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邦無道,則愚”。做人,不要太聰明

《論語·公冶長》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譯:

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政治開明的時候,他就聰明;在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他便裝傻。他的聰明別人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卻趕不上。

論語:“邦無道,則愚”。做人,不要太聰明

大部分人對這句話中

邦無道

則愚

的解釋是:

裝呆賣傻、裝聾作啞,自保其身

其實不然,當我們翻開《左傳》和《論語集註》就會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孔子怎麼會讚揚一個只會自保的人呢?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

是這樣註解的

甯武子,衛大夫,名俞。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凡其所處,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甯武子

又叫

甯武子,名字叫寧俞,武子是他的諡號。春秋時期衛國大夫

由此,我們知道,衛武子的“愚不可及”是冒險做了一些聰明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論語:“邦無道,則愚”。做人,不要太聰明

根據《左傳》記載,衛武子主要生活在衛文公和衛成公兩個君主執政的時代。這父子倆,一個勵精圖治,一個卻荒淫無度。在政治清明的衛文公時代,衛武子和其他大臣一樣,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工商和手工業。文化上,他重視教化,獎勵求學。

到了衛成公時代,成公沒有繼承父親的聰明才智,而是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當時正值晉楚爭霸,晉國想與衛國結盟,借道衛國,卻遭到了看不清政治形勢的衛成公的拒絕。衛成公加入了楚國軍事集團。晉文公自然很生氣,在大敗楚國後,與宋國一起瓜分了衛國的土地。

衛成公就開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這時候,那些聰明的臣子紛紛自保,自由衛武子始終追隨在衛成公身邊,甚至在晉文公要殺衛成公的時候,衛武子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買通醫生,救了衛成公一命。

論語:“邦無道,則愚”。做人,不要太聰明

甯武子的故事,孔夫子是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人不要太聰明。適當的

“愚蠢”才是大智慧。

生活中,我們身邊有太多的聰明人了,他們把利害得失分析得透徹,十分懂得趨利避害。其實,我們更需要的那些傻傻的人。《說文》中對

“愚”的解釋是“愚,戇也。從心,贛聲。”意思是不諳人情世事。做人,多一些憨直,少去鑽營一些人情世故,才是最大的福報。

憨厚老實的人,都是簡簡單單地把眼前

事情做好;過於聰明地人,做什麼事,都目的性太強,從而不能專注於過程,也不能從中得到樂趣。結果好了開心兩天,結果不好,便懊惱萬分。

論語:“邦無道,則愚”。做人,不要太聰明

不管是家庭裡還是職場中,總有些一些人,不捨得讓自己吃一點虧。公司裡,因為一個評比打分而詆譭他人。為了一個職位競選而用盡心機,送禮拉票。利益大的專案爭著搶著一定要參加;沒有價值的活動百般推諉。

家庭裡,因為父母偏心而鬧得雞犬不寧,因為兄弟妯娌不和而雞飛狗跳,反目成仇。

這個世界上有聰明人,但是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若聰明沒有格局做支撐,便是處處充滿著算計。不妨厚道些,

適當裝傻。

厚道不是笨,不是傻,有良心,有格局,是大智若愚。

那些看上去傻乎乎的人,其實上天給的福報最多的人。厚德載物才能長長久久,那些最終走向勝利的人,都是大智若愚的人。

論語:“邦無道,則愚”。做人,不要太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