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蓮型雜交水稻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

12月9日,武漢大學舉辦第二屆紅蓮型雜交水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會議總結了這一新品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試種和推廣成果,明確了後續國際化發展方向。

中國紅蓮型雜交水稻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

活動合影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合作部副部長王慶林,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周德文,巴基斯坦旁遮省農業廳推廣主任塞拜爾,武漢大學副校長唐其柱等分別致辭。

會議用影片方式現場展示了紅蓮型雜交水稻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幾內亞比索合作種植的成果,中巴紅蓮型水稻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朱仁山圍繞中國和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開展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三年來的建設情況進行了主題發言。

中國紅蓮型雜交水稻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

活動現場

中國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江西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蔡耀輝,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副研究員王在滿,亞太種子協會執委、武漢慶發禾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波,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蔡明歷等分別向大會作了學術報告。中巴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巴方負責人、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副教授阿西法克,湖北省技術市場協會理事長、研究員袁國保,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芳作了大會交流總結。

紅蓮型雜交水稻是武漢大學的原創科技成果,是國際公認的雜交水稻三大細胞型別之一,參加雜交水稻研究的武漢大學院士朱英國與教授朱仁山於2013年7月和2018年4月分別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湖北鄂州和海南島的實地考察接見,當面聆聽其重要指示。

近日,在武漢大學生物學科建立一百週年之際,來自莫三比克、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緬甸等多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紛紛發來賀信,感謝中國紅蓮型雜交水稻在國際合作、農業對外援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中國紅蓮型雜交水稻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

活動現場

紅蓮型雜交水稻變身“國際稻”的目的是讓世界上更多人品嚐到來自中國的優質大米。武漢大學科研團隊經過反覆試驗篩選,發現海南的“紅芒”野生稻和常規稻種“蓮塘早”雜交培育出的紅蓮型配子體不育系品質優良,從而邁出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重要一步。

截至2021年,中國累計出口紅蓮型雜交水稻種子30多萬噸,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中國貢獻”。

會議資料顯示,中國專家將紅蓮型雜交水稻帶到馬來西亞進行試驗,增產效果顯著;兩國成立“中巴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累計在巴基斯坦建設試驗示範基地100餘畝。在“雜交水稻援外與世界糧食安全”國際論壇上,巴基斯坦國家糧食安全與研究部部長塔裡克·巴希爾·切馬高興地表示,武漢大學和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聯合開展的極耐高溫型紅蓮雜交水稻研究工作,將會促進巴基斯坦高產雜交稻種的研發,提高巴基斯坦國內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武漢大學副校長唐其柱說,透過紅蓮型雜交水稻在“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化推廣以及鄂東大別山羅田縣河鋪基地的大面積制種試驗成功,對於豐富我國的水稻品種、發展當地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朱仁山表示,雖然前面的任務還很艱鉅,但是他和他的科研團隊有信心再接再厲,和各國專家一道攻堅克難,勇攀高峰。(通訊員方政軍、方向明、編輯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