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一年上十二次熱榜的餘華老師,這次又火了。

沒想到的是,這次帶火他的竟然是小某書。

在這條筆記裡,一位小某書使用者帶著哭泣和石化的表情包,控訴《兄弟》這本書寫得太虐了,倡導大家“避雷餘華的書”。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言語之間,“忍你很久了”“好完美一男的”“夢女”“軟弱小天使”等網路詞彙層出不窮。

這不禁讓人懷疑,

她看的到底是名家小說,還是網文?

被同樣對待的,還有著名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書裡的主角思特里克蘭德被使用者大罵“拋妻棄子”,一舉送上避雷榜單,就連知識分子聚集地豆瓣,也有使用者言之鑿鑿,說“我覺得男主是個渣男”。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經典名著《紅樓夢》,也沒逃過部分網友的火眼金睛。

有人表示,《紅樓夢》簡直“毀三觀”,賈寶玉不過是“中央空調”,而整本書講的,是“海王和他的女人們”的濫俗故事。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好虐、夢女、渣男、海王…

這些網路形容詞的堆砌,以及三觀黨的“追殺”,無疑將名著的格調拉低至了晉江言情區水準。

從什麼時候起,網文思維控制了我們的閱讀審美?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文思維讀名著

給名著套上晉江濾鏡的行為,早就有苗頭了。

網文圈一直用兩個詞——HE和BE,來指代作品結局的走向。

如果以大團圓的幸福結局收尾,那便是Happy Ending(好結局),簡稱“HE”。反之,如果作品以生離死別等悲傷結局收尾,則是Bad Ending(壞結局),簡稱“BE”。

喜歡看網文的人,有一部分是堅定的“HE”黨,他們無法接受“BE”,期望每本書的收尾都像童話故事一樣完美。

兩年前,就有知乎使用者發帖,將名著《簡愛》稱為言情代表,極力推薦閱讀。

原因很簡單,《簡愛》是典型的HE,“堅強自強教師女主vs霸道高傲府主男主”是本書的CP屬性(指書中有感情線的人物性格與搭配),一整個就是“磕到了”。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圖源知乎@白山羊咩咩

而餘華老師被避雷的原因,也很明顯,因為《兄弟》的結局“太虐了”——書中的主角是個老好人,對待周圍人無微不至、始終善良正直,卻落了個自殺的結局。這可是典型的BE啊!

有人建議,餘華老師應該在書封上提醒讀者,

“BE,有刀,玻璃心慎入”

,這樣,“書的評價一定會比現在更好”。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當然,網文思維絕不止於簡單追求Happy Ending,讀者們更看重的,是三觀夠不夠“正”。

在網文圈裡,最受追捧的三觀,無非就是“光明和純潔”。言情文的男女主得是“雙潔”,指雙方從身體到心靈上都非常純潔,沒有被其他人佔有過;兩人的感情線要“1v1”,指雙向奔赴、沒有三角戀等“狗血”劇情;男主人設可以是“小奶狗”,也可以是“忠犬”,但必須一心一意愛女主;女主可“高冷”,也可“無腦瑪麗蘇”,只要滿腦子都是對方就行。

當部分網文讀者把這套三觀挪到名著上時,你會發現,簡直遍地都是道德警察。

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

“小說《圍城》中的主角方鴻漸,男女關係混亂不清,就該和《月亮與六便士》的主角並排站,一起被送進渣男圈。”

“《挪威的森林》必須避雷,書裡全是色情描寫,男主喜歡和死去兄弟的情人亂搞,還同時喜歡兩個女人,妥妥地毀三觀。”

“《亂世佳人》也能叫名著?斯嘉麗不過是心機綠茶婊,還暗暗幻想情敵難產死去,自私自利又惡毒。”

“《第一爐香》更不必說了,姑媽和侄女前後和同一個男人糾纏,不明白作者要表達什麼…”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總之,大家設定了一套嚴苛的篩選標準,拿到書後,先看是HE還是BE,再看三觀“正不正”,最後留下來的名著,沒幾本了。

沒書看,怎麼辦?

有網文愛好者不滿曹雪芹安排的三角戀,直接親自動手,刪掉薛寶釵一角,歡天喜地寫起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同人小說,強行HE了一波。

還有人,半諷刺半當真地勸大家都去看《白雪公主》:

男女主既是“雙潔”,又是“1v1”,最後還是Happy Ending,闔家團圓,多好。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上黑榜的名著,原本是什麼模樣?

在網文思維的“統領”下,許多值得傳世的經典著作,都被鋪上了一層言情濾鏡。

那些名著本來的模樣,你還記得嗎?

《紅樓夢》,如果用網文的方式開啟,就是網友嘴裡的“大三角”故事,賈寶玉是“海王”,林黛玉是“作精”,薛寶釵不過是“高段位綠茶”。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但,事實呢?

