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內閣大學士張廷玉在自撰年譜裡,流露出對雍正病入膏肓的不解和驚駭。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二日晚二更時分,勞累了一天的張廷玉剛剛躺下,就接到急詔命見聖駕。他趕緊穿上衣服,一路小跑來到圓明園西南門。

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三四位內侍已經等候多時,將他領入寢宮。張廷玉頓感“驚駭欲絕”:雍正已處彌留之際。

1、2天之內雍正何以猝死?

這位最受寵信的漢大臣不可能不吃驚。

雍正時年只有五十八歲,雖然說日已偏西,但也可勉強稱得上春秋鼎盛。當月中旬,雍正身體健康,辦公如常。十八日,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商議處理苗患事務;二十日,接見寧古塔一些中層將領。

張廷玉記載說:

“八月二十日,聖躬偶爾違和,猶聽政如常,廷玉每日進見,未嘗有間。”

也就是說,二十二日白天張廷玉還見過皇帝,當時雍正的病情並不嚴重,沒想到福禍無常,晚上就嚴重惡化。

隨從侍駕的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額爾泰、公豐盛額、納親、戶部侍郎海望先後趕到。眾人給雍正問了安後,退到寢宮外石階下等候。

此時已是初秋。

繁星流淌著晶瑩的眼神,陣陣涼風帶著花香入懷,清爽的圓明園註定今夜無眠。秋蟲單調的叫聲原本是散淡的催眠曲,如今卻讓臣子的心裡增添了莫名的煩躁。

皇帝驟然病危的訊息擊斷了江山的脊樑,把偌大一個帝國拖入惶恐的深潭,毫無思想準備的臣子們,一下子沒有了主心骨。二十三日,子時,這位因權力交接飽受詬病的皇帝,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就離開了經歷千辛萬苦才爭來的寶座。

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從正史的記載看,雍正從身體染疾到駕崩,不過短短的兩天時間。

然而究竟身患何病突然暴亡,不但張廷玉在自訂年譜沒有透露,修訂於乾隆朝的《清世宗實錄》也沒有說明。

一個帝王之死居然成為一個謎,籠罩在歷史的天空上。

這種反常的背後,說明了一個問題,要不是雍正死於非命,就是疾病見不得人。

雍正的離奇死亡,給世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2、雍正死亡的謎底

關於雍正的死因,野史流傳甚多。

最流行的說法是,呂留良案發後,其女呂四娘逃出,為替家人報仇,入深山習武,進宮刺殺了雍正。

還有一種說法,湖南盧某因謀逆被處死,其妻恰好工於技擊,為替夫報仇,入暢春園殺雍正,然後自刎而亡。

這種型別的傳說,很像今天的武俠小說,可能是因為雍正執政手段過於暴戾,民間無以出氣,所以藉助於以扶弱鋤強的江湖夢,聊以精神自慰。這種精神勝利法,向來是國人的強項。

雍正年輕時好道家,對煉丹尤感興趣,曾寫了一首《燒丹》的詩,對“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的煉丹冶藥工作,充滿嚮往和迷戀。

而且,他本人喜歡食用丹藥彌補元氣,甚至將其作為禮品,賜給親信大臣。雍正曾密令寵臣,給他推薦“修煉養生之人”。

死前,官裡還養著一大幫子道士,替他編織萬壽無疆的美夢。所以,有人據此說雍正死於丹藥中毒。

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近來還有學者認為,雍正是死於中風,只可惜這種說法也缺乏真憑實據。

無論哪種解釋,都只是一種推測,沒有過硬的材料給予支援。也許有朝一日開啟雍正地宮,採用現代的科學手段進行檢驗,才可能揭開這段疑案。

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個不到60歲的人突然暴亡,而且正史卻不予解釋,肯定是有著難與外人道的內幕。

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於絕大多數帝國臣子來講,只不過是死了一個老皇帝,他們更關心誰會成為新的主人,自己這張舊船票,是否能夠登上新的客船。

誰會成為新的天子呢?在一片哭號聲中,只有兩個人知道確切的答案。

3、藏了十三年的“秘密”

弘曆和弘晝心如亂麻,號啕與淚水掩蓋不住內心的躁亂與渴望。斯人已逝,餘溫尚存。

當務之急並不是哭鼻子,在這個不眠之夜,誰成為大清帝國新一代當家人,才是最大的政治。然而帝國以孝御道,心裡就算被貓爪子撓碎了,也不能流露出慾望的眼神。

他們只能藉助於啼哭和眼淚,排解和遮掩內心的忐忑不安。

在駕崩前,雍正並沒有談及接班人問題。因為十三年前,他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他看來,一切將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針辦理,隱藏在“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將掀開大清帝國新的一頁。

