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在封建王朝中,宦官曆來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同時也備受爭議。他們既是皇帝的貼身太監,照顧帝王的日常起居,同時也因為與皇帝接觸頻繁,有機會給皇帝吹吹耳邊風,被一些大臣或者後宮人“盯上”,用來實現他們的政治野心。因此,有的宦官在朝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尤其是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現象已經非常嚴重。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之初曾經嚴令禁止過宦官干政,為什麼到了明中後期,宦官卻始終活躍於朝堂之上?甚至有一些地位高的宦官手中掌握的權力竟然要遠遠超過文武大臣?

答案不是皇帝無可奈何,不是皇帝縱容宦官,亦不是宦官脫離皇帝掌控、為所欲為,而是在利用宦官專權來鞏固皇權。

一、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為宦官專權埋下隱患

1、斬殺開國將領

眾所周知,明朝以武立國。開國皇帝朱元璋帶兵打仗能力一流,手下又有武力高強的一眾武將,這才透過多年征戰四方,打敗了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和其他的軍閥,一統天下。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然而,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要辯證地看待。

的確,武官在馬背上為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贏得了一統。可是,在和平統治時期,整個國家並不需要那麼多武官。另外,威震四方的武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脅著帝位,因為可能存在起兵造反的隱患,皇帝對此多有忌憚。

朱元璋本人手段強硬,萬萬不至於被開國將領奪了權,可是誰又能保證朱元璋的後代不會被開國將領們掣肘呢?那可是為明朝奠基立業的元勳。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朱元璋好不容易為朱氏的子孫後代打下了天下,自然時時處處為繼位者們考慮,真可謂是費盡心機。因此,開國之初,朱元璋生怕武將威脅到日後的朱氏江山,就以各種理由將屠刀揮向開國元勳,誅殺了一部分武能打仗的將領們。

這樣一來,武將的威脅就被消除了。可是,朝中可不只有武將擁有話語權和奪權的隱患,文臣也有。接著,朱元璋便把目光投向了文臣。

2、廢丞相制度

丞相是文臣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對丞相地位的最好詮釋。丞相制度從秦朝便存在,歷朝歷代,丞相作為輔佐皇帝的重臣,幫助皇帝分憂解難,也實實在在地擁有了實質性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皇帝的帝位,甚至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相權架空皇權的事情。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明朝初年四血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廢丞相制度的先兆。說實話,胡惟庸到底有沒有謀逆之心,今天已經無從考證。但是,胡惟庸案確實成為朱元璋明目張膽地廢除丞相制度的突破口,暫時解決了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並藉此消滅了可能會對明朝有威脅的一批人,也標誌著相權和君權的此消彼長,即相權的衰弱和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強化。

這樣一來,不論是斬殺武將還是廢除丞相制度,都為朱氏天下的穩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消除了朱元璋被奪權的隱憂。然而,一個硬幣尚且有兩面,何況是誅殺開國將領,廢除延續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呢?的確,武力高強的武將集團的覆滅和丞相的消失確實能夠消除部分隱患,卻也帶來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壓在皇帝身上的擔子太重了。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朱元璋滅了元朝,獲取了元朝的廣闊疆土,可是,要想治理好面積這麼大的疆域,那可不是兒戲,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卻到底也是人。對於一國之君來說,以一人之力處理好朝廷的各項事務,很困難。

可以這麼說,需要處理的政事數量龐大,政事的複雜程度又各有不同,即便皇帝心有餘,卻也是力不足。即便是朱元璋勤於政事,勤奮至極,那也是勞累到凌晨才能休息,傷了身體,政事處理得也不是很盡如人意。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可是,政事不得不處理,皇帝一人之力處理又存在困難,兩相矛盾之下到底該怎麼辦呢?這就給宦官專權提供了可乘之機。政務繁多,加之皇帝不敢信任文臣,由此,宦官成為皇帝處理政務的稱手“工具”。政務繁忙之際,皇帝會把奏章交由自己信任的宦官來處理,更有甚者,有的皇帝會專門為宦官開辦學堂,教授其處理政事之法。

二、宦官能立汗馬功勞,其權力無法世襲

1、宦官為明朝皇帝立下功勞

鄭和下西洋一事可謂是舉世盡知,然而,鄭和本身是一名太監卻少有人知。鄭和七下西洋震驚中外,是中國古代規模龐大、持續時間長的海上航行兼探險,不僅宣揚了明朝的國威,還加強了中外交流,更是為明朝開拓了貿易通道,其歷史意義重大。鄭和本人也被稱為明朝的和平使者。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為了鞏固皇權,致力於削藩,導致燕王朱棣不滿而起兵謀反,發動了靖難之役。在這場軍事對抗中,很多宦官轉而投向燕王,向朱棣洩露朱允炆的動向,充當朱棣的耳目。

