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能力不輸白起,曾攻破函谷關,逼迫秦國割地,卻難列四大名將

眾所周知,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指秦國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四大名將均勻地分佈於秦趙兩國,如此巧合令後人心中疑惑頓生:莫非戰國時期其他各國無名將?亦或者秦趙兩國莫非攜帶者無形的名將基因?其他五國難道真無人能與“四大名將”並駕齊驅嗎?

“戰國四大名將”出自何處?

要確定戰國時期是否有其他國家的將領能與“四大名將”並駕齊驅,必須明確“四大名將”一詞背後的評定標準。因此,我們首先要去追溯“四大名將”這個提法的淵源,它究竟出自何處,由何人提出,之後我們才能進一步去解構其背後的評判體系。遺憾的是,歷史上從來沒有“戰國四大名將”的提法,這個詞彙只見於網際網路和麵向大眾的“講壇”上。

此人能力不輸白起,曾攻破函谷關,逼迫秦國割地,卻難列四大名將

過去兩千多年中,首次將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四人同列的作品是《千字文》,“

起翦頗牧,用兵最精

”。至於作者周興嗣作此判定的依據何在,他本人也沒有說明。畢竟《千字文》的主要功能是教小孩認字,其內容雖不是對漢字的任意排列,而是將千餘漢字組成易於記憶的詞語,但每句話之間的邏輯關聯並不十分強。我們有理由相信,“

起翦頗牧

”四個字恰好全部被梁武帝所選中,且恰好代表四個人的名字,所以周興嗣巧妙地將其排列起來。要說依據,實在難尋。另外,即便《千字文》將四人名字並列,戰國四大名將這個提法也沒有直接出現。

因此,“戰國四大名將”究竟出自何處,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詞語最先流傳是在網際網路上,而後經過百家講壇的傳播而為人所熟知。至於為何非要是“四大名將”,可能自古以來中國人在做歸納時對“四”這個數字有著近乎偏執的喜愛,凡歸納多以四為一組,如“四大美人”,“四大名著”,“四大天王”;現代的“四小生”,“四小花旦”等等。對戰國名將的排名,大概也遵循了這個不成文的原則。

所以說,“戰國四大名將”是個主觀性很強但很順口的評價性詞語,並不存在一個客觀的標準。

誰能媲美“四大名將”

戰國時期能媲美現行“四大名將”的實力戰將並不少。別的不說,戰國中期的一對“死敵”表現絕對不輸四人。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大破兩強之一的齊國,連下七十二座城池。在樂毅的打擊下,曾經一度與秦國並尊東西二帝的齊國險些亡國,后土地雖恢復,但元氣大傷,國力衰微,再也沒有稱霸的資本。挽救齊國於水火之中的大將田單亦稱得上名將。當時齊國僅僅剩下兩座城池,亡國之運就在眼前,貴族田單巧妙地看出了聯軍的矛盾,抓住其薄弱環節,用火牛陣大破聯軍,一舉收復所有國土。七十二座城池反覆易手,即便翻遍整個中國歷史,也難以再找出第二個如此震撼的交戰回合。

此人能力不輸白起,曾攻破函谷關,逼迫秦國割地,卻難列四大名將

所以,樂毅和田單絕對有資格和四大名將並駕齊驅。

當然,更有資格的當屬齊國的大將匡章。此人不為民間所熟知,但在歷史上絕對是一位了不起,甚至足以載入史冊的名將。戰國時期,秦國的屏障函谷關唯一一次被攻破便是匡章的傑作。齊閔王時期,秦國已經透過變法做大做強,成為六國的威脅,“合縱抗秦”的意願在六國統治者之間不斷強化。公元前298年,匡章帶領齊國、魏國和韓國三國聯軍共同進攻秦國,在函谷關外與秦軍對峙。雙方僵持不下之時趙國和宋國派兵加入,匡章帶著五國聯軍一鼓作氣攻下函谷關,秦國岌岌可危。

此人能力不輸白起,曾攻破函谷關,逼迫秦國割地,卻難列四大名將

這個時候,不可一世的秦莊襄王不得不拉下面子向六國求和,向參戰國割讓土地,並歸還秦國侵佔的韓國和魏國國土。和約達成後聯軍方撤回。這是六國合縱抗秦過程中唯一一次對秦國的大勝,也是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距離亡國最近的一次。從這個角度來說,甭管匡章帶著幾國聯軍,將不講武德,能把簽過打成這樣足以展現他的能力。

當然,真正能對飈“四大名將”的戰國將領遠不止上述三人。儘管“戰國四大名將”的提法已經深入人心,難以撼動,但我們決不能機械地認為戰果時代僅有起翦頗牧四位名將,同樣也不能認為他們就是戰果時代最厲害的四人。從更為宏大的視角來看,“戰國四大名將”一詞以點帶面,實質上表達的意思是戰果時代英雄輩出,人才濟濟。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