檻之高以及政策倫理問題仍需時間解決,使得絕大多數車企仍無法以自動駕駛作為核心賣點,智慧座艙進而成為當前打出產品差異化的最好切入點。

根據GGII的報告,目前多屏互動、智慧語音、車聯網、OTA,是目前市場主流智慧座艙的基本配置。座艙可以顯示更多資訊、更好的保障車內駕駛安全、提供車內更舒適的駕駛環境,是智慧座艙的核心產品理念。

簡單來說,我們一進到車內,一切能摸到和看到的,都是座艙的一部分。普通座艙與智慧座艙的區別在於,普通座艙基本都是處於“待機”狀態,你不下指令,它就不動,而智慧座艙就是在這些靜態元素上,讓它們可以自我決策,透過決策自主做出反應。

就好像現在流行的“全屋智慧”概念一樣,透過智慧家居的自我決策功能,能在你不下指令的情況下,智慧判斷你需不需要掃地、洗衣服、開空調,需要的情況下,自主採取行動。

然而,跟全屋智慧早期的遭遇一樣,目前智慧座艙存在的最大爭議是使用者覺得自己不需要,普遍觀點是:我不需要在開車的時候做太多駕駛以外的動作。

消費者產生質疑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因為目前市面上已量產汽車的智慧座艙,基本上都只能算是半成品,他們也還在探索,在迭代,使用者不買賬也正常。

類似的質疑在手機行業也出現過。2006年,人們也討論過:”手機需不需要智慧化“這個問題,儘管這個問題現在看來完全沒有必要討論,但確實曾經存在挺大的爭議。

當時反方的觀點是:智慧手機上豐富的軟體是最明顯的優勢,但又有多少人會真正用到?要打發時間的話,N70有多麼豐富的遊戲資源;要放MP3,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播放器軟體;輸入名字,P910可以手寫;怕忘記時間,可以找個日程軟體隨時提醒。

現在再看看,時代的侷限性讓當時人們對智慧手機的想象,仍停留在軟體遊戲播放MP3上,根本想不到智慧手機能實現移動支付、打車、點外賣,別說普通使用者了,喬布斯在2008年釋出的第一款iPhone上,也僅僅只是展示了觸控音樂地圖等基礎功能,那時候甚至連應用商店都沒有。

智慧座艙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如今對智慧座艙的想象,不也只是停留在普通座艙的功能延伸上,說不定10年後的人看到,也會說:“以前的人對智慧座艙的理解真片面,居然認為智慧座艙就只是在開車的時候玩遊戲”。

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智慧座艙概念,並不只是車上的那塊大屏,背後存在無限的想象空間。

智慧座艙引發迭代內卷

智慧座艙成為了風口,誰不做,誰就會落後,與之帶來的副作用也很明顯,智慧座艙定義的不明確,以及車企早期的試錯,讓逐漸以智慧座艙為產品核心的汽車產業,加快了迭代的速度。

典型的案例是理想ONE的停產,2019年12月,理想ONE啟動交付,2021年,理想ONE改款,2022年,理想ONE停產,不到三年,理想ONE這條產品線經歷了量產-迭代-停產,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豐田卡羅拉已經存在56年曆史,在這56年間,根據時代變化和技術發展,豐田卡羅拉也才實現了12代的產品革新。

1月20日,北汽集團副總經理劉宇直言:“智慧化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很多原有的界限被打破,諸如汽車迭代速度被從40-50個月縮短至12-15個月的時間。

事實上,在智慧化的推動下,汽車越來越像數碼產品,智慧汽車的這種迭代方式,更像是手機行業的節奏——年年有旗艦,月月有機皇。

與科技數碼攀上關係,意味著汽車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必須與整個科技行業同步進行,舉個例子,某車企釋出了一款新車,搭載高通8155晶片,第二天,高通釋出新旗艦汽車晶片——高通8195,這意味著哪怕你是昨天釋出的新車,也能在一夜之間變成“落後”產品。

新勢力們最早的車型搭載的是高通820A這款智慧座艙晶片,但隨著智慧座艙功能越來越複雜,這款晶片效能捉襟見肘。於是,車企們紛紛迭代高通新一代晶片產品8155,用於新的車型,一顆不夠,就用兩顆。

新勢力們為了強化自身創新性和智慧化標籤,開始像智慧手機一樣“爭首發”,藉助高通智慧座艙和智慧輔助駕駛新一代晶片產品,強化自身創新標籤。

理想L9的“奶爸座艙”剛釋出不久,小鵬G9就帶來了行業首創的沉浸式全場景5D體驗,將三聯屏、氛圍燈、杜比全景聲、律動座椅、空調吹風聯動起來。透過迅速迭代,維持消費者對產品的新鮮感,並以此激發市場購買需求。

