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皇太極去世之後,其長子豪格真的是爭皇位爭了個寂寞,當然,他自己走不成皇帝,多爾袞也沒能成為皇帝,從這裡來說,豪格輸的倒也不算太徹底。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以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逼著大妃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母親被四大貝勒逼死卻無能為力,畢竟他們年齡太小,根本沒有實力與四大貝勒對抗,當時的多爾袞只有15歲,尚沒有立下戰功,甚至還沒有上過戰場。

不過在第二年,多爾袞就上戰場了,而是還建立了戰功,自此征戰沙場,至1643年皇太極去世之前,多爾袞已經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要實力有實力,要勢力有勢力,所以皇太極一死,他就準備爭一爭那個位子。

從前是因為他年齡小,才讓皇太極搶了先,現在他有實力了,自然會將那個位子搶過來,當年皇太極讓多爾袞的生母逼死,現在他多爾袞要好好折騰一下皇太極的兒子。

到哪多爾袞要搶皇位並沒有那麼容易,實際上是困難重重,他想做皇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想做皇帝。兩人一比,豪格有天然的優勢:其一,他是皇太極的長子,按照繼承製來說,他就是自然而然的繼承人;其二,豪格比多爾袞這個叔叔還大了三歲,也是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縱然多爾袞的戰功在豪格之上,但他畢竟只是皇太極的弟弟,想要皇位就只能憑藉實力來搶,當然,他背後還有兩個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援。

當時的皇位之爭主要就集中在這兩人身上,兩人綜合實力相當,多爾袞除了自己的勢力,還有兩個兄弟的勢力,而豪格因為是皇太極的長子,除了本身的勢力,還有皇太極留下的勢力,八旗中的各旗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兩相一對比,竟有平衡之勢,誰也無法壓過誰,但誰也不讓誰。

這個時候,倘若有一個勢力站出來說支援哪一方,那一方必然就勝利了,而確實有這麼看似獨立的一股勢力,即努爾哈赤的侄子、鑲藍旗主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畢竟不是努爾哈赤的後代,所以一直以來都是謹小慎微,為儲存實力而假裝柔弱,也因此一直和皇太極的關係很好,在豪格和多爾袞之爭中,濟爾哈朗是略微向著豪格的,但他又不願意孤注一擲,萬一押錯了就全完了,所以他也僅僅是偏向豪格,但總歸是中立的。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後來看到豪格和多爾袞僵持不下,濟爾哈朗就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建議:那就是從皇太極的兒子中選一人做繼承人。

這個建議除了豪格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支援的,豪格和多爾袞誰也爭不過誰,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另外選擇繼承人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辦法,多爾袞知道自己暫時不能稱帝,所以他是支援立別的皇子的,而且非常支援實力很弱的皇子繼位,而這個人就是六歲的福臨。

多爾袞很贊成讓福臨繼位,一個六歲的孩子還不是任他揉搓?但豪格不怎麼同意,因為福臨繼位,就意味著他與皇位絕緣。

可能很多人產生了疑問,為什麼福臨繼位,對多爾袞和豪格產生的影響不一樣呢?因為福臨繼位,多爾袞這一邊的勢力並未有損耗,但是豪格不一樣,他這一邊原先是有兩黃旗支援的,但兩黃旗支援的並非是他這個人,而是皇太極的兒子。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也就是說,如果他不是皇太極的兒子,兩黃旗也不會支援他,而現在福臨成了皇帝,那兩黃旗就站在了福臨這一邊,這對豪格的打擊是巨大的。

這是對豪格的第一重打擊,第二重打擊就是將豪格排除在輔政之外,福臨繼位之後,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雖說濟爾哈朗當初是心向著豪格的,但他並不是豪格一派,只能說他不會站在多爾袞這一邊,倒是可以制約多爾袞。

但這樣的結果就是,豪格被徹底踢出了皇位爭奪戰中,而多爾袞的勢力更上一層樓,收拾豪格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到了第二年,即順治元年的四月,豪格就因為中傷多爾袞而被削爵,他如何能與多爾袞相爭?

濟爾哈朗雖然是第一輔政,而多爾袞是第二輔政,但實際上把控朝政的是多爾袞,畢竟濟爾哈朗只有自己一旗的勢力,不可能與多爾袞相抗衡。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順治元年,清軍入關,順治帝封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而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但兩人又有不同,濟爾哈朗得到的賞賜是黃金千兩,白銀萬兩,綢緞千匹,而多爾袞賜穿貂蟒朝衣,禮部還為其建碑記功。

此時的多爾袞儼然是大清的主宰,其地位凌駕於諸王之上,而豪格僅僅在入關之後重新獲得了和碩肅親王的爵位,是完全不能和多爾袞相提並論的,即便是濟爾哈朗也為多爾袞馬首是瞻,但畢竟不是一條心,多爾袞知道豪格和濟爾哈朗的存在對他仍舊是一個隱患。

所以多爾袞在一步步掌握權力,而身份也從叔父攝政王晉升為皇叔父攝政王又升為皇父攝政王的同時,他對豪格和濟爾哈朗的打擊也一直在繼續,濟爾哈朗在1647年就因建築府邸逾越規制而被罷免了輔政的職務,從而形成只有多爾袞輔政的局面。

第二年,豪格被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下獄,兩個月之後去世,而濟爾哈朗也被多爾袞收拾,按了一個大罪名,差點掉了腦袋,牽連了不少人,後來從輕發落降為多羅郡王,雖然不久又恢復了親王的爵位,但經過這一折騰,他手中也沒有多少權力了,就更沒法和多爾袞鬥。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所以到了1648年底,多爾袞已經形同皇帝了,順治帝就像是一個擺設,原本走到這個時候,多爾袞稱帝的時機已經漸漸到來,但天有不測風雲,就在1650年,他即將逼著順治帝退位的前夕,打獵的時候跌傷,不曾想這傷竟在一個月之後要了他的命。

1650年12月31日(這個日期真是特別,感覺拐過年去他就會逼著順治帝退位),多爾袞去世,順治帝還將多爾袞追尊為皇帝,但像多爾袞這種生前強硬的權臣,死後多半會被清算,多爾袞的清算是濟爾哈朗開的頭,他一開頭,大家紛紛站出來給多爾袞定罪,多爾袞被毀墓掘屍。

我們看這一段歷史,自福臨繼位開始,豪格就失去了和多爾袞一較高下的實力,他是被放棄的那一個,所以後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不是豪格不想繼續和多爾袞爭,他也不會不去爭,但即便是爭,必然是爭不過的。

曾經他背後站著兩黃旗的時候,他還有底氣和多爾袞爭,但當兩黃旗不在他身後後,他根本沒有能力和多爾袞爭,反而不斷被多爾袞收拾,1648年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