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斬貓》:斬不斷內心的痴妄與貪念

《金閣寺》裡有這樣兩個故事,分別是《南泉斬貓》和《趙州頭戴草鞋》,內容是這樣的:

《南泉斬貓》說的是在唐代南泉山的一個寺廟裡,一天,全體和尚割草時,發現了一隻漂亮可愛的小貓,眾人逮住這隻小貓後,引起了東西兩堂的爭執,都想把這隻小貓放在自己的寢床上。得道高僧南泉和尚目睹了這一精彩,立即抓住小貓的脖頸,把鐮刀架在上面說:

“眾生得道,它即得救。不得道,即把它斬掉。”

眾人沒有回答,南泉把小貓斬了。

《趙州頭戴草鞋》是上面故事的下文。日暮時分,高足趙州回來了,南泉將斬貓的原委告知了趙州,並徵詢他的意見。

趙州立即脫下腳上的草鞋,將他頂在頭上走了出去。

南泉和尚感慨道:

“唉,今天你在場的話,也許貓兒就得救了。”

這兩個故事是小說《金閣寺》的主旨,小說主人公內心的善惡變化就在這兩則禪言裡。

《南泉斬貓》:斬不斷內心的痴妄與貪念

《金閣寺》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溝口天生結巴、因身體缺陷而嚴重自卑、性格孤僻。自幼就對歷經百年風雨金閣寺產生了感情,它是溝口嚮往的唯一的美。身體的殘疾、旁人的嘲笑、有為子的慘死、父親的羸弱、母親的偷情……種種不堪在溝口的心裡埋下了醜的種子。進入夢寐以求的金閣寺之後,得到了師父暨住持的愛戴,不料有一次在街上撞見了住持嫖妓。從此美與醜在他的心中不斷碰撞,最終爆發。於是,他燒掉了金閣寺並打算投身於火海。但是他最終逃了出來。

《南泉斬貓》和《趙州頭戴草鞋》的禪意深遠,在我看來,就是溝口內心美與醜的糾結、善與惡的碰撞。

南泉和尚為何要斬貓,那是因為眾人無法回答他提出的“眾生得道,它即得救。不得道,即把它斬掉”這一問題。他以為斬貓便是斬斷徒弟們內心的貪念與醜陋。小貓是美的象徵,要想得道,只有斷絕對外界的痴妄、斷絕外界的形形色色、斷絕對美與醜的妄想,才會成功。可是南泉沒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與美麗可愛的小貓相比,真正起了決定作用的是眾和尚那顆躁動的心。

徒弟趙州聽了南泉的講述後,便脫下腳上的草鞋,將他頂在頭上走了出去。泥濘骯髒的草鞋本是用來穿在腳上的,趙州卻用來頂在頭上,這不但顯示了他的菩薩心腸,並間接告訴師父南泉的斬貓這一行為毫無意義。世間萬物讓人心動的美不計其數,斬掉一隻貓,還會有另外的美來誘惑眾和尚。

可見趙州已經得道。正如《金閣寺》裡作者的觀點一樣,唯有認識才能改變世界。人是能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動物,唯有透過踐踏實地的實踐和迴圈漸進的認識,才會重新整理三觀,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南泉想透過一勞永逸一步到位的方式——扼殺美——來讓眾徒弟們改變認識,卻沒想到這種方式也許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善惡皆由心生,美醜不過外因罷了。

《南泉斬貓》:斬不斷內心的痴妄與貪念

世界創造了我們,我們也在創造著世界,世間的美麗與醜陋就是在我們的這種創造中產生的,它們千千萬萬,相伴而行。而世人就是在美麗與醜陋的伴隨下不斷的去實踐與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有的人成了南泉和尚,有的人成了高足趙州,而有的人成了那群痴念美的眾和尚。有句話說,佛度有緣人。不就是說那些所見所聞、所做所思的發佛機緣已經成熟了的人麼?發佛機緣,不過是外因透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罷了。修行在個人,認識也在個人。修行與認識的不同,有的人成了佛,有的人成了魔,大部分人成了眾生。南泉和尚欲透過自身的力量來渡眾徒弟,卻忽視了內因的決定性作用。“逢佛殺佛,逢祖殺祖”,真的可以永生嗎?

人生就是一個南泉和尚與趙州不斷交替的過程,而我們所要提防的就是南泉和尚扼殺美的這一行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也應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認識的道理。更是修行之人的應遵循的真理。

這時候的溝口正如南泉和尚,他一把火燒掉了金閣寺,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了。萬萬沒想到的是,本想投身火海,殉情於金閣的他,還是逃了出來。他終於認識到,燒掉金閣寺並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不能根除內心的扭曲。於是他想:

“我要活下去。”

《南泉斬貓》:斬不斷內心的痴妄與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