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到毛玻璃肺結節,就急著去開刀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肺癌是癌症死亡人數第一的惡性腫瘤,遠遠超過其他癌症型別。

在我國,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肺癌雙雙高居“惡人榜”榜首:我國2020年新發肺癌病例為82萬,肺癌死亡人數高達71萬,佔了癌症死亡總數的近四分之一。因此,如何做好肺癌預防和篩查,意義重大。

而隨著大家對健康關注的增加,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體檢,

不少人發現自己體檢結果上

出現“肺結節”一詞。

什麼是肺結節?

肺結節在影像學診斷中表現為肺部密度增高的陰影,可單發,也可多發。一般來講,直徑大於3釐米即為腫塊;直徑小於3釐米,通常就稱為肺結節。

對該問題的處理,復旦大學胸部腫瘤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的說法是——

“手術切除肺結節更要謹慎”

不要看到毛玻璃肺結節,就急著去開刀

不用開的刀,一定不要開

如果我們體檢發現肺部有小結節,是不是越早處理掉越好?

陳海泉教授:

體檢發現肺部小結節的話,如何處理?什麼時候處理,都要看具體的情況。但是一些患者一看到體檢單上有肺部小結節,就要求開刀,不開還跟我吵架,質問我為什麼不給他開刀。

肺部結節並不等於肺癌。惡性的可能是原發性肺癌或肺內轉移癌,但有的是炎症、結核、黴菌等肺部疾病形成的結節,屬於良性。部分良性病變,長時間之後也可能轉化為惡性,但是時間很漫長。

我一直說,不要一看到像肺癌的磨玻璃樣結節就急著開刀,如果隨訪半年沒什麼變化,那90%的機率是惡性;如果很快變大,大機率是炎症。即使最後是肺癌,也不會因為晚了半年手術有什麼影響,因為這類結節的手術視窗期很寬,早開半年還是晚開半年並不影響預後。

所以,即便要手術處理,也不用急於一時,選擇個合適的時間。

不要看到毛玻璃肺結節,就急著去開刀

什麼時候是合適的開刀時間?

陳海泉教授:

合適的時間取決於不影響職業生涯,不改變人生軌跡,挑一個這樣的時間去開。比如說,三四十歲,在職業最好的發展階段,開個刀可能對心理有影響,也可能對患者在周圍人群的心目中也有影響,甚至原本要被重用被提拔了,那就等一等,等過了這段對職業很關鍵的點再去開刀。我有個患者,一個馬上要結婚的小姑娘,原本可以不急著開刀的,結果一開刀,婚結不成了,她的男朋友沒問題,但男朋友的媽媽不同意了,她不願意兒子找一個做過“肺癌”手術的女朋友。

解決這個事情,就記住一點,如果是毛玻璃結節,根本就不用緊張, 90%以上的是惰性的,什麼時間有空什麼時間開,今年沒空,明年開,明年沒空,後年開。實際上有的小結節3年5年甚至10年後再手術切除,都來得及的。這也不影響生命,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生活軌跡沒有變化,生活質量也較好。

每年都要去做一次胸部低劑量CT,這是不是目前肺癌篩查最有效的手段?

陳海泉教授:

要看具體的情況,看屬於哪一種性質和型別。

目前對於肺癌篩查的一個爭議點是,會不會造成過度治療?也就是說,篩查發現懷疑是惡性結節,但手術後病理證明又是良性的。這個非常困難,國內外現有的診治水平都還不可能做到100% 的準確。

2011年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建議,肺部手術的良性比例應該控制在15%以下。我們研究了2010~2019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手術切除的肺結節良性比例,結果發現,透過質量控制和改進,良性比例逐年下降,從14。5%下降至6。2%。尤其是磨玻璃結節的良性比例下降趨勢更為明顯。這說明在過去10年裡,我們的準確率都在90%以上。

對於首次發現的磨玻璃結節,我們的處理經驗是必須經過至少6~12個月的隨訪,只有持續存在的磨玻璃結節,才選擇合適的時間手術切除,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良性手術比例。

實性結節的良惡性診斷,相對來說比較難以判斷,手術指徵及手術時機的選擇存在較多爭議,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不要看到毛玻璃肺結節,就急著去開刀

篩查要因人而異

為什麼要重視早期篩查?

陳海泉教授:

肺癌早期篩查、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癌症中,肺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都是第一。

從全球的情況看,2018年死於肺癌的人數有1761007例,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1/5。我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資料,肺癌是我國男性癌症發病的第1位,也是女性癌症發病的第2位。目前最新統計是,2015年我國肺癌死亡人數約為63。1萬例。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肺癌的死亡率都高居不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沒有“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有關。資料顯示,Ⅰ期患者的5年總體生存率可達88%,可惜有57%的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了,這導致肺癌的5年總體生存率只能維持在14%~18%。

目前肺癌篩查的現狀如何?還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陳海泉教授:

現在最常用的肺癌篩查是LDCT,中文全名是低劑量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low-dos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胸部低劑量CT。

2011年,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的初步結果顯示,應用LDCT篩查肺癌可以將高危人群的死亡率降低20%。

我國在2009年啟動了中國肺癌高危人群篩查工作,目前已涵蓋6個省/直轄市的11個肺癌高危人群篩查專案點,每年在2萬多肺癌高危人群中開展肺癌LDCT篩查。

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研究已經證明:戒菸導致肺癌發病率死亡率下降,所以西方篩查都是針對抽菸的人群,因而嚴格限制篩查覆蓋的人群,僅限於高危人群。主要有兩個條件:一是年齡,在55~74歲之間;二,吸菸,指30包/年或過去15年內戒菸的既往吸菸人群。在這兩個條件之外的人群就不在篩查範圍裡。這樣一來,那些非高危人群,那些不吸菸的人群就被忽視了。而肺癌患者中不吸菸的人群佔比較大。

但我們發現,不吸菸的年輕女性,肺癌發病率上升,背後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這需要更嚴密的論證。有人說女性肺癌發病率上升,是不是和廚房油煙(女性在家做飯)有關,做一個模型,看看相關性?那就有一個問題,能不能調查一下廚師這個群體,看他們中有多少人會罹患肺癌?

