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教育狀況密切相關

腦是產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但不能因此認為腦本身能單獨產生心理現象,心理現象不是頭腦裡固有的,要是沒有外界各種各樣事物的刺激影響,腦裡是不會產生出形形色色映象的。

心理現象正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影響下,在頭腦裡產生的種種映象,所以我們說,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頭腦中的反映。

客觀現實指的是存在於客觀外界的各種事物,亦即自然環境中的各種物體和現象,特別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和文化教育條件。

由於人們持續地從事實踐活動,獲得外界事物的印象越來越多,使得人的心理現象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起來。因此,我們進一步說,客觀現實是人的心理產生和發展的源泉。

就心理的發展來說,遺傳的素質如生理解剖的特點、高階神經活動的特點等是起著一定的作用,但它只提供了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心理發展的可能性。

研究指出,生理特點方面,遺傳是起著巨大作用,認識過程方面,它的作用就不是那麼大,至於具有明顯社會性的高階情感,理性意志以及個性品質方面,它的作用就更小了。

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教育狀況密切相關

在國外,有人為了要說明遺傳和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曾對同卵雙生子進行過研究。同卵雙生子是指由雙親結合而產生的合子(受精的卵子)在演育過程中一分為二而生長起來的兩個個體。

同卵雙生子出生以後,他們被分別放在不同的環境和家庭條件下進行撫養,長大以後,看到這些同卵兄弟或姐妹存在很大的差異,心理發展的水平不同,成就也高低不等。

這些研究結果,有力地證明了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同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教育狀況有密切的關係。

同卵雙生子,他們的遺傳因素是來自共同的細胞,可以說他們獲得的遺傳是完全一樣的。如果說,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是由遺傳決定的話,那麼雙生子的心理水平和成就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一個樣。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可見,遺傳決定心理和成就的說法是不可信的。他們相同的遺傳因素,只是決定了他們有極其相似的身體性狀,相貌非常接近,步態也很相似,加上身穿同樣服式,梳理同樣髮型,讓人難以分辨。

既然遺傳決定人的心理和成就的說法不可信,那麼又怎樣解釋上邊提到的高爾頓的家譜“調查”結果呢?我們首先要對高爾頓所說的“名人”和“普通人”進行階級分析。

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教育狀況密切相關

在高爾頓所處的十九世紀時代的英國,能夠登上“名人”地位的人,無疑是屬於上層資產階級的人物,他們有錢有勢,享有受高等教育權,生活條件非常優裕。很自然,他們的親屬沾“名人”的餘蔭,又有其前輩為他們搭好的社會關係的階梯,以及種種的社會保證,所以他們會有較多的人也成為“名人”。

很明顯,這是社會因素所起的作用,不是遺傳因素的作用。至於高爾頓所說的“普通人”,正是那裡的勞動人民。他們過著貧困的生活,(朝不保夕,日夜掙扎在社會的最下層,他們還受著資產階級的種種限制,沒有權利,也不可能有經濟條件去享受高等教育。所以,“普通人”的親屬仍然歸於“普通人”。

這同樣是社會因素所起的作用,不是遺傳因素的作用。可見,所謂“名人”與“普通人》的差別,不是由遺傳造成的,而是由階級造成的。高爾頓對這個家譜調查結果的分析,完全以生物學的觀點取代了社會階級分析的觀點,從而掩蓋了事情的真相,因而作出了謬誤的結論。遺傳決定人的心理的觀點由來已久,不僅外國有,中國也有;不僅過去有,當今也有。

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教育狀況密切相關

人們常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打地洞。”我們還常常聽到一些人,怪自已生來腦子笨,天分不高,背上了遺傳決定論的精神包袱,存在著自卑感。也有的教師,對學習後進的學生,常常責怪他們笨頭笨腦,一竅不通,因而放鬆甚至放棄了對他們的教育責任,以致使這些學生的進步受到影響。

這實際上是遺傳決定論觀點作怪造成的惡果。遺傳決定論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我們決不能相信“一兩遺傳勝過一噸教育”的謊言。照這種說法,人只能聽天由命,一切培養教育措施都變成了多餘的東西,這豈不是天下奇聞嗎!但是,我們還要明確一個問題,我們反對遺傳決定論的觀點,並不是要否定遺傳的作用。

應該承認,人的遺傳素質是有差別的,生理解剖和神經系統活動特點的差別,它對人的心理的發展確有一定的影響,一個出生就看不到東西的盲人,決不能具有辨別光亮、色彩的能力;一個出生就聽不到聲音的聾子,決不能具有辨別聲音、曲調和節奏的能力。就一般人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人顯得聰明些,另一些人就較差,有些人較敏捷靈活,另一些人較遲緩笨拙,這是事實。

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教育狀況密切相關

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唯物主義者。但是,承認遺傳的這種影響作用,與遺傳決定論是兩回事。後者誇大遺傳對心理發展的作用,否定環境、教育對人的心理發展的作用,這就違背了客觀事實,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坑。我們知道,個人儘管有很好的稟賦,但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與教育條件,如果自己不勤學,不堅持實踐,也不會有成就的。歷史上有不少才華早露的神童,由於以後沒有提供好的條件讓他繼續學習,就變成了平庸之輩。

這些例子清楚地說明,不勤奮學習,聰明人的才智也會泯滅的。只有善於利用環境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勇於實踐的人,他才會不斷進的具體地進行分析。有人認為,既然不是由遺傳決定,那當然就是由環境決定的了,我們可不能用這種簡單推理的方法去尋找答案。

我們首先把“環境”的含義理解清楚,所謂“環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主要是指社會制度、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各種物質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它們是人的心理的源泉,經常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資訊,豐富了人的心理內容,它們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教育狀況密切相關

善於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人,能夠利用環境的各種有利條件來發展自己,有學問的親友,是他請教的好老師;家庭經濟寬裕,是他用以新增學習資料的條件;汗牛充棟的圖書館是他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源泉。有些人老是責怪環境,經常感慨陳詞說,他的環境如何妨礙他的發展,如讓他具有某種條件,他將會有怎樣怎樣的奔頭等等。

這些可愛的朋友,大概也是“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的擁護者。他們怪這怪那,就是不怪自己沒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當然就不對了。可能有人會說,並不是我不想發揮主觀能動性,就是這個壞環境妨礙我發揮。應該說,有時有些環境因素確實妨礙人的發展,但這不能成為責怪環境的理由。應該善於發現和利用環境中的有利條件,而環境是可以改變的,也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變不良的環境。

比如要學習,然而本職工作繁忙,沒時間,學習受了時間條件的妨礙。但有志者總會想法子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加強計劃性,用點運籌學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這樣時間就出來了,這是許多人的經驗證明了的。不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人,也就是懶惰的人,縱使他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裡,也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和成就。

人的心理和成就水平,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教育狀況密切相關

因為懶惰使人的頭腦“生鏽”,給人留下的只是空虛和懊悔!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共同點正是抹煞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個叫人聽天由命,一個叫人甘當奴隸,所以兩者都是錯誤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環境條件的作用,以為單憑個人的主觀願望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這是不對的,這不叫做發揮主觀能動性,而是胡來!

對於我們所處的環境條件,首先要適應它,只有適應它,才能利用它,也才能真正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比如,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我們要適應它,遵守社會主義的法紀和各種社會公德,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能運用社會主義提供的各種條件,來發揮個人的能動性和才智。

用一句話來說,要按照規律辦事,才能真正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亂來,正是違反規律行事,到頭來總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按照規律辦事的人,也就是掌握規律的人,他不是環境的奴隸,而是環境的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