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肚子發酸 腳冰涼 難道是老寒腿犯了?

小腿肚子發酸 腳冰涼 難道是老寒腿犯了?

秋風瑟瑟,天氣轉涼,一些中老年朋友明顯感覺足部發涼,“小腿肚子”發酸,甚至還有一些人運動後腿部疼痛,走路一瘸一拐,必須找個地方休息一下才能繼續走路。出現這種情況,不少人以為是老寒腿或者是腰椎的毛病。

其實,如果經常這樣“走走停停”,很有可能是下肢動脈出了問題。這種步態在醫學上有個術語叫做“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最主要臨床表現。天氣轉涼,就更要警惕這種疾病。

這個病更易找上老年人

人體裡的血管就像管道,向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運送生命活動所需營養物質。和房屋裡的水管一樣,使用時間久了會產生水垢、生鏽,血管隨著年齡增長也會“生鏽”。

由於一些慢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血液中的脂質會堆積在血管壁中產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隨著斑塊增大,血管管腔逐漸狹窄甚至閉塞,流向下肢的血流就會減少,進而出現下肢缺血的症狀。“走走停停”正是因為下肢動脈狹窄、閉塞導致的運動後肌肉缺血產生的症狀。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見疾病,其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根據國外的文獻報道,70歲以下人群發病率為3%-10%, 7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為15%-20%。據估計,我國現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者2000萬,並且隨著人口老齡化,患者群體逐年增加。

四大因素是血管堵塞元兇

那為什麼會發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呢?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生與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例如吸菸,飲食結構不夠健康,過多攝入食鹽等。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的發生。而吸菸、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症正是導致下肢動脈疾病的四大元兇。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吸菸會導致下肢疾病的發生。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導致血管內皮的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因此對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患者而言,戒菸是絕對的。同時,糖尿病也會增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生。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發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5倍,並且合併糖尿病的患者其症狀及預後也要比其他人差很多。

此外,長期的高血壓會導致內皮的損傷,血液中的脂質會在損傷的血管部位發生堆積,因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壓並口服降脂藥物來減緩斑塊的進展。

這些檢查拆穿“老寒腿”假象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在疾病早期可以表現為腿及足部發涼、麻木,有時運動後還會出現腿部肌肉痙攣,也就是“抽筋”。這些症狀缺乏特異性,很多人誤認為是老寒腿或者是腰椎問題,延誤了病情。在這裡提醒存在以上症狀的中老年朋友,應到醫院的血管外科進行相關的檢查,以判斷是否需要治療。

隨著病情的進展,在發涼、麻木的基礎上會出現間歇性跛行,也就是我們最開始提到的走走停停,在這期間如果還沒能及時就診,跛行的距離會逐漸縮短,從最開始的能走幾百米,逐漸減少至200米甚至幾十米。

如果病情繼續惡化,就會出現“靜息痛”。這時,即使在不運動的時候也會有腿部或足部的疼痛,尤其在夜間入睡時更加嚴重,讓人寢食難安。

那麼,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得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由於早期症狀缺乏特異性,所以一定要到有血管外科的醫院就診,進行相關的專業檢查。例如四肢動脈血壓的測量、下肢動脈彩超檢查、CTA、磁共振等,這些檢查可以幫助確定是否存在血管的狹窄,必要時可能還會進行動脈造影檢查。

不止腿麻腳涼甚至會截肢

由於對疾病的認識不夠,部分患者自認為是“老寒腿”,穿多點或者貼貼膏藥、泡泡腳就好了。但是,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疾病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如果不及時治療,其後果可能會很嚴重。一旦出現“靜息痛”,必須要積極治療,否則疾病再發展就會進入慢性肢體威脅性缺血階段。在這個階段,即使腳上破了一點也非常不容易癒合,下肢逐漸出現壞死甚至最後導致截肢,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一項研究表明,在所有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群體中,5年死亡率約為10-15%,而當疾病進展到慢性威脅肢體性缺血階段,其5年內死亡率高達70%,並且2/3的慢性肢體威脅性缺血的患者在確診後的5年內進行了截肢手術。

因此,及早就醫進行疾病管理延緩疾病的進展非常重要。

此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往往是一種全身血管疾病的區域性表現,有下肢動脈疾病的患者往往合併心腦血管疾病。這意味著患者一旦有了心梗或者腦梗的問題,也要關注下肢動脈有無狹窄、閉塞,以免延誤治療,造成截肢等嚴重後果。

病情有輕重治療方法各不同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治療包括一般常規治療、藥物治療、腔內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血管外科的專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 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干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戒菸。戒菸可以明顯延緩病情的繼續加重;其次,合理、健康的飲食,多食用低鹽低糖、高纖維素和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如豆類、水果、蔬菜等;進行適當的步行鍛鍊,堅持每天散步可增加側支迴圈的形成改善缺血。

藥物治療 除了控制好基礎疾病,按時服用降糖藥、降壓藥和降血脂藥控制好血糖、血壓和血脂外,對於跛行症狀較重的患者,血管外科醫師還會給患者開一些擴張動脈的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等,必要時還會開一些止痛藥。

這些藥物的主要作用在於控制疾病的繼續發展,改善肢體缺血、緩解疼痛和促使潰瘍癒合。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透過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只有一部分重病患者,如嚴重跛行影響生活質量,出現“靜息痛”,甚至肢體潰瘍壞疽的患者需要採取腔內治療和手術治療。

腔內治療 也被稱為介入手術,是指選擇人體對錶淺沒有病變的血管,如大腿根部的動脈、肘部的動脈等,用特殊的穿刺針穿個小眼,從這個穿刺眼放入一些特殊的導絲和導管。並在X線的監視下,到達病變血管,透過球囊擴張來開通狹窄或者閉塞的血管,然後根據情況選擇植入支架或其他後續處理。

手術治療 主要指的是旁路移植也就是俗稱的搭橋手術。無論是介入還是開刀手術,都不是一勞永逸的,術後需要規律複查,堅持控制基礎疾病按時用藥。

文/曲誠家 張蘊鑫 劉建龍(北京積水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