我記得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有個地區肝癌高發,統計學調研結果竟然是當地肝癌高發和當地穿小花格衣服有關——因為那個地方的人都在穿小花格衣服。我舉這個反面的例子,其實就是說我們要找出相關性,要找出真正致癌原因,才能實現真正個體化的治療。

不吸菸的女性,因為不吸菸,就覺得自己不屬於高危人群,也不做相應的檢查,往往等到出現咳血、胸悶、胸痛等症狀時才去就醫,結果一確診,就是中晚期了。

所以,我們需要確立不同的策略來應對非高危人群的篩查,降低非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

非高危人群肺癌的預防和篩查

很多人印象中,肺癌就是和吸菸有關,不吸菸為什麼也會得肺癌?

陳海泉教授:

吸菸確實是引發肺癌的確切原因,但肺癌並不是“吸菸癌”,它們之間不能完全劃等號。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國女性肺癌患者上升,她們都不吸菸,但絕大多數是肺腺癌。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曾經做過兩項臨床研究,一個是從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間在上海市閔行區幾個社群對11332名參與者進行LDCT篩查。另一個臨床研究是2012~2018年透過LDCT對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6家醫院的8392名醫院員工進行的定期健康檢查以及韓國首爾國立大學Bundang醫院的資料。這些研究都發現,非高危人群的肺癌發病率並不低,如非吸菸者的檢出率比吸菸者高,女性的肺癌檢出率明顯高於男性等。日本與韓國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結果。所以,我們說,至少在亞洲,非高危人群肺癌高發的程度需要引起重視,要給予妥當的預防和篩查。

不要看到毛玻璃肺結節,就急著去開刀

這樣的人群如何選擇篩查?是增加CT檢查的次數嗎?這會不會造成輻射傷害?

陳海泉教授:

不是,恰恰相反。對非高危人群篩查,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做CT的頻率,透過審慎而規範的隨訪,最大程度地減少輻射傷害。所以我們提出,用最少的CT次數、最合理的CT間隔時間,達到早期篩查出肺癌的目的。

達到這一目的的具體辦法是什麼?

陳海泉教授:

我們的第一個建議是:將第一次LDCT檢查的時間提前到30歲左右。

30歲是所有肺癌研究的起點,將第一次LDCT檢查時間提前到30歲,目的是儘早發現早期肺癌,以便為後續制定篩查計劃做好量化鋪墊。也就是說,這次的檢查結果將成為以後篩查、隨訪、甚至複查的基準和證據。

非高危人群的肺癌和高危人群的肺癌最大的區別在於,腫瘤人群的年輕化和腫瘤發展的惰性化,所以進行第一次CT檢查的時間提前,能夠保證覆蓋範圍更廣。

我也同時要強調的是,必須把握好度,就是CT檢查的頻次。現在有的單位把包括CT在內的體檢當成“福利”送給員工去做,每年完成1次,有些人因為“疑病、恐癌”反覆不停地進行CT檢查……這些行為既不正確,也不科學,既嚴重浪費了醫療資源,讓真正需要檢查的人排隊等待,也影響自己的健康。因為,過多的輻射會造成輻射劑量蓄積和不可逆轉的傷害。臨床上,我們遇到許多初診患者,頻繁做CT檢查,比如2周內做過3次CT(1次體檢CT,2次不同醫院CT),有的CT可能還是增強的。

我們建議將第一次LDCT檢查時間提前到30歲左右,也是因為年輕人罹患肺癌,常常被忽視,一般發現就是晚期了,病情進展迅速,預後較差。

就隨訪來說,不同人群的間隔時間有什麼區別?

陳海泉教授:

這也是我想說的第二個建議,如果第1次檢查的結果是陰性,那麼間隔時間將根據年齡和其他危險因素來確定,主要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減少CT隨訪的次數,同時也增加發現癌症進展的機會。

具體來說,對於50歲以下的人群,我們建議其間隔時間可以延長到5~10年。對於50~60歲的人群,如果沒有其他危險因素,間隔時間為5年;如果存在至少一種其他危險因素,則間隔時間縮短至3年。同樣,對於60和70歲的人群,建議分別間隔3年和2年。對於70歲以上的人群,無論其他危險因素如何,建議的間隔時間均為2年。

如果在第1次檢查時發現有結節,那麼就採用結節評估和診療過程。

對於非高危人群(主要是不抽菸人群)的篩查,總結起來就是兩點:

1,將第一次CT檢查的時間提前到30歲左右;

2,隨訪的間隔時間根據個體情況定為2~10年。

【專家推薦】

原標題:《不要看到毛玻璃肺結節,就急著去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