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慕世間的名利地位,用筆清淡卻意蘊雋永,世代相傳!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南北朝】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從世上最風雅的“辭呈”看隱逸文人的安恬與閒適

在南北朝,由於政治上比較混亂,所以很多文人都不敢於參加政事,也不討論政治,因此那一階段在玄學方面很有成就,文人們不敢言政事,很多有能有才之人都隱逸山林,陶弘景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高人,在煉藥方面,他留下了很多有關化學方面的記載,他也精通醫理,是個醫藥學家,同時他也是一個文人,是一個隱居山林之中的隱士,儘管歸隱,但當時的梁武帝卻經常向他求教,因此他在當時還被稱為是“山中宰相”,這一切無不說明他是一個全才全能的人,是一個志趣高雅的人,是一個有政治眼光的人,他很有才華。他為我們留下了世上最風雅的“辭呈”,那就是他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一詩,這首詩中體現了他隱逸高潔的志趣以及卓爾不群的氣度。

不慕世間的名利地位,用筆清淡卻意蘊雋永,世代相傳!

從題目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詩人對齊高帝所下詔書的一個回覆,這首詩應該是詩人歸隱山林之後,齊高帝下詔書想要勸解詩人放棄隱居山林的生活,來出世謀官情況下,詩人向他遞交的一份極其風雅的拒絕信。齊高帝在詔書中問詩人山中有什麼呢?言外之意就是山中生活貧困,沒有世間的繁華,因此希望詩人能夠意識到隱居山林的艱辛,放棄歸隱,迴歸仕途,可以看出這是一篇招隱士的詔書,詩人就是針對齊高帝提出的山中有什麼的問題進行回答,作下這首詩,其中體現了詩人卓爾不群的風度,以及不慕名利,熱愛山林,閒適安逸的心境,極其風雅,即使過去這麼久了,但讀者也依然可以體會到詩人的孤傲與高潔。

不慕世間的名利地位,用筆清淡卻意蘊雋永,世代相傳!

這首詩的前兩句詩人直接對齊高帝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回答,第一句就以齊高帝提出的問題開始,你問我山中有什麼,那麼我告訴你山嶺之上的白雲十分多,這個“多”字用的很巧妙,這一句話雖然用詞淺淡,語言平實,但是卻頗有意趣,齊高帝寫詔書勸他出山,其中肯定是對歸隱山林、放棄功名持排斥的態度,因此在問山中有什麼這一問題的時候就有些深意了,山中有什麼呢?有豪華的府邸嗎?有珍饈美食嗎?有名利富貴嗎?可見這些都沒有,因此齊高帝這一問就是想讓詩人明白隱居山林的生活並不美好,在山林之外的生活才更加美好,對於這種提問,詩人淡淡寫到山嶺之上會有很多的白雲,言外之意告訴齊高帝山中其他什麼東西都可以算得上“少”,但唯獨這清清淡淡的縹緲的白雲有很多,或許在你們眼中這白雲毫無價值,但是在詩人看來這一朵朵白雲就是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財富”。這種意趣只有詩人這樣志趣高潔的人才能體會,在世間追逐名利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不慕世間的名利地位,用筆清淡卻意蘊雋永,世代相傳!

正是因為凡塵之中的人不懂得歸隱山林的樂趣,因此詩人接下來寫到歸隱山林之中的樂趣只能我自己感受,這種樂趣在我心中,無法向您言說,意思就是我歸隱山林的情趣只有我自己能夠體會並且樂在其中,我無法理解您所說的出仕所帶來的功名利祿帶給人的快樂,正如您也不理解我這種隱逸山林之間,安閒恬淡的心境,我歸隱山林的情趣也不是你們這些在官場之中掙扎的人所能理解的。這一句詩流露出詩人隱逸高潔的情趣,以及他對於齊高帝的同情之意,凡塵之人只看到出仕所帶來的功名利祿,卻看不到歸隱山林之間的安適悠閒,他們沒有隱逸高潔的情趣,看不到“白雲”的好處,只認為山中貧瘠無所有,這種心態是十分可悲的。

不慕世間的名利地位,用筆清淡卻意蘊雋永,世代相傳!

透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詩人表達了自己無心仕途的心理和隱逸高潔的情趣,這是向齊高帝獻上的一首意境風雅清淡的“辭呈”,詩人不卑不亢,點明自己的志趣只在山林、白雲、青山、綠水之間,並不貪圖世間的榮華,對於詩人來說只有隱居山林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這種快樂只有我自己能夠享受,不能為你們理解,但是詩人並不覺得孤寂。這首詩為我們傳達出一位高潔的隱士形象,他志趣高雅,與山間白雲相伴,不慕世間的名利地位,而且其中還頗有卓爾不群的意味,用筆清淡卻意蘊雋永,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