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鬼節”,今天晚上你還敢出去嗎?

今天晚上,千萬不要出去玩?

為啥呀

……

你不知道嗎?今天是

“鬼節”!

Emmm

,肥蟲記憶中,小時候,每年的三月三,街頭巷尾都流傳著晚上不要在外逗留的“傳說”,長大之後,又被灌入了一個新概念:七月十五中元節,是民間“鬼節”,也不宜晚間出門。雖然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咱是不信這些的,但是耐不住身邊的人一直說道,所以這兩個日子,肥蟲還確實是乖巧的“家裡蹲”。

一年一度的“鬼節”,今天晚上你還敢出去嗎?

在後排小仙女的提醒下,肥蟲才意識到今天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

“中元節”,但是這次肥蟲決定搞搞清楚,和大家一起去扒一扒“中元節”,真的是不宜出門的“鬼節”嗎?

起源

農曆七月十五,民間稱

“七月半”、“鬼節”,道家將這一日稱為中元節,佛家則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為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民間的

“七月半“起源於早期的農作豐收秋嘗祭祖。在上古時代,先民們往往會將豐收的願望寄託在先祖和神靈的身上。

一年一度的“鬼節”,今天晚上你還敢出去嗎?

從道家來看,中國的歲時節令中有

“三元”,分別是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這“三元”其實是根據道家的“三官”而來,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傳說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因此七月十五就定為了中元節。

而佛家將七月十五這天稱為盂蘭盆節,起源於東漢初年,據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釋迦牟尼有一位弟子叫做目連,他的母親吝嗇貪婪,不修善果,死後就進入了餓鬼道。目連用自己的法力看到母親在地獄中受苦,於是運飯給母親吃,不料那些飯剛進嘴就化為了火炭,目連只好求佛超度。釋迦牟尼讓目連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準備百味果食,供養十方僧眾,才使他的母親得到解脫。

一年一度的“鬼節”,今天晚上你還敢出去嗎?

由於這個故事強調孝道思想,所以頗受領導者的重視。梁武帝於大同四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舉辦第一次盂蘭盆會,從此便成為民俗傳承下來。

受佛、道兩家節日文化的影響,世俗也開始對七月半有了不一樣的解讀,認為這天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會回家團聚,而孤魂亡靈則會來到人間,因此才有了

“鬼節”之稱。

禮俗

1)祭祀

民間中元節祭祀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供奉自己的祖先,在家裡、祠堂裡為先祖燒香、供奉、叩拜。二則是搭臺設案,關照孤魂,讓他們得以安寧。

2)

放天燈

這項習俗有兩個說法,其一是讓天燈帶走自家的黴運,燈飛得越遠越好。若是別人家的天燈落在自己家中,會有些忌諱,需要重新放飛。其二就是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故去的親人進入極樂世界,而在中元節這天放天燈就是為先人照亮昇天之路。

一年一度的“鬼節”,今天晚上你還敢出去嗎?

3)放河燈

河燈也叫

“荷花燈”,底座用紙或木頭做成蓮花瓣的形狀,放上燈盞或蠟燭,在中元節的夜晚放進江河湖海中,隨波逐流,普度靈魂。在民間的中元節儀式中,放河燈是一項尤為重要的活動。放燈習俗最早在宋代已有記載,到了清末近代,孟蘭盆在民間已是十分少見,而放河燈的排場則大了起來。

一年一度的“鬼節”,今天晚上你還敢出去嗎?

4)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三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

“布田”

插秧

,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三登。

看到這裡,你還會害怕這個

“節日”嗎?如果喜歡看動畫片的人應該會有一些熟悉的感覺,前幾年有一部口碑很好的動畫片——《尋夢環遊記》,肥蟲也是刷了好幾遍。其實影片中的“亡靈節”就類似於我們的“中元節”,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亡靈節”的時候,其實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綵,載歌載舞迎接這個節日。

一年一度的“鬼節”,今天晚上你還敢出去嗎?

當然,因為是動畫片,所以人物塑造,場景搭建方面可以天馬行空,我們觀影的時候不會覺得有什麼

“恐怖之處”,但是折射進現實中,其實節日的寓意是不會變的。所以說,我們對於“中元節”的刻板印象是需要改變的,它本不是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節日。

作為節日的發源地,如果我們都排斥淡忘它,那何來

“中華文化的傳承”?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茅茅蟲論文寫作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