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種愛,叫不打擾

孔子說,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節用,是節約財政開支,愛人是愛護官吏、百姓,使民以時,就是不耽誤農時。下面討論後兩者。

老子在第七章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捨己為人,無私奉獻,所以成就了自己。當然老子說這種是聖人的做法,一點私心都沒有,不是為了出名而去做,而是自然而然地發自內心去做,這就體現了孔子的“愛人”的思想。

孔子:有一種愛,叫不打擾

老子在四十九章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百姓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子。

老子所說的聖人是得道之人,他們常無心,沒有自己的私心,沒有成見,不管善與不善之人,信與不信之人都一視同仁,就好比一個母親,不管你做什麼,在哪裡,掙了多少錢,是多是少,她一樣重視,善待,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對每個孩子都沒有成見,這叫“渾其心”,這就是愛。

孔子:有一種愛,叫不打擾

孫子兵法在計篇中提到為將的五種品格,分別是智,信,仁,勇,嚴。仁,就是將軍要有仁愛之心,主要表現在對士卒或部下的關愛。地形篇中提到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意思是將軍有了仁愛之心,把士卒當做嬰兒和愛子一樣愛護它們,他們就會和將軍同生死,共患難。

用間篇孫子也提到,非聖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這裡提到了仁義,也是論語的中心思想,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想從間諜那裡得到真實的情報很難,古代的間諜,經常是多面人,像蘇秦、張儀等,如果不是有仁義的君主,很難讓他們言聽計從,獲得他們的提供的真實情報。

孔子:有一種愛,叫不打擾

老子說“動善時”說的就是使民以時,在古代主要以農耕為主,君主要使百姓農時耕作與收穫,不要在農忙季節去發動戰爭或者用各種不合理的法令來限制農民種地,應該頒佈有利於農業的政策去鼓勵他們,這種思想放在現在社會來說也是非常符合邏輯的,每個行業幾乎都有旺季和淡季,旺季的時候生意是最好的,可能頂得上一年的大部分營收,如果不使民以時,耽誤商家做生意時間,出臺不合理政策去幹涉市場,就會導致百姓的收入減少,生活受到影響。

所以老子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懂得使民以時,戰馬被閒置了,農民甚至用戰馬來耕地。不懂得使民以時,常年打動戰爭,不順應天時,戰馬因為長期在戰場上作戰,因為沒時間停留,懷有身孕的馬被迫在戰場上生產。

孔子:有一種愛,叫不打擾

古代的農耕工具很簡陋,主力是用牛馬,如果戰爭爆發,基本每家的壯丁被抓去服兵役,農耕的馬也會當作戰馬來打仗。常年以往士兵在戰場上不能回家,馬兒也常年在戰場上奔跑。在戰場上被迫生出了小崽,這叫作戎馬生於郊。所以常年征戰是不道的,如果天下太平,馬被閒置了,可以用來耕地。士兵回家把馬投放到農業生產中,這叫走馬以糞。

老子和孔子告訴掌權者,要符合規律去做事,不要耽誤農時,不打擾農民種地,不耽誤農民耕作時間,使民以時,天下有道,這才是有仁愛之心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