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是最為矚目的人物,則皇帝的家事,便是全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魯迅先生一針見血地說,中國二十四史,根本就是二十四家帝王的家譜。

話雖偏激,卻也不無道理。

不過,宮幃秘事諱莫如深,百姓所議,大都與真相有一定距離。

尤其是大清王朝,因為其自身的特殊性,人為造成的疑案、懸案數量最多,也最撲朔迷離。

其中,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乾隆身世等等事件疑點多多、複雜曲折、影響巨大,多年來,爭論不息,難有定論。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不過,在本世紀,有清史專家以權威者的身份釋出了清朝懸案“正解”,將這一系列懸案乾脆利落、快刀斬亂麻地進行解決,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比如說,太后下嫁?絕無可能!順治出家?無稽之談;雍正奪嫡?無中生有!

……

的確,答案是很簡捷、很明確,但說服力卻遠遠不夠。

就以其否定雍正奪嫡一事來說,其依據不過是一道所謂的“康熙遺詔”!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專家洋洋自得,說康熙的傳位詔書現在就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鐵證如山,已充分證明雍正的合法繼位,可以擊敗歷史上所有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猜測!

專家還用揶揄的口吻說,民間傳言雍正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造這傳言的人太蠢,愚不可及,“於”的繁體字可不是這樣寫,而且,改得了漢文版本,改得了滿文版本嗎?

誠然,民間傳言的“傳位十四子”只是平頭小百姓故作玄虛的編造,但絕不能因為這則傳言有漏洞就簡單否定雍正篡位之事,更不能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有這樣一份“康熙遺詔”就完全肯定雍正得位的合法性。

因為,這份“康熙遺詔”並非雍正在即位之前公開公佈的,而是在他清除了異己,坐穩了龍庭之後、在雍正三年才出示的。

想想看,彼時的雍正,已經坐擁天下,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要炮製區區一份“康熙遺詔”,有何難事?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這,就是當初其他皇子不服的原因。

下面,就簡單舉幾件雍正帝胤禛繼位過程中出現的反常事件。

首先,在康熙眾多兒子中,作為皇四子的胤禛並不突出,沒有什麼過硬的證據表明康熙生前有過傳帝位給他的意向。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偶染小恚,突然暴斃。

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該年十月二十一日(1722年11月29日),康熙赴南苑行圍;十一月初七日(1722年12月14日),康熙偶感不適,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戌刻,駕崩於寢宮。

十月二十一日,康熙還興致勃勃地出行打獵,而一個月不到,就突然死亡,過程實在詭譎。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當時生活在宮中的義大利籍傳教士馬國賢直言不諱地在《回憶錄》中記:“(康熙帝)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

民間傳言的“傳位十四子”其實最先見於《清朝野史大觀》,上面說,康熙死後,隆科多從寢宮出,出示掌中所書“傳位於四皇子”字樣,聲稱是康熙親筆所書,於是皇四子胤禛得立。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清朝野史大觀》的書名已經承認,這是一部野史,書中所說,只是姑妄說之,讀者姑妄讀之,不必深信。

但雍正的親舅舅隆科多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起,就擔任康熙身邊的一等侍衛,授“步軍統領”,即是京城衛戍司令官。康熙暴斃之日,暢春園內的全部衛兵都是隆科多的屬下,隆科多可以在園中為所欲為卻是不爭之實。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雍正即位後,迅速把隆科多加太保。改年,又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

隆科多為何暴得此恩寵?箇中原因,值得深思。

與此同時,雍正手腳麻利地捕殺了康熙帝晚年的貼身近侍太監魏珠、梁九公、趙昌等人。緊接著,又賜死隆科多。

隆科多死前曾悲嘆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還有,雍正坐上了龍椅,他的生母烏雅氏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喜悅。

《清世宗實錄》中記,烏雅氏聽說雍正即位,表現得很不屑,異常冷淡地說了一句:“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永憲錄》也記,烏雅氏曾下懿旨說:“我自幼入宮為妃,在先帝前毫無盡力之處。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

表現得不屑、冷淡就算了,這位母親還刻意要和兒子作對,處處唱反調。

新皇帝在舉行登極大典之前,按照老規矩,得先給皇太后行禮,然後再升御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拜。

烏雅氏無心配合,故意拆臺,拒不接受新皇帝的行禮。

《清世宗實錄》記載有烏雅氏的推託之辭,她說:“皇帝繼承大統,當然要接受群臣的朝拜和祝福。但來向我行禮,實在沒有必要,也跟我毫無關係。況且先帝剛剛駕崩,我不穿喪服而穿朝服來接受新皇帝行禮,實在心中不安,所以,向我行禮的事兒,拉倒吧。”(“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至於我行禮,有何關係?況先帝喪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禮,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雍正要給母親上徽號“仁壽”,烏雅氏冷冰冰地拒絕,說:“安葬先帝的大事正在舉行,我心情沉痛,沒時間考慮別的東西,只希望我的兒子可以體會先帝治國的心思,江山永保;眾王公大臣可以體會先帝治國的心思,忠心愛國,那麼蒼生有賴,四海昇平,我也大有光榮,遠勝於接受什麼尊號啊。”(說,“梓宮大事正在舉行,悽切哀衷,何暇他及。但願予子體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諸王大臣永體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則兆民胥賴,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榮,勝於受尊號遠矣。”)

其實,清朝並沒有先帝梓宮未葬入山陵皇太后不得上徽號的規定,烏雅氏這麼鬧,明顯是不承認自己是皇太后,也即是不承認雍正是皇帝。

當然,不管烏雅氏要不要皇太后的徽號,她的實際身份就是皇太后。既是皇太后,就應該按照規定搬到慈寧宮或寧壽宮居住。烏雅氏為了向外人表達自己不願意做皇太后,堅決不搬,一直住在當妃子時所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直到病死。

烏雅氏的死也屬於暴死。

《清世宗實錄》記,烏雅氏在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末刻(下午一點到三點的時候)感到不適,第二天醜刻(凌晨一點到三點的樣子)便掛了。

父親、母親都在相隔一年不到的時間內相繼暴斃,這就無怪人們懷疑雍正有“軾殺君父”和“逼死母后”嫌疑了。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還有,在曾靜案中,雍正頒行《大義覺迷錄》,專門為“奪嫡”之說辯解,說:“若非親承皇考付朕鴻基之遺詔,(其他人)安肯帖無一語,俯首臣伏?”其實,真實的情形正好相反,其他皇子根本不肯“帖無一語,俯首臣伏”,是他用非常手段進行摧殘、打壓、禁錮,才鉗制住了群口。而且,他口口聲聲稱有皇考遺詔,但始終沒有示人,只是紅口白牙、信口開河,根本沒達到申“大義”以“覺迷”的目的,反而授人口實。所以,乾隆即位後,馬上把《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不許流傳。

康熙遺詔已公之於世,何以雍正奪嫡篡位之說仍不停息?原因在這

最讓人容易產生聯想的是,康熙死於暢春園,則雍正繼位後,基本絕跡暢春園。且清朝實行的是子隨父葬,雍正卻拒絕跟康熙葬在一處,不顧祖制,另選陵址,在北京西郊的易州獨自建起了陵寢。

話說回來,雍正身上雖然出現了一系列反常表現,但也不能因此斷定他是奪嫡、甚至篡位,但專家沒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來解除這些疑點,就不應該單憑一份不知是出自康熙之手還是出自雍正之手的“康熙遺詔”草率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