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

莊子的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

微信搜尋“中式大美生活”

儒學是積極的,引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學,許多人認為是宿命論,是消極的,其實不然。

因果講的是耕耘和收穫的道理,所謂種善得善種惡得惡。佛理還教會人們調節心境,“忍辱”就是很好的例證。

它並非要求人們“忍受屈辱”,而是告知應透過現象,看到施與者正遭受著自身的執念和痛苦,從而悲憫人性、擴充套件胸懷。

道家的莊子,最著名的那隻鯤鵬,“不知其幾萬裡也”,還有夢蝶,不知做夢的究竟是莊子還是蝴蝶……感覺仙氣十足,“逍遙”得太不真實。

莊子曾拒絕楚威王的聘請,堅持自己的理想,可說是“一種選擇”而非無奈。以他的影響力,無疑拒絕過其他更多的機會,又足以說明其堅持理想“有始有終”。

而生活是真實的。養著一家子人,他也不得不去找監河侯老爺借糧食,還碰了個軟釘子。作品中,莊子以魚喻人,說明就快渴死的魚,只需一點水就夠活命,哪等得了對方承諾中遙遙無期的大江之水。

我們樂見其中的道理,因為莊子太灑脫,便也理所當然地忽略了他和家人、馬上就要揭不開鍋的飢餓。

從思想境界、文學成就,《莊子》的價值毋庸置疑,指引人們看到更高遠的世界,回到更自然的狀態。不過將之放在“現實”中去運用,便不能不打個問號。

只消想想林黛玉,作為極經典的文學形象,她多才、多愁、美麗、真誠……受到眾多人的褒揚,“虛偽”的寶釵則成了一些人批評的物件。但放到生活中,恐怕這些人也傾向於與寶釵接觸吧。

那麼,莊子思想,在當前環境下,對於壓力山大的普通人來說,價值幾何?

莊子的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

莊子主張人與自然合一,反對人為物役的觀念,把無拘無束、無知無慾、純真生活的遠古時期作為理想的道德社會,認為正是因為聖人“興治化之流”、“毀道德以為仁義”致使樸散德衰。

莊子認為,要真正實現人格的完善、獨立和自由,就必須掙脫人身對物質的依附關係,過平易恬淡的生活。還須順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於天地之間,從而達至內在與外在、天與人和諧圓融的最高境界。

對此,很多人認定,《莊子》正是急功近利、勾心鬥角、喪失天真的人們的必需品。那麼問題來了,現實中,什麼樣的人,可以返璞歸真?

對物慾保持簡單,以前的農民或有這個可能,但隨著村子的消失、網路的發達,再要平心靜氣地死守一隅,就算願意,也不太容易了,畢竟,無人村太孤獨。一般農民受教育有限,要達到“超越生死,傲立於天地之間”的境界,也實在是為難。

說來,實現了財富自由的精英階層,是有資本走向精神高峰的。不過,伴隨他們的,往往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要求,一般很難停下來。

如今不像古代,人們可以相對自由地造一棟房屋,棲息一片樹林。城市化程序中,家人的安定不能不管,子女的教育不能耽誤,一屋一瓦,就足以耗費人們大半生的努力了。

莊子的勸誡,對那些不知足的突破底線去賺取暴利的迷失的人,倒是可以勸誡,不過落到實處,毒奶粉、毒校服的製造商們,法律應是教育他們的更好手段。

所以,當看到書中批判現實、感嘆人們不再安守清貧的時候,我總不免質疑,批判者自身的實踐誠意。

要知道,當猿猴拿起第一根木棍作為工具,當第一個氏族部落出現,當第一個人類社會形成,人類就回不到無知無慾的狀態了。就算有心,也沒有這個土壤。

但有兩點,是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莊子的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

一個是莊子的格局,能讓人看到現實的渺小,從而在面對挫折時擁有更超然的心境。

莊子曾比喻說,兩個國家自以為爭奪霸業的戰爭,不過就是蝸牛上的兩隻角,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角落,爭個你死我活。

這不僅視野夠大,也很科學,我們看過地球之於太陽系、之於銀河系、之於整個宇宙的關係,人類只是微塵,很多時候,不必把一切看得太重,才能長保精神健康。

另外一點,是每個人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所謂逍遙,是自身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縛,面對問題遊刃有餘時才能達到的境界。

這不僅體現在精神境界,也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庖丁解牛”。在莊子看來,每個人不管做什麼,只要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了,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這也是“齊物”的理論:每個人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你的人生就是與其他人平齊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績。

實則,莊子的夢蝶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夢裡的時光哪怕虛幻,也是我們體驗的一部分。能夠24小時都安心自足的人,才擁有了真正的幸福、自在。

莊子的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

文章原創;圖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