因此,靖難之役中朱棣能夠勝出,某種程度上也得益於宦官的幫助。朱棣對宦官們的行為感激於心,登基為帝后便開始重用宦官,並且設立了東廠。東廠只需要對皇帝一人負責,而且可以隨意緝拿朝臣、百姓,權力極大。總而言之,東廠為朱棣剷除了無數異己,幫助朱棣鞏固了自己的帝位,對於朱棣來說,東廠可謂是自己稱帝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人稱“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雖然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大惡人,他殘害忠良,做盡了壞事,卻也對皇帝、對明朝做出過一定的貢獻。時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無心政事,對魏忠賢極為信任,所以就把朝中大事都放心交代給他辦理,自己沉溺在玩樂之事中。

魏忠賢手握重權後,想方設法地實現了國庫充足,同時給足軍餉,穩定了遼東局勢。尤為重要的是,魏忠賢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住了東林黨,實現了二者的權力制衡,二者誰也無法輕舉妄動,最終便利了皇帝,有利於帝位的穩固。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因為,魏忠賢死去之後,東林黨再也沒有可與之匹敵的對手,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貪汙腐敗,毫無底線地徵稅,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造成了明朝的內憂外患,最終將明朝引致滅亡的境地。試想,倘若魏忠賢還在位,明朝應該不至於那麼快地就被輕易滅亡。因此,客觀來看,魏忠賢作為一個宦官,對於皇帝而言,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為皇帝立下了一定的功勞。

2、宦官權力無法世襲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他反思以往朝代的滅亡,總結教訓,認為朝臣把握重權,導致皇帝喪失實權、成為傀儡是許多朝代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有的朝臣的官職是可以世襲的,非常容易形成世襲的根基牢固的權力集團,進而威脅到帝位的穩固。因此,朱元璋吸取前朝的教訓,極力控制朝臣的權力。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反觀宦官,他們由於自己身體特殊,無法有自己的子嗣,就不能夠像朝臣那樣死後將自己的官職、人脈等一系列資源傳授給下一代。這樣一來,宦官的權力其實就是皇帝授予的,而且是“一次性”的。宦官死後,他們的權力不會淪落到他人手裡,又迴歸了皇帝的手中。皇帝也是聰明人,兩相權衡之下,自然是把權力授予自己貼身的宦官來得實在些,可操控些。

就拿明成祖朱棣來說,他以清君側的名義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登上帝位後,卻終究食難下嚥、寢難安。

原因有二,一方面,朱棣擔心莫名其妙失蹤的朱允炆突然歸來,奪走帝位,畢竟朱允炆稱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授意。朱棣的“篡位”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另外一方面則是,朱允炆的舊臣對於朱棣的奪位之舉心有不滿,朱棣不敢輕易重用舊臣,擔心他們掌握了權力之後企圖謀反。因此,為了消除種種隱患,朱棣設立了東廠,由他自己信任的宦官擔任領頭人,委以重任,助力監督官員,打擊敵對勢力,加強了宦官專權,最終有利於加強皇權,有利於皇帝維護其統治地位。

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確,宦官專權表面上看是宦官當道,有違天理,實質上卻為鞏固皇權助力良多。皇帝“任由”宦官當道確有其深意。

明朝皇帝:為何宦官專權現象接二連三?不是縱容,而是在鞏固皇權

然而,站在今天的視角看過往,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的覆滅其實與宦官當權也有某種聯絡。宦官當權擾得整個朝堂,乃至整個社會都惶惶不可終日。

宦官本來身體就不健全,導致他們心理上也多少存在點問題,他們掌權得勢之後,狐假虎威,經常欺負老百姓,同時藉機打壓與他們政見相異的大臣,歷史上很多忠良之後就是被東廠、西廠的人毫無正當理由地殘害致死的。

相應地,宦官專權還帶來一個惡劣的後果,那就是明朝的官場環境很不正常,很多人入仕之後都因為害怕,想盡各種辦法去巴結東廠、西廠,而不是去為老百姓做實事。可想而知,有一個這樣的朝廷,明朝的滅亡自然是無甚稀奇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1、《明史》

2、《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