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作者的書架

《尺牘新鈔》卷一有周亮工的弟子一札雲:“吾師生平著述之多,同三藏法師講論筆受草本,可滿一屋。謙欲買紙一百車,系筆一千管,盡抄師書。”以著述多而為後世所驚讚的,唐三藏是最有名的。《陔餘叢考》卷四十有一則歷數古來著書多的人,其中過了一千卷的,為梁武帝和宋李燾。其次如作《楊太真外傳》的樂史,也有八百多卷。這都表現了他們學問上的雄心。在學問上,雄心不是壞事。但從讀書而言,一般我們易偏喜小書,而對於卷帙浩繁之作,是多數不肯且憚於細讀的。像司馬光的那部二百九十四卷的《資治通鑑》,他自己就抱怨過:“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見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鑑序》。此語見於多處,姑據胡序)可見事情之一斑了。所以,那些卷數嚇人的大書,此處就略過不講,而專談我所喜讀的“雖小卻好,雖好卻小”(劉熙載語)的小書。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義山雜纂》

。義山就是李商隱。這書在《宋史·藝文志》中著錄了兩次,一次作“李商隱《雜纂》”,一次作“李義山《雜藁》”,根據錢大昕的意見,《雜藁》即《雜纂》(見《廿二史考異》),為著錄之誤。無論如何,義山即是商隱,是沒有問題的。從來我們對於李商隱的印象,就是他是好獺祭典故作感傷的無題詩的詩人,或者因為他的“樊南四六”,而知曉他是一位卓越的駢文家,而不知他有另一面,那就是《雜纂》中他所表現的對於世態的通曉,以及置身事外的波俏的態度。毋寧說,他於那些他所觀察到的人情世故,是不掩飾地嘲謔了的,但同時又抱著一種玩賞的心理。這比起他的美麗的詩,更顯出他的智力。以前人都說他是“想少情多”,其實不盡然。比如《雜纂》有“隔壁聞語”,其中說:“新娶婦卻道是前緣,必是醜。”這樣的一語揭破,真是太沒人情了。又說:“說屋住得恰好,必是小狹。”這也是無以反駁的。“說太公八十遇文王,必是不達”,那尤其是在古文人中經常發生的事。同樣的,若看見有人大段背誦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那篇激昂慷慨的文章時,你就該留神,那個人在現實中一定是多麼的不稱意了。其他的事,皆可以隅反。有時,《雜纂》甚至是極為刻薄的,與詩人的“溫柔纏綿”,處於兩極,例如舉“虛度”之事的:“閹官有美婦。”舉“不相稱”之事的:“肥大新婦。”你能想得到,寫“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李義山,竟也這樣的毒舌?而同時你必須要承認他說的極對而又忍不住笑。所以,我愛讀《義山雜纂》,有時覺得它裡面有一種頑童的氣質,使你讀時只有愉悅,而無負擔。只可惜他寫得太少,宋以後仿作的那幾位,包括蘇東坡,全都不及他的雋妙,這真是一件憾事。

李商隱另著有《金籥》二卷,是一本類書,假如它傳世了,我們就可以方便研究他的用典的功夫了。可惜它早失傳了。古詩人能著書,不甚為人知曉的,如曹植《黃帝寶藏經》,王勃《醫語纂要》,劉禹錫《傳信方》,溫庭筠《學海》,王令《孟子講義》,陳師道《後山理究》,陸游《陸氏續集驗方》,等等。像杜牧、梅堯臣都有《孫子注》,現在還在《孫子十一家注》中,那是無人不知的了。所以《義山雜纂》,是不必如近人疑為非商隱書的。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明人編的四卷