張廷玉擦了擦眼淚,對王公大臣說:

“(皇上)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另為鄂爾泰),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於官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張氏所說的密旨傳位,是本朝新創立的交接班制度。十三年前,雍正將接班人的名字寫在傳位詔書上,偷偷藏在了乾清官裡,藉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秘密立儲的帝王。

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在選擇繼承人時,雍正採取偷雞摸狗的方式,純屬不得已而為之。

4、雍正秘密建儲的高明之處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巳時(上午9一11點),朝廷在乾清宮西暖閣召開御前會議,主要議題是設立儲君。

當時,除了夭亡的弘暉、弘盼、弘昀外,雍正尚有四個兒子,分別是二十歲的弘時,十三歲的弘曆、弘晝,以及三歲的弘慧。

雍正說: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既然不可舉行,為什麼又要立儲呢?

雍正解釋說:

“然聖祖既將大事託付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先皇父給了我大好河山,作為一家之主,我不能將它敗在手裡,必須考慮怎麼傳下去啊。

雍正的說辭,只不過是一種冠冕堂皇的官方語言。

他初登大寶就急於設立太子,並不是一時倉促冒失之舉,而是一種深謀遠慮的政治考量。雍正都四十五歲了,已經過了少年輕狂的年齡。而且多年韜光養晦,練就了“三思而後行”的脾性。雍正即位時,周圍強敵環伺,允禩、允禵、允禟、允䄉都急欲取而代之。

雍正雖然使用分壓打拉的政策,將這些政敵暫時安撫住,但他心裡非常清楚,一不留神就會雞飛蛋打。為了讓這些政敵死了爭權奪利的心,同時表明自己才是名正言順的當家人,他必須及早選出太子,讓大清的江山社稷,在自己這一脈繼承下去。

然而,帝國時局未穩,雍正自身安危都難以保證,終其一朝,他不敢輕易踏出京城半步,就是擔心背後打黑槍。

如果公開設立太子,不但會重演前朝血腥爭鬥的慘劇,而且還會成為政敵攻擊的目標。而一旦太子的安危出了問題,到手的江山無異於拱手他人。

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為防止意外情況發生,雍正決定採用秘密立儲的辦法,既讓政敵們找不到攻擊目標,也讓皇子和大臣們摸不著頭腦,避免朋黨爭利,於不經意間,實現皇位的正常交接。

雍正在御前會議上表示,他已將接班人的名字密封於匣內,藏於“正大光明”匾後面,以備不虞。秘密立儲奉行的是貓膩哲學,在雍正的設想當中,只要不公開太子的名字,會讓每個皇子都認為有希望,那麼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緊跟在領導屁股後面,好好地表現自己。

而且即使隨時根據個人表現更改名單,也不會如同康熙朝一樣,引起朝野的震動,動搖國之根本。

雍正朝十三年的歷史證明,雍正秘密立儲心機沒有白費,確實有效避免了因覬覦儲位而相互戕害的慘劇。

5、張廷玉和鄂爾泰為何會知道雍正儲君人選?

太子名單是國家最高機密,只掌握在雍正一個人手裡,張廷玉和鄂爾泰怎麼會知道?

張廷玉,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生,出身官宦世家,父張英曾為大學士。張廷玉二十八歲中進士,隨後入仕,康熙末年,任吏部侍郎兼翰林學士,雍正繼位後很受重用,是允祥殞沒後最受倚賴之人。

一個漢人能在官場食物鏈中,爬到坐享魚熊的肱骨之臣的位置,肯定有其可以捉摸的地方。張廷玉的發跡,首先得益於文字水平高,這是個典型的秘書型人才。

中國是一個政治早熟的國家,律法規制複雜而完善,然而由於奉行人治之王政,而非法治之憲政,所以國家的運轉更多地依賴於長官意志,其突出特徵就是檔案治國。在政治生活中,往往不是依靠成文的律法制度,而是檔案、長官批示,維繫社會治理和國家運轉。上面的意見大於法,領導的指示高過律,這是檔案治國的實質所在。

檔案治國的核心是文字的整合和運用,中國的文字之所以博大精深,完全是因為其載道功能的發達。而檔案治國的關鍵,則是有賴於大批職業化士人的培養與選拔。張廷玉就是職業化士人中的佼佼者。

一個秘書型人才,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嘴巴嚴、腿腳勤、溝通能力強、文字水平高。一個人具備這些能力,如果再碰到好的機會,想不出頭都難。

張廷玉身為大學士,職務眾多,公務繁忙。然而他兢兢業業,從無怨言。雍正有時一天傳他好幾次,總是隨叫隨到。

白天彙報請示工作的屬吏多達百餘人,晚上回到家裡,不辭辛苦:

“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批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

