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玄武門

文:正史漫談

圖:來自網路

我們都知道,玄武門事變,是李氏兄弟圍繞太子寶座攻防戰的一次終極對決。以我們今天的立場,很難理解李淵為何不能正視倆兒子在野心、氣魄、能力以及功勞上的差距,果斷改弦易張,以避免人倫慘劇的發生。畢竟,在中國歷史上,“長幼有序”並非必須遵循的傳位規則。

但是,透過史料我們可以發現:

李淵的抉擇,可能並非出於抗拒廢長立幼,更不是單純的忌憚二兒子的功勞;從一開始,他就偏愛李建成,對於李世民,則打心底裡難以親近。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李淵影視形象

貌似疏遠的父子關係

公元616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負責防禦突厥、鎮壓流民暴動。陪同他的,是時年18歲的李世民;長子李建成則帶著其他家眷,根據朝廷的安排留在河東。

那麼,跟著李淵出生入死的李世民,是不是老父最親近的兒子?好像並不是,從兩件事可見一斑:

事件一,為了說服李淵起兵,李世民大費周章。在自己多次苦口婆心勸說無果後,他想方設法拉攏了父親的親信裴寂,最終通過後者才促使李淵下定決心;

事件二,李世民與劉文靜等人根據李淵的指令,冒著風險徵兵,並配合除掉了楊廣安排在太原的副留守高君雅等人。但這些功勞沒啥用,當李建成丟掉弟弟李智雲來到太原後,迅速搶佔了頭把交椅:

建成至,高祖大喜,拜左領軍大都督

李世民則為右領軍大都督,這兩支軍隊,構成了李氏西進關中的主體。

與其他大部分朝代不同,隋唐時期以左為尊。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李世民在軍中的地位就居於大哥之下,在父親面前的話語權甚至比不上外人裴寂。

你可能會認為,這是由長幼、輩分決定的。但其後發生的事件,暗示出真實的原因。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嚴寬扮演的李建成

有能力卻不聽話的李世民

與父親李淵的相處方式,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倆風格迥異。

公元617年7月,李淵讓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帶著李建成、李世民以及幾乎全部家底撲向長安。隋王朝留守關中的代王楊侑,則派出宋老生扼守霍邑、屈突通屯兵河東加以應對。

僵持期間,唐軍被連日大雨阻礙,再加上前去突厥請兵的劉文靜杳無音訊、回太原運糧的人馬遲遲未至,李淵與裴寂等人商議,計劃暫時回撤太原,另擇吉日再圖西進。

與其他農民起義軍不同,李淵隊伍的主體不是餓著肚子搏命的饑民,曾經都是正兒八經的隋朝軍人。帶著這種隊伍,靠的就是起初激起來的一口氣。如果此時後撤,在朝廷的軟硬兼施之下,他們比農民起義軍更容易崩盤。

所以,對於李淵的決定,李世民強烈反對:

今遇小敵,遽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耳,何以自全!

對於二弟的意見,李建成也表示完全贊同。但李淵主意已定,勒令隊伍馬上起身,其後自己便入營就寢。心有不甘的李世民則連夜守在帳外號啕大哭,並且再次強調“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終於醒悟過來的李淵追悔莫及:“如今隊伍已經出發好幾個時辰了,怎麼辦好?”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李世民影視形象

李世民卻早有準備:

右軍嚴而未發;左軍雖去,計亦未遠,請自追之。

也就是說:李淵的回師命令已經下發好幾個時辰了,李世民率領的右軍卻一直按兵不動;而李建成的左軍,則已經按照指令在返回太原的途中。

更微妙的是,李建成並沒有隨軍撤退。在李淵回心轉意後,他與李世民一起連夜動身,把自己的左軍追了回來。

也就是說,在察覺到父親決策錯誤之後,李世民堅持己見,拒不執行命令;而李建成則兩手準備—一方面執行軍令,但讓隊伍放慢腳步;另一方面,自己留下來與弟弟一同勸說父親改變主意。

