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梁山好漢是義薄雲天還是無惡不作?

《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多數男性都是讀過的,特別是對於小男孩來說,很容易就對《水滸傳》中的某個人物痴迷嚮往,比如說魯智深、武松等人,倒拔垂楊柳、拳打蔣門神等都是經典中經典。

不過我在這裡想問大家問大家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家在讀《水滸傳》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讀完,無論是100回的版本還是120回的版本,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在看了第71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後就不看了,因為接下里的無論是徵遼還是徵方臘,看的都是讓人十分鬧心的。

所以,有些人對於《水滸傳》的印象就是停留在了好漢歡聚一堂的那一刻,並不是知道後面一系列悲劇的故事,但我們還是想討論一下,所謂的梁山好漢到底一個什麼樣的群體,是義薄雲天的兄弟情,還是無惡不作的社會敗類。

《水滸傳》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梁山好漢是義薄雲天還是無惡不作?

梁山泊的“忠義”是什麼

人們之所以會喜歡《水滸傳》,自然就是喜歡書中人物快意恩仇的江湖兒女情節,喜歡為兄弟上刀山下火海的忠義、喜歡看見好漢們在受到壓迫後,百般忍耐最終受人仇敵的快感。

所以《水滸傳》中誕生了很多經典的故事,比如說林沖這個前期主要人物的故事,“風雪山神廟”這一集更是令人百看不厭,而林沖就是一個《水滸傳》中典型的官逼民反的角色,哪怕他已經被髮配到草料場,仍舊想的是能夠回家,直到最終聽見了陰謀,憤而殺人之後上了梁山。

被小人暗算而上了梁山的好漢不只是林沖,宋江就因為殺了閻婆惜而第一次上了梁山,但是在聽信了父親去世的假訊息,他居然想著返回家中,然後被捕,緊接著就老老實實的服刑去了,甚至在江州服刑的時候,還想著大赦天下回家。

直到被人誣告寫了反詩,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再最終選擇上了梁山,而宋江和林沖的這種思想,其實就是“忠”,但是這個“忠”,並不是對於梁山兄弟們的“忠”,而是對於朝廷,對於當時社會制度的一種“忠”。

而梁山泊好漢的“義”又是什麼呢?他們的“義”既有為兄弟兩肋插刀的情節,比如說在書中宋江就多次被抓,然後因為“及時雨”的稱號而被放走,但是也有插兄弟兩刀的“義”,比如說史進、朱仝、秦明、盧俊義等人都是被好漢們逼上梁山的,其實在現代人看來,他們這些人的生活還是比較不錯的。

比如說朱仝,自己的公務員做的好好地,就因為“及時雨”的名頭放過了宋江之後,被人家惦記上了,最終在李逵把年僅四歲的小衙內做掉後,被迫上了梁山,那麼因為這種原因上梁山的好漢們,對於兄弟們又會有哪種想法呢?

特別是當宋江把“聚義堂”改為“忠義堂”之後,這“忠義”兩個詞,可能在某些好漢眼裡就是非常刺眼的了。

《水滸傳》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梁山好漢是義薄雲天還是無惡不作?

詔安是否正確

拋開對於梁山好漢們的討論,大家對於《水滸傳》最大的爭議就在於梁山好漢們應不應該詔安,宋江是不是一個害了梁山好漢的人。

其實按照主席所講的,《水滸傳》是一部好書,好就好在詔安,它讓人們看見了,不堅持鬥爭的後果是什麼,當然這種高屋建瓴的定論,對於我們有點遙遠,但詔安對於梁山來說,即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梁山在最開始由王倫、晁蓋當大哥時,是一個比較純粹的黑社會組織,打家劫舍無惡不作,如果堅持這種模式的話,那麼最終被朝廷剿滅其實是用不了多久的。

但是在宋江當大哥時,梁山就開始變了意思,這一時期上梁山的人,大多數都是被好漢們逼上了的,它們對於封建倫理,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是比較篤信的,一心想要洗白,而且這些人的話語權也是比較大的。

像是王倫、晁蓋時期的人物杜遷、宋萬、朱貴等人,都是七十二地煞中的人物,後來的盧俊義、關勝、秦明等人都是三十六天罡中的人物,這些本就與官方有著千絲萬縷聯絡的人,成為了一個黑社會組織的領導人,那他們還會繼續堅持這樣的身份嗎?

所以,當宋江上了梁山,開始用逼迫的方式賺人上山開始,梁山泊好漢的命運就被註定了。

《水滸傳》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梁山好漢是義薄雲天還是無惡不作?

李逵應不應該被崇拜

李逵這個人物在《水滸傳》中也是別有一番魅力的,特別是明清時期更是有無數達官顯貴和文人熱衷於這樣一個人物。

李逵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完全就是一個反社會的暴力分子,雖然對於母親非常孝敬,但是也掩蓋不了他居然能做掉年僅4歲的小衙內的惡行,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李逵呢?

這其實就是當時社會環境造成的,因為封建倫理的要求,對於權貴們來講也是一種枷鎖,他們雖然能夠在社會中有一定的特權,但是也被牢牢束縛著,而李逵是一個不在乎世俗的人物,他沒有任何思想包袱,為所欲為。

而那個時候的知識分子們,對於當時的社會制度不滿,但是又無法去改變,就只能選擇透過歌頌、崇拜這個沒有世俗概念的李逵來做思想上的逃避,而李逵無論怎麼說,都不能算得上是一個正面的人物。

對此,大家又是如何認為的呢?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