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思維陷阱,才能改觀人生軌跡

曼德拉是南非國父,也是南非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當他2013年去世的時候,世界各地的許多人卻發現自己的記憶出現了混亂。

有人認為他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去世,也有人認為他在2010年就去世了。當這個說法提出後,大量網民表示有相同記憶,甚至有人提出看見過相關報道。

這種對事物持有錯誤的印象不止發生在曼德拉身上,就在前不久,一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還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也引起了熱議。雙方人數眾多各持己見。我們都認為群體的記憶不會錯,但有時也會出現全體一致的錯覺。

英國心理學家尼基海斯把它稱為群體盲思,身在群體我們的記憶更容易受到它的影響,這也是常見的一種思維誤區。為什麼有的人只要一秒鐘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質,而有的人要很多年?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大多數的原因就是陷入了思維誤區。

說到底人和人的差異,就在於思考不同。在尼斯。海基的《想》這本書中,向我們介紹了思考的邏輯。看似獨立的思考活動,實際上會受到偏見、歸因、我們如何形成信念、記憶的方法、有意識及無意識記憶,以及我們如何頓悟和創造等影響。本書還介紹了100個科學有趣的思維規則,以及有哪些哪些思維陷阱。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思考甚至是無意識的,經常陷入誤區而不自知。我們只有正視思考這回事,意識到自己的思維盲區,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擁有幸福的人生。

避開思維陷阱,才能改觀人生軌跡

1、大腦為什麼總是會做錯誤的判斷?

錯誤的決策來源於錯誤的思考過程,我們對思考的認知太淺,經常陷入思維陷阱。

在尼基海斯的《想》這本書中,我們思考的過程受到多個側方面的影響。思考也不是獨立的,它和當事人的情緒、生活經驗、記憶以及歸因方式息息相關。思考的複雜性遠超我們的想象,即便面對同一個問題,有時也需要不同的解決方式。

比如我們去找上司解決問題時,看到他心情好的時候,寒暄幾句就很容易進入正題。但是如果碰見上級心情不好,我們就慎重開口了。如果你還是用上次的經驗來辦事,很可能你就辦砸了。

比如你買了一張電影票,進去後發現這場電影非常爛,但是你為什麼還是會堅持看完了?這裡面牽扯到一個沉沒成本效應,反正已經花了那麼多錢了,總得把電影看完才感覺不虧。但是他卻不在意失去的時間和好心情。

大腦之所以會做錯誤的決策,就是陷入了這些思維陷阱。過去的經驗、沉沒成本、偏見以及歸因,都會影響我們決策過程。我們想要做出正確有效的決策,就要警惕這些思維陷阱。

2、重視思考過程,不要讓意識牽著鼻子走

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丹尼爾。卡尼曼將人類的思考過程分為系統一思維模式和系統二思維模式。其中系統一思維模式是一種潛意識的,不太費力的思維過程。而系統二思維模式是具有邏輯性的思維過程,需要我們主動投入。

不難看出系統一思維模式更為簡單,需要我們思考的過程更短,我們的大腦也更傾向於系統一的思維模式。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系統一思維模式。

這也不是說潛意識的思維是不準確的,相反它有時反而很準確。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做實驗的時候感覺這個資料不準確,然後再重新做一次的時候,就不再是那個資料了。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都曾說,我最好的決策都是靠直覺,而不是分析。

但是這種準確的直覺並不總是有,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決策仍然依靠系統二思維模式的分析。就像很多人說的戀愛光看顏值就夠了,但是要結婚的話,就要考慮很多現實因素了。

大多數問題只有經過嚴謹的推敲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

3、正視思維陷阱最佳化思考過程,做更好的決策

文章開始講的曼德拉效應,在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我們憑藉腦海中的資訊來決策,本身就是很不可靠的。所以我們要重視自己的思考過程,瞭解思維陷阱,避免陷入思維誤區。

當我們明白首因效應的重要性,就要知道大腦對第一印象的依賴性。尼基海斯在書中也寫道:“我們所接收到的第一份資訊對於之後的判斷會產生相當重要的影響,此影響要遠遠超過之後收到的任何細節補充。”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因為對達西首次見面時存在傲慢的印象,後期達西做了很多事情才挽回。

當我們在處理衝突的時候,就會意識到有內歸因和外歸因兩種模式。固定型思維的人通常歸於外因,會認為所有的事情是不可控的,是無法改變的。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卻歸於內因,從自身及事情本身看待問題,這樣就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有更多的體驗。我們警惕那些歸於外因的想法,更多的注重問題本身,也就有了更多的成長機會。

行成於思毀於隨,只有正視思考這件事,才能更早的看透事物的本質。有的人之所以成長的更快,不是因為他起的有多早,而是吧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了思考上。尼斯海基也透過《想》這本書告訴我們思考的複雜性以及那些影響思考的因素,用思維科學走出思考的誤區。學會如如何正確的思考,做出更好的決策,才會擁有更加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