要知道,此時的李氏父子已經不是簡單的家人關係,而是軍隊的上下級,對於兩兄弟而言,服從是第一位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李建成的表現顯然更為老道、更有城府,也更加工於心計。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李建成影視形象

對於李世民的先斬後奏,李淵迴應如下:

淵笑曰:“吾之成敗皆在爾,知復何言,唯爾所為”。

當筆者還是學生時,看到這句話的理解是:李淵為兒子的先見之明感到欣慰,並表達了對他的無條件信任。

但如今,李淵的笑語在我看來卻是另一番涵義:你小子能耐是吧,把老子耍得團團轉。既然咱們全部人都靠你,你自己決定好了,幹嘛還問我。

如果他真的認為"吾之成敗皆在爾",一年後被立為皇太子的就不是李建成了。

我的旨意沒你的命令管用?

類似事件並非個例。過了幾年,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佔領洛陽後,李淵派幾名貴妃去洛陽選取宮女和財寶。張婕妤想在秦王面前替自己父親要一塊地,於是請李淵寫了一副手令。但這塊地已經被李世民賜給立有戰功的淮安王李神通,後者因此嚴詞拒絕。

得知此事,李淵氣得吹鬍子瞪眼:

“我手敕不如汝教邪?”謂左僕射裴寂曰:“此兒久典兵在外,為書生所教,非復昔日子也。”

(“教”,是幾位皇子命令的稱謂。)這一事件可能有張婕妤從中添油加醋的原因,但李神通依靠著秦王的命令就不認皇帝的手令,卻是事實。雖然從道理上講,李世民賞賜有功、拒絕走後門的舉動並無不妥,

但在封建王朝,有什麼比皇帝的權威更重要呢?

在與父親後宮關係的處理上,李建成可就比較滑頭了:

建成與元吉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

別說是皇帝,就是現在普通的企業領導,都會吃這一套:體貼周到、急領導所急的才是親信,李世民這種耿直而又有能力的愣頭青,就讓他好好幹活得了。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影視作品中的李淵與後宮

李世民功勞漸增,老父李淵卻愈發糾結

也許是看到周、隋兩朝均被貴族篡奪,李淵對於擴充宗室勢力有著深深的執念:

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

上皇就是指李淵,他為了保證天下姓李,連關係遠到三輩的同宗都被封為王。當然了,若要說到最可靠的人,誰也超不過自己的親兒子。所以在奪取關中的過程中,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被安排了獨當一面的重任;女婿柴紹雖然優秀,也只能在李世民手下當長史。

在公元618年大唐建立後,成了儲君的李建成自然不可擅動,李元吉則鎮守老巢太原,所以統領各路文臣武將征伐天下的重任,當仁不讓的落到了李世民身上。

幸運的是,二兒子雖然僅僅20歲出頭,卻是一位天生的統帥:他不僅懂兵法、有魄力、行事果斷、敢打敢拼,而且任人以才、處事公正、胸懷寬廣,無論是老臣新將,都願意在他手下為李家賣命。

但是,隨著李世民的威望與功勞滾雪球般增長,再加上他“幫理不幫親”的犟脾氣,李淵的心情愈發糾結:

兒子如此能幹,省力省心的父親自然是老懷安慰;但也有個壞處—別說蹲在東宮的太子,即使是自己的作用也逐漸被弱化。再加上他老是唱反調,以後自己和太子可怎麼帶隊伍?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李世民文武全才

帶著矛盾的心理,李淵開始對李世民進行敲打

雖然心有不滿,但李淵在對待子女方面,稱得上一位慈父。對於李世民,他決定殺雞儆猴。這個“雞”,就是劉文靜。

劉文靜是李世民的鐵桿心腹

。在他眼裡,李世民“

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

”,即兼具了劉邦與曹操的優點,因此對其佩服的五體投地。

所謂人以群分,劉文靜也確實非常能幹

在太原時,他配合李世民促成李淵起兵,並積極徵兵,其後配合李淵演戲除掉副留守高君雅;