《劍俠傳

。我年輕時有一冊中國書店影印的《任渭長畫傳四種》,是用半價買的,其中的最後一種,就是畫此《劍俠傳》的。任渭長是大畫家,他的畫當然極好,極耐看,而《劍俠傳》的文字,就是用或行草或隸書寫在畫上的空白處的。我那時字不能全識,就邊猜邊讀,時時翻看它,對於其中的人物故事,充滿了神往之情,實在是喜歡極了。後來又買到一本《劍俠圖傳全集》,多了四卷《續劍俠傳》,是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點校本,也配有任君的畫,印製不甚佳,但得以暢快地通讀了。有一陣子,我甚至很想替這本書做個精校注本。我當然知道這些文字,多是從《太平廣記》中輯出的,只不過那時我買不起《太平廣記》,我所有並讀過的,也只是一本《太平廣記選》。唐人的小說之佳,我認為是較之《聊齋志異》更好的,它的筆意是更古的,無一毫俗筆,《聊齋志異》另有它的好處,但在唐小說好的地方,它是遠不能及的。而此四卷的《劍俠傳》,尤為唐人小說的佳中之佳,可以百讀不厭。我還聽說,查良鏞寫過一個《越女劍》,就是據其中的一篇作的,但我沒讀過那本書。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董若雨的

《西遊補》

。我之喜歡《西遊補》,是大勝於喜歡《西遊記》的。在中國古小說中,這也許是我所最喜歡的一本了。我讀《西遊補》,最近的一次,是十年前有人做了一本《西遊補校注》剛出時,前後加起來,應該有六七遍,也許它是我讀得遍數最多的小說,因為它畢竟很短,不過十六回,半日可以讀完。我第一次買到這本書,是在三十三年前,第一次讀時,它所給予我的快樂,是從來沒有過的,後來每次重讀,也都仍舊很開心。同樣的,我也可惜它太短,我希望它再長些再多些,不要這麼快就結束。而世間大部分的書,我只希望它們快點完,不要再那麼長那麼沒完沒了。我覺得《西遊補》的作者的才情,在某種方面,和寫《圍城》的錢鍾書頗有神似處,但到底是哪裡似,我說不清楚,我所能說的,是他們之為文學史中的罕見稀有之才,是可以無疑的。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劉繼莊的

《廣陽雜記》

。錢鍾書的《說笑》引過它的兩句:“驢鳴似哭,馬嘶如笑。”我一讀之下,就立刻猜想繼莊也許是大怪人,不然寫不出這樣的句子。果然,後來我又看到曹聚仁的竭力推崇,他說一冊《廣陽雜記》,可以抵一大部《魯迅全集》,並且更好。曹聚仁是尊魯的,他的話自當引起重視。所以,當1997年中華書局第三次重印這本書時,我就買了一冊。我翻到了錢鍾書引的那兩句,是卷一的一條,此條只此八字,而且是作“馬嘶如笑,驢鳴似哭”,錢鍾書記倒了,——也許是為了做文章,故意那麼倒引的。我前後讀了此書兩遍,確定是深喜的,在古雜記小書中,應該沒有比它更喜歡的了。它的內容之博雜無所不究,意態之睥睨一世,文字之放筆而多奇語,都足以使你讀了激動。宋代的辛稼軒,曾因為“夜讀《李廣傳》,不能寐”,我之讀《廣陽雜記》,有時亦有之。劉繼莊是一位磊落的奇人,但奇不失正,正亦帶奇,就彷彿“歸奇顧怪”,合於一手,你只要一讀他的文字,便立刻可以見出其為人的。他並不表現自己,但你只要看他的“精神之所注射”(其本人用語,見《廣陽雜記》142頁),自能感覺到他那絕俗的性情,那是可以如酒氣拂拂於紙上的。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冰鑑七篇》

