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故事會:百年回望③|布衣文人張師古與雪茄種植技術

中個舉人咋就這麼難?

這是什邡秀才張師古的第四次鄉試,依舊榜上無名。

一個三十歲的青年,未來在哪裡?沒有功名怎會有富貴,沒有功名怎能成家立業,沒有功名怎能娶妻生子。

父親問:“要不要再苦讀三年,參加下一次鄉試?”

張師古望著蒼老的父親,斷然搖搖頭,“為了打通關節,賄賂學政,家中已花盡錢財,借債若干。再過三年,哎……”

回首這十二年科考路,張師古想起每翻巢鳳山,過鹽井潭,總是憧憬著高中還鄉的夢想,但“蟾宮折桂,終究是南柯一夢”。

一個三十歲的青年,出路在哪裡?想了三個晚上,張師古拿起筆,憤然寫下詩作《過鹽井潭》:

高關猶在望,山水異名傳。

絕曦朝日行,孤峰鎖暮煙。

人行青嶂外,客在鏡湖邊。

只此堪圖畫,何須羨惘川。

從此,他放下舉業,潛心著述,寫出了《三農紀》《正情說》,創造了“雪茄種植秘訣”,成為了“有機農業鼻祖”。

長城故事會:百年回望③|布衣文人張師古與雪茄種植技術

三農紀

寒門士子到農民作家

乾隆四十年(1775)秋,張師古與二三老農、鄉間寒儒相約,登高巢鳳山。其間,大家談種植,談耕術,各執己見。說到高興時,一位寒儒插話:“各位對農業都有見地,如果有一個人記錄整理,傳給後世,也算一樁好事。”大家都覺得有理,便推舉張師古撰寫一本闡述“耕術”的書籍。張師古覺得此事可為,便應承下來——這就是後來的偉大農業著作《三農紀》。

張師古常輾轉于徐家場的田邊地角,細緻觀察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及其所適應的氣候土壤。虛心向老農求教,與耕夫牧童打成一片,採集農諺、方言、童言。他家只有河壩地三十餘畝,為著述《三農紀》需出門考察,蒐集資料,闢地作園試驗,生活相當窘困。當時城裡有個拔貢在外做官,聘他去當文書,但他拒絕了。他甘於清貧自守,“與鳥獸同其休息,與草木共其春秋”,做一個隱寓於農的知識分子。

張師古在寫作形式上也有獨到之處,因為講述者都是農民,通俗易懂。書中引用不少當地流行的農諺,“麥收如救火” “豆耘開花,子圓滿英”“餵豬莫巧,圈幹食飽”。在敘述每種生產技術之後,都附有“典故”一項,選錄有關史實、傳說、故事。如“桑”條後,就記載了許多與桑有關的資料和掌故;“林”條後,記述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裡種林釀酒的故事。

其中,“什邡泥田穀子砂田煙”的記述,則開創了什邡雪茄的種植史;“苕子翻耕土下三十日”的發明,則讓什邡雪茄種植技術上了新臺階。

長城故事會:百年回望③|布衣文人張師古與雪茄種植技術

張師古

苕子發酵作肥的發明

千古舊家不可無,安得田園學耕稼。

張師古喜愛的,就是這春耕秋收、青苗黃谷的事兒。哪家有啥莊稼地的問題,找他,準沒錯。

油菜咋個種得好?種植是“宜肥熟地,耕極細,上以灰糞,宜寒露下種”,收穫是“宜角帶青,則子不落,角黃則子易落”。

農民回家試,靈呢。

煙田菸葉長勢不佳怎麼辦?可能是肥料沒使對,“不宜廄肥,宜草木灰或水塘泥”。

農民回家試,也靈。

但是,新問題又來了:收穫的菸葉卻不夠長,不夠寬,賣不到好價錢,又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真把張師古難住了,四川乃至中國的菸葉種植史極短,史書上沒記載。實在想不出來,張師古就到田間散心,當時正值農曆五月前後,雨後的田埂有些溼滑,張師古一腳踩滑,摔倒苕子田裡,壓壞了很多苕子。

狼狽地回到家裡,被妻子一陣埋怨。過了幾天,張師古無意中走到那片苕子地。發現,那些被壓進土壤裡的苕子開始腐爛,隱約發出肥料的味道。

咦!苕子可不可以作為煙田的肥料?

農民回家試,靈。

把苕子直接翻耕到土下,腐爛發酵30天,來年的菸葉長得既壯實,又不易生病,曬乾後還帶香氣。張師古發明的好辦法,立刻被周圍菸農效仿,什邡菸草種植技術和規模,從此上了新臺階。

芒種後,曬菸迎來收穫季,徐家壩的煙田隨處可見大片大片晾曬的雪茄煙葉,看著青翠欲滴的綠色晾曬為成熟油亮的焦黃色,菸農們喜上眉梢,這可曬的是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據《什邡縣誌》記載,“徐家場(師古場鎮舊名)……其場附近產煙甚富,各路煙商雲集,故此場富庶,為全縣之冠。”每逢菸葉產新銷售季節,逢場之日,趕場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全街30餘家茶坊酒肆應接無暇,座無虛席,整個市井直到深夜才得安靜。

1980年秋,什邡縣地名普查時,什邡縣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百姓對這位古代農業科學家張師古的懷念和尊敬,將他的家鄉原民主公社一大隊(今師古鎮師古村)命名為師古大隊,以資紀念。恢復鄉建制後,改為師古村至今。

2006年4月17日,原民主、雲西兩鎮合併,為紀念這位有機農業鼻祖,先賢,故名為師古鎮。

長城故事會:百年回望③|布衣文人張師古與雪茄種植技術

苕子

文/仲偉

參考文獻:

《布衣文人張師古》郭輝圖

《張宗法 三農記研究》張勝利

《張宗法 躬耕一生的農學家》高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