定下西定關中的策略後,他作為李淵手下行軍司馬,提出了聯絡突厥、穩定後方並借兵借馬的妙計,在得到李淵同意後,劉文靜更是親自北上加以落實;

在李淵帥主力攻打長安之際,劉文靜率軍扼守通關,擊敗並俘虜隋軍大將屈突通,解決了唐軍的後顧之憂;

在大唐立國後,劉文靜受命率人在隋朝開皇律令的基礎上修訂新法,奠定了唐代法令的基礎。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疑似劉文靜影視形象

可以說,

在李淵起兵最艱難的階段,劉文靜乾的都是髒活累活

。但這麼一位為李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才,卻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公元619年,他的職務是民部尚書;當初與他一同在太原的裴寂,這些年並沒有立下特別的功勞,但卻憑李淵老友的特殊身份,長期佔據尚書僕射之職(即宰相)。

九月,由於酒後吐槽裴寂,劉文靜被李淵立案審查。面對前來問話的裴寂、蕭瑀等人,他表示自己只是發發牢騷:

建義之初,忝為司馬,計與長史位望略同;今寂為僕射,據甲第,臣官賞不異眾人,東西征討,老母留京師,風雨無所庇,實有觖望之心。因醉怨言,不能自保。

也就是說,在起兵之處,自己作為司馬,裴寂擔任長史,兩人級別差不多。但其後表現平平的裴寂升任了宰相,東奔西走、立功無數的自己卻未受到應有的獎賞;老母留在京城無人照顧,所以自己酒後口出怨言。

劉文靜如實吐露出自己的心聲(我相信,即使現在,很多職場上的朋友也會面臨這樣的情況),但李淵聽後,不僅毫無觸動,反而對臣子們說:“劉文靜這些話,顯然是要造反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我們難以想象此時大臣們的反應,很明顯,皇帝大人這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但涉及到敏感話題,大多數人選擇了明哲保身,只有李綱、蕭瑀等大儒表態願為劉文靜擔保,李世民更是為自己的得力干將辯解:

昔在晉陽,文靜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克京城,任遇懸隔,令文靜觖望則有之,非敢謀反。

其實,保持沉默,是李世民此時最為有利的選擇;但若如此,跟著他的能臣們將會心灰意冷;但他據理力爭,偏偏更加刺激了李淵,他的話像是在指出:自己及嫡系李文靜,才是太原起兵的第一功臣,坐享其成的父親則賞罰不公

。在裴寂添油加醋後,李淵沉思良久,最終下令將劉文靜兩兄弟處死,並抄沒全部家產。

劉文靜事件,針對性明顯,像是李淵扇在李世民臉上的一記響亮耳光。他就是要告訴兒子:別以為沒你和你的人,老子就不行。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李淵影視形象

緊接著,李淵要用他的自己人,承擔李世民以及劉文靜之前的工作

這個自己人,正是李淵的鐵哥們裴寂。

倆人關係好到什麼程度?

當初在太原,二人夜夜笙歌、飲酒作樂;裴寂甚至無視殺頭的風險,利用職務之便,安排晉陽宮的宮女伺候李淵。

李淵也夠意思,在稱帝后第一時間任命鐵哥們為丞相;這還不算,其後唐朝嚴禁民間私自鑄錢,但裴寂與李世民、李建成一起,獨享法外的特權。

但正如劉文靜所說,在打天下的緊要關頭,其他人把腦袋別在腰帶上玩命,得到的待遇卻遠不及守著皇帝作樂的裴寂,李淵的老臉肯定掛不住。

不過機會來了,就在劉文靜犯事期間,北方的割據勢力劉武周仗著突厥的支援,大肆侵擾李淵的老巢太原。兩位老哥們一合計,決定就這個事立點戰功,好堵住悠悠眾口。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劉文靜死後,裴寂被任命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全權負責討伐劉武周。然而現實與理想間差了十萬八千里,在他的帶領下,唐軍被劉武周的部將宋金剛打得潰不成軍、一瀉千里。緊接著,在敵軍圍困太原之際,留守的李元吉直接開溜,把自家的老巢舉手送給了劉武周。