。這是一本相術書,很短,相傳是曾國藩所著,但其實並不足信。我認為以曾氏的手筆,也許還著不出它。它的作者,必是一位處世有深識的人,從其對人的深刻觀察中,是不難推知的。相人彷彿相馬,主要是從觀察和經驗得來,其中是有合乎科學的。呂思勉也認為古之相人術是可信的,不比子平、風角之類。我之喜讀此書,倒也不是因為據之可以相人,而是它的論人,大有值得節取之處。而且它的文字好,“議論微妙,宛似子家”(方濬師語),“行文如《尉繚》,立篇如《素書》”(張元祜語)。如開篇第一論“神骨”雲:“語云:‘脫谷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這真是要言不煩,不可移易。《孟子》不是也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所以一個人的雙眼,就是他的精神。這於相人之術,不能不說是“驪珠已得,其他皆鱗爪之而”了。它的第四篇論“情態”雲:“人有弱態,有狂態,有疏懶態,有周旋態。飛鳥依人,情致婉轉,此弱態也;不衫不履,旁若無人,此狂態也;坐止自如,問答隨意,此懶態也;飾其中機,不苟言笑,察言觀色,趨吉避凶,此周旋態也。皆根其情,不由矯枉。”如非久歷世故,對人有過長久細緻的觀察,也是說不出這些話的。人的精神的注意力,如總是向外投射,那就必然地要與人周旋,而疏懶之人、狂者,都是不甚或不屑注意於他人的,亦以此故,也就無所謂“飾其中機”了。一個人的注意力的方向,就是其慾望的方向,這雖是善偽飾的人,亦不能遮飾的事。讀這本小書,不僅可以賞玩,而且真的大益人神智。只是你也不能太當真,以為讀了它,就可以一冊在手,而輕量天下士了,那又是要犯紙上談兵的大錯,而貽笑於人的。我所讀的《冰鑑》,是載於《蕉軒續錄》卷一及《青鶴雜誌》第五卷十二期的,不是坊間俗本。

《象山語錄》

。我之讀《象山語錄》,只是把它當精神上的膏藥帖的。這似乎是頗為不敬的話,但在我卻是實情。年輕的時候,當意中不佳,人生的無名的煩惱就像陳年的舊傷,因為天氣之故而作痛時,最好的辦法,便是讀它了。《晉書·王湛傳》:“兄子濟(按即有馬癖的王武子)輕之,……見床頭有《周易》,問曰:‘叔父何用此為?’湛曰:‘體中不佳時,脫復看耳。’”讀《象山語錄》的用處,亦復如是。書的這個作用,蘇軾也悟到了。蘇軾有一篇跋,是說他讀陶詩的:“餘聞江州東林寺,有陶淵明詩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遺予,字大紙厚,甚可喜也。每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惟恐讀盡,後無以自遣耳。”(《書淵明羲農去我久詩》)“體中不佳輒取讀”,卻又擔心讀完了,其依賴於淵明可想。其實淵明本人,也要依賴他的古人,他的詩不是說:“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詠貧士七首》之二)一切的古文學的作用,不過如此,也正因為如此,古文學之必不可少,就可以不勞辭費、不證自明瞭。

我所喜讀的七本小書 | 王培軍

《書目答問

。我平時是頗喜看書目的,看了書目,雖然沒讀書,但在自己意中,亦彷彿有“過屠門而大嚼”之意。這比真讀書時,有時更為快樂。因為一本本的讀書,實在也是人世間的一件大麻煩的事,它不但要耗損目力,而且耗費光陰,長時間地枯坐在堅硬的椅凳上,而最終無益於人。博覽的成本是時間,而每個人的時間,不過一日十二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用之於此,必減之於彼,剜肉補瘡,也不過是如此的情形。所以博學從來是件難事。但讀書目就不那麼艱苦了,你儘可以迅速瀏覽,彷彿從地圖上鳥瞰世界,看見無數的山川原野、國家城市,你儘可以想象,而不必身至其地。你也可以從讀書目中,知道從古以來的學問之廣,人物事件之多,這就開拓了心胸,使你不至於拘拘鄉曲之見,“不知漢之廣大”,而侮食自矜。這就是讀書目的好處,同時也就是快樂之所在。我通覽了許多的書目,但最喜歡的,是這本《書目答問》。它分量恰好,精華已得,從頭細讀,行墨之間,自有一種名雋之氣。是的,書目也可以如詩文,有雅俗之別。

作者:王培軍

編輯:吳東昆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