可以說是燃盡了自己,照亮了雍正。

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雍正面諭朝臣時,往往隨口釋出旨意,皇帝一句頂一萬句,記錄人往往記不下來,即使記下來也都口語化,根本無法對外發布。雍正接見地方官員時,經常讓他們給路過省份或本省的官員傳話,這些地方官不是沒聽清,就是沒記全,詞不達意者甚多。

唯獨張廷玉草擬的上諭,摸透了雍正的性格和愛好,特別對他的胃口。

自古以來,越是高層的行政機關,越是注重檔案的表達和傳輸。可以說在行政中樞工作,主要就是透過起草文字,傳達政令,收發訊息,溝通情況,所以文筆優達的張廷玉,經常受到表彰和嘉獎,甚至連軍機處的規章,都由他來擬就。

雍正曾說:

“(張廷玉)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在聊城聖旨博物館,至今收藏著張廷玉所上的一份摺子,滿紙華麗而敦實的蠅頭小楷,筆鋒詞義暢快淋漓,令人歎為觀止。

張廷玉的嘴巴極嚴,他深知官場風波之惡,往往一言損己,一語喪家,從不亂嚼舌頭根子,終身奉行沉默是金的法則,“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不張揚,不居功,踏踏實實做奴才,勤勤懇懇忙工作,領導很信任,同僚不排擠,下屬沒怨言,周圍一團和氣,做人做得很有水平,贏得了雍正、乾隆兩代君王“器量純全”、“勤慎贊襄”的崇譽。

有一次,雍正大驚小怪地說,朕連日來胳膊疼,你們知道嗎?近侍們臉都綠了,忙問怎麼回事。雍正說,張廷玉生病了,不是我的胳膊有毛病,又是什麼!而雍正身體不適時,所傳密旨都交由張廷玉承領。

他曾感慨地說,張氏乃是“彼時在朝臣中只此一人”,據此,可見其所受之信任。

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張廷玉對雍正的忠心沒有白費,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政治上的一路綠燈。

雍正元年,晉升禮部尚書;二年,調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太子太保;三年,署大學士;四年,升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六年,調保和殿大學士,兼管吏部;七年,任軍機大臣,加少保;八年,賜輕車都尉。

雍正八年(1730),雍正大病一場。為防止意外,六月,召集弘曆、弘晝、張廷玉、鄂爾泰等人,交代了一下身後事;九月,將新近書寫的立儲密詔給張廷玉看了。

雍正十年(1732)正月,再次將密詔給張廷玉、鄂爾泰看了,並明確表示:

“汝二人外,再無一人知之。”

為何將密詔要給鄂爾泰看?

鄂爾泰,康熙十九年(1680)生,字毅庵,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

先人投歸努爾哈赤,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至戶部郎中,父親鄂拜為國子祭酒。

鄂爾泰6歲入學,攻讀四書五經,8歲開始作文,練習書法,16歲應童子試,次年中秀才,19歲補廩膳生,20歲中舉,即進入仕途,21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此後官場得意,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37歲時,才出任內務府員外郎。

鄂爾泰官運的轉機是在雍正帝繼位之時。

雍正元年(1723)正月,他被任命為雲南鄉試副主考。五月,被越級提升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雍正三年(1725)又晉升為廣西巡撫。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覺得他仍可大用,改封為雲南巡撫,署理雲貴總督事,而名義上的雲貴總督楊名時卻只管理雲南巡撫事。所以,鄂爾泰在西南開始官職雖為巡撫,而實際上行使著總督的職權。

雍正四年(1726)十月,鄂爾泰獲得總督實職,加兵部尚書銜。六年(1728)出任雲貴廣西總督,次年得少保加銜。十年(1732)內召至京,任保和殿大學士,居內閣首輔地位,又以改土歸流之功晉封伯爵。

雍正為何秘密建儲?既然是秘密,為何又告訴2個人?看完才知高明

同年,因清政府在西北兩路用兵,鄂爾泰出任三邊經略,赴陝甘前線督師,數月後回京覆命。十三年(1735)貴州改土歸流地區土民叛亂,雍正帝以其對此經理不善,削伯爵,但對他信任如故。

雍正將密詔一式兩份,一份收藏在圓明園內,一份放在乾清宮中。之所以要告訴張廷玉和鄂爾泰,雍正此舉的意圖很明顯,萬一自己有不測風雲,掌握國家最高機密的張廷玉和鄂爾泰,就會成為白帝託孤的重臣。

雍正駕崩前,在遺囑裡安排張廷玉、鄂爾泰等人輔政,並明令二人百年之後配享太廟。

短短几年間,張廷玉靠著勤懇任事的“老實人”精神,由一個漢族知識分子,成為位極人臣的宰樞之才,並達到了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