其後對方乘勝南下,裴寂根本無法抵擋。無奈之下,他焚燒百姓的積蓄,以驅趕他們進入城堡堅守。這下百姓們可不樂意了:你們這樣跟土匪有啥分別?劉武周來了也不會這樣對咱們呢!部分當地人忍無可忍、揭竿而起,與劉武周內外呼應。

此時的形勢岌岌可危,唐王朝在崤山以東地區的地盤基本失控,長安深受震動。李淵面臨著最大危機,情急之下,他準備下令放棄崤山以東、龜縮固守關中。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無奈的李淵

讓李淵無奈的現實—關鍵時刻,還得靠李世民

危急時刻,被冷落了一陣的李世民挺身而出,向父親主動請纓:

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精兵三萬,必能平殄武周,克復汾、晉。

一直拉不下臉面的李淵終於等到了臺階,他把關中精兵悉數託付給兒子,並且親自趕到華陰送行。

絕境之中看秦王,這是大唐建立過程中被屢次證實的真理。

北上的李世民浴血奮戰近一年,將劉武周勢力連根拔起,劉武周、宋金剛二人也被突厥殺人滅口。此外,李世民還收復了尉遲敬德等一眾猛將,秦王府的實力再次大增。

雖然折了面子,但好歹保住了位子,此時的李淵甚是開心,他於是放手讓李世民緊接著東征王世充。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在洛陽圍城打援,不僅如願拿下洛陽,順帶還把前來支援王世充的竇建德十餘萬大軍擊潰。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李世民霸氣形象

公元621年7月,李世民凱旋迴到長安。他身披穿金甲,身後跟著李元吉、李世勣等25位武將及精騎萬人,把竇建德、王世充押到太廟告慰李氏列祖列宗。

此時的李世民,戰功與威望如日中天,忠於他的文臣武將佔據了大唐政權的主體。形勢已經逐漸明朗:除非李世民被殺,或者他自己願意退居二線,任何人都難以繼續將其壓制。

同年,迫於人心與輿論壓力,李淵為李世民創造了個新職位—天策上將,位居所有王公之上。同時還兼任了司徒。

但是,

事實證明,李淵仍沒放棄對李世民的掣肘:丟掉太原的齊王李元吉被封為司空,害得大唐丟掉半壁江山的裴寂在被了一頓罵後又被官復原職;公元622年,李世民把劉黑闥打得只剩半口氣時,卻被李淵臨陣召回,換上李建成去撿功勞。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結語

從李世民在開設天策府後四處招攬文人、設立“十八學士”的舉動來看,

他對自己的定位,絕非父親安排的"上將"角色。

但隨著天下逐漸被平定,政權逐漸趨穩之際,兔死狗烹,他以及跟隨自己立下無數戰功的文臣武將們,勢必會面臨逐漸被削弱、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對於這一局面,李淵不可能不清楚,但他心存僥倖,既不能任人以才、傳位於李世民,又不敢投鼠忌器、架空秦王勢力,最終不得不嚥下骨肉相殘的苦果。所以說,

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既是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圍繞政權接班人爭奪戰的一次終極對決,也是不受父親待見的李世民突破多年壓制的一次徹底反抗。

從人倫來講,李世民確實背上了汙名;但從情理而言,他的選擇也無可厚非。時至今日,有多少像他這樣能力出眾、功勞卓越,卻因不善於迎合而被無情壓制的人才。李世民應該感謝李淵,畢竟這位父親並非心狠手辣之人。

(在登上帝位三年後,李世民就為劉文靜平反,並將裴寂流放靜州,不知太上皇李淵作何感想。)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針對李建成?與李淵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因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正史漫談原創,無責任猜想,歡迎討論,也不怕板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