同時,為了跳出原有市場和定位,開拓新的市場,新勢力車企也會推出新的車型。理想的產品規劃裡就包括L9、L8、L7、L6等幾款新車型,而且釋出週期集中在12個月內,堪稱”下餃子”。

沒有了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束縛,電動車的競爭轉移到了智慧化、輔助駕駛、續航等層面,發動機五年、十年都不會有變化,但是晶片、螢幕、軟體迭代週期比汽車短很多。

因此,車企是焦慮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產品就落後了,只能一直推新,一直迭代。反作用就是,作為消費的我們,常常有買了新車之後被背刺的感覺,因為可能一週之後,同樣的價格就能買到更好的產品了。

科技公司加入競爭,圖什麼?

理想L9的火熱程度,正好說明了現在人們的購車需求,已從傳統的三大件轉變成了智慧座艙以及其他智慧化服務。然而並不是所有車企都有決心像新勢力一樣破釜沉舟,瘋狂進行產品迭代,以傳統巨頭為例,基本持續著“一年一改款、三年一大改、五年一換代”的節奏,但這顯然會讓其在智慧座艙的競爭中落後。

有需求就有市場,除了以新勢力車企外,科技行業也加入了這場智慧座艙競爭,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一些傳統汽車在生命週期內,座艙算力、內容、服務資源不足的短板,簡單來說,就是讓傳統車企不用迭代,也能達到行業智慧座艙的及格線。

類似的服務有OPPO 的Carlink,蘋果CarPlay、華為HiCar以及百度的Carlife等等。

以Carlink為例,在接入OPPO Carlink之後,車機也可以分享手機的算力,手機的實時資料可以同步到車機上;而手機端則可以透過元件、卡片的形式帶來推送服務,讓汽車與手機兩大超級終端實現無縫融合,帶來更好的智慧座艙體驗。

手機廠商做智慧座艙,思路就是把使用者已經建立起個性畫像功能直接嵌入座艙,比如音樂、導航等,承接使用者慣性,另一方面,能夠把手機端發達的軟體生態遷移到車機端。除此之外,手機端的使用者慣性優勢巨大,就像如今PC端的網站應用大部分都會優先考慮手機掃碼登入。另一點則是手機端深耕多年所構建起的軟體生態壁壘,優勢突出。

大家或許想到了“靈魂論”的問題,但智哥認為在現階段這個問題不算問題,智慧手機初期,谷歌對一眾手機產商也是這樣的:想做智慧手機,卻沒有作業系統?沒關係,用我的。

智慧手機的普及並不是靠iPhone,而是靠後來各大安卓廠商推出的1999元智慧手機,引發了第一波換機潮,才普及了智慧手機,開發者們才看到了智慧手機應用的市場之大。智慧座艙也是同樣的道理,首先得老百姓們普遍用得起,才能大規模普及,開發者才會看到其中的蛋糕參與其中,形成良性的迴圈。

另一方面,與其糾結“靈魂與肉體”的問題,活下去才是當務之急,車廠已經慢慢在各個商場開自己的門店了,開始直面消費者,車廠有資料和沒資料最大的變化是它越來越懂消費者要什麼了,沒有資料,不知道改進的方向在哪裡、迭代方向在哪裡。而手機廠商的核心目標就是讓車廠和手機廠商共建體系,可以共同對下一代的產品改進方向和體驗做大幅提升。

事實上,採用手機廠商的方案,更符合“軟體定義汽車”的趨勢,未來智慧汽車發展到一定階段,迭代速度必然會降低,牙膏總有擠完的那一天。這也是為什麼吉利要收購魅族、蔚來要造手機,小米要造汽車的原因之一,蔚來無法保證以後的每一臺車都搭載最新的晶片,但只要將手機與智慧座艙互聯互通,意味著使用者每年只需要花一臺手機的錢,就能讓汽車跟上時代的步伐。

智慧座艙是傳統汽車產業演變為生態產業的切入口,可以衍生出各種新商業模式,而這也正是近年來科技大廠紛紛跨界汽車業的原因之一。2023年,將會有更多車企加入智慧座艙的競爭中,這是一條競爭更加慘烈的賽道,因為以往被新勢力嘲諷成“諾基亞”的燃油車,也能透過智慧座艙實現彎道超車,可以清楚看到的是,智慧化已猶如星星之火,點亮了智慧汽車的整片原野。

智行觀

智慧座艙是一鍋大雜燴,車企要做出好味道並不容易。汽車智慧座艙距離全面普及,仍需一段路程。對於智慧座艙,汽車需迴歸使用者需求的本質,吸取大多數人的建議,也要聽見少數人的聲音,畢竟汽車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並非玩具,而是生活的夥伴和生存的工具,是圍城之下得以喘息的一處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