賈寶玉雖是“混世魔王”,但他批判八股文和程朱理學,不願違背內心走上讀書做官的道路。他對小姐、丫鬟一視同仁,感情豐富,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獨立。

林黛玉生性孤傲,不屑於世俗的流行敘事和為人處世之道,她追求美感、追求藝術,追求個性獨立、自由戀愛,是書中唯一與寶玉一起反抗封建禮教的同盟。

而薛寶釵,在世俗與理想的矛盾中糾纏,內心既痛恨黑暗的封建制度,又不得已圓滑處事、以求自保,她是許多掙扎在理想與現實中之間的人物縮影。

如果只用狹隘、膚淺的價值觀,就將紅學家們研究幾百年的《紅樓夢》用“三角戀”概括,既可惡,又讓人不禁扼腕嘆息。

再來看看被網友熱議的《圍城》。

書中主角方鴻漸買了假冒博士文憑,他既覺得其他女子“行為不檢”,又抵抗不住她人的勾引,終是“被人玩弄”。他既要追求婚姻自由,又在結婚後感到十足失望,最終以離婚收場。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圍城》劇版方鴻漸

用網文思維看,這就是一出“渣男偽造學歷PUA女性”的大戲,沒準又要被“避大雷”。

但事實上,錢鍾書想描述的就是這類經不住誘惑的普通人,在面對精神危機時如何怯懦、如何矛盾。

這類複雜的文學人物,如果只用“渣男”標籤概括,就會失去進一步討論和批判的可能,喪失其本身具備的警示性,也辜負作者的初心。

在小某書被避雷一百次的《月亮與六便士》,在部分讀者眼中,不過是“已婚男拋妻棄子逃生荒島”的故事。

但原著中,作者想著重描繪的是一個人到中年的銀行職員,突然發現自身使命後,為了追尋藝術夢想不惜一切代價的故事。

書中寫道:

“我總感覺,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不大對勁兒。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渴望一種桀驁不馴的旅程。這樣的安逸總讓我驚懼。我的心渴望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變——改變和不可預知的冒險,我將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險灘。 ”

這種純粹的理想主義追求,難道不比所謂的渣男標籤更值得關注嗎?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保羅·高更(思特里克蘭德原型)畫作

事實上,網路文學與嚴肅文學是兩套完全不同的創作體系。

網路文學追求高甜、刺激、純潔與光明,但嚴肅文學,則是複雜、多面,甚至“陰暗”的。

你很難用一句話評價嚴肅小說中的人物,因為大部分角色,都有極為幽深的內心,並非“霸道總裁”“嬌妻”等標籤就能概括。

在普世的道德觀中,背叛、出軌、亂倫是無法被原諒、被認可的,但在嚴肅文學中,作者並不會對這些情節和人物加以評判,他只會用精妙的筆觸展現這一切,然後,交由讀者去領會和理解。

我們當然可以用“海王”“渣女”的標籤,給人物蓋棺定論——這是讀者的自由,但同時,我們或許也會錯過作者真正想傳達的精神瑰寶。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我們正在失去嚴肅的能力

其實,將一切言情化、理想化的傾向,早就不侷限在名著領域了。

位列豆瓣Top250的電影“愛在三部曲”系列,因為男女主重逢時都有了伴侶,每天都有網友怒罵兩人“不守男德”“不守女德”。

年初大火的網劇《開端》,因為男女主結局沒有在一起,被網友認為「BE了」,豆瓣評分驟降。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騰訊影片推出的素人戀愛綜藝《心動的訊號》,嘉賓頻頻被罵上熱搜,原因是“沒有從頭到尾都喜歡同一個人”。

人們在腦海中,構建了一個不容侵犯的烏托邦世界——這裡只有簡單、光明和快樂,只有美麗、幸福和鮮花。所有的書影音文化內容,都要符合烏托邦的規則。否則,就出門右轉,去“避雷區”待著吧。

在極致娛樂化的追求下,我們失去了嚴肅的能力。

有一部分人,不僅不能消化作品中複雜的人物和價值觀,就連認真看一本書、看一部電影的耐心都失去了。

如今,短影片平臺上的解說博主越來越多了。

你會發現,當你和人討論一部180分鐘的長電影時,對方回答的“看過”不代表真的“看過”,他很有可能只是在APP上,花5分鐘看完了解說。

當你興致勃勃,想與對方溝通你花了大半年時間讀完的書時,他或許已經利用上下班通勤時間,聽完了180本世界名著。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龐博在《脫口秀大會》上吐槽,短影片是如此解讀《紅樓夢》的:

從前有個小姑娘叫小美,前世是絳珠仙草,後來喜歡一個男孩子叫小帥,但是沒能嫁給小帥,後來小美死了,小帥出家了。

初聽覺得好笑,再聽只覺得可惜。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

雖然,並非所有網文都是甜寵烏托邦,並非所有電影解說都毫無意義。

我想呈現的只是一種現象:

我們不再接受人性的複雜,只給人物貼上單維的標籤,沉浸在言情營造的虛幻幸福感裡。我們也難以消化故事體量的龐雜,恨不得一切文化產品都壓縮成只有起承轉合的流水線內容。

但是,生活本來就是複雜的。

光明與陰暗相倚,純潔和骯髒共生。

你可以拉黑名著,卻無法避雷現實。

儘管網路上有伸手就能獲得的“烏托邦世界”,但我還是願意沉浸在一本書、一部電影的故事裡,與人物共歷喜怒哀樂。

也希望你,能在書籍和電影世界中重新找回心靈被震撼的感覺。

為看到最後的人點個

“在看”

,感謝堅持閱讀和思考的你。

本文圖片均源於網路。

網際網路之錘,這次掄向餘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