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何謂洞天?

何謂福地?

洞天福地原來是指道家所認為的神居之地。但是,世界之廣大,天地之廣闊,比洞天福地更加風景優美,更加宜居宜旅,更為讓人嚮往的地方多的是,總之 ,每個地方都可以成為人們心中的洞天福地。

在廣西西部的天等縣境內,就有這麼一處地方,雖然他不在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列,卻比洞天福地更上一層樓,那就是萬福洞天。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圖片來源《天等縣誌》

萬福洞天在哪?就在境內向都鎮北郊的琅山上,琅山說是山,在某個角度來說,其實是一座巨峰,喀斯特巨石。正是這樣的地形地貌,在明末的崇禎年(公元1637年),著名的驢友之祖徐霞客到此一遊,登上此山,並把遊山經歷寫入他的《粵西遊記》(後人稱《徐霞客遊記》)裡,千古流傳!

不過,徐霞客遊琅山的時候,這裡還沒有“萬福洞天”這名號,直到清康熙年間,一座萬福寺在此正式興建,這裡才有“萬福”之名,隨著後世的追捧,萬福寺慢慢建設成為一座洞天內的寺廟,一座喀斯特的懸空寺廟,成為少見的奇觀式勝蹟,從而得到更多人的追捧,成為了當年地方的十景之一。

雖然到今天,對萬福洞天之地瞭解的人依然不多,但也不妨礙他成為地方重要的人文之所。比如,萬福洞天的琅山所在地,向都鎮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徐霞客遊記》節選《向武州琅山》

今天的向都,是個鎮的建制,並不起眼。不在區域內生活的人,都少有聽聞。而在幾十年前,這個向都,卻是一個縣制的名字——向都縣。

那向都縣有什麼樣的歷史,他又是如何降級為鎮的呢?這說起來,就是地方故事了。

向都,這個名字的歷史,實際上並不長久。在民國六年(1917年),隨著時代制度環境的改變,廣西地方的行政區劃出現了重大的改變,很多清代遺留下來的“土製”行政,土官地盤漸漸被改制,取消土官制度,也就是俗稱的“改土歸流”。

當時的向武土州,都康土州,上映土州合併成為一個縣,新縣名取向武的“向”,都康的“都”,就叫向都縣。

向都縣的建制歷史也並不長久,到1951年6月,鎮結縣與向都縣合併,成為鎮向縣,由此,建制三十四年的“向都”,由縣名降級成為了鎮名,再後來,鎮向縣又和龍茗縣合併,更多的行政區劃上的撤撤併並,從此,“向都”二字就更少為人知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其實,曾經向都縣的這片區域,故事還是很多的,不說其他,單就就組合成向都縣的三大部分:向武,都康,上映,曾經都有一個標籤,是土屬行政,是土州,這個“土”字可以講述的故事,扯起來就幾匹布那麼長了。

向武土州,據縣誌載,當年狄青趕跑儂智高後,在今天廣西西部實行新的行政制度,在原來唐代的

羈縻制度

基礎上,作出新的改革,就是

土官制度

。以強化行政區劃制度,把廣西西部一帶穩定於中原版圖。

首先,把左右江周邊各溪峒蠻地,以“寨”為行政單位來劃分,分為五寨:

一太平寨,

又名武寨,治所在麗江;

二古萬寨,

治所在左州一帶;

三遷隆寨,

治所在現在南寧周邊;

四永平寨,

治所在寧明一帶;

五橫山寨

,治所在田州境,現田陽範圍。

然後把在軍中有功的將領分封於各處,為了穩定地方,也讓各將領安心下來,於是宋朝廷再給這些將領特權,他們的職位,地位可以世襲,代代相傳,這就是土官制度的開始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其中,在橫山寨管治區內的設了一個向武州。何謂向武呢?據說向武州南以前有座山,叫武城山,州治向南而設,故名向武!至於這武城山指的是現在哪一座山,那就另外考究了。

第一任向武州官為黃氏,不過因為歷史原因,明代以前向武土州黃氏家族的世系難考證,但自明洪武后,因為時任田州路總管黃志威歸附,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承認,此後他的家族特權便流傳了下來。

其中他的兒子黃世鐵分封於向武土州,他自己則兼奉議土州官,這也算是廣西曆史上影響比較大的一系黃氏了。

據《鎮安府志》載,黃世鐵得封於向武后,並沒有安心,反而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發起“謀逆”,因而被朝廷誅殺,向武土州因而被改制,成為了軍民千戶所。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軍民千戶所

的意義就不一樣了,這是明朝廷的一個軍事建制,完全由朝廷所掌控,是鉗制地方土司土官的一種手段。

再說直白一點,明朝廷就是想把這裡順勢“改土歸流”了,但是,向武之地周邊都是土屬行政之地,並處於中心地帶,土州土府這種地方,算是化外之地,只是表面上歸屬朝廷,那些世襲的土司土官掌控力還很強,明朝廷想在中心地帶實行“改土歸流”,無疑是“火中取炭”,“虎口奪食”,加上明朝政權剛進入這個地方不久,政策太過急進,很容易引起地方更大的變亂。

試行幾年後,顯然壓力很大,朝朝廷的“改土歸流”的政策自然是很難進行下去了,鉗制手段也比較吃力,沒辦法,只好在永樂二年(1399年)重新復置向武土州的建制,並還是由黃氏家族來管理,任命黃世鐵的弟弟黃世彧為向武知州。

清雍正五年隸屬鎮安府,從此傳世下來,直到光緒末年改土歸流。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都康州,據載也是宋狄青平儂智高後,在橫山寨所設的一個行政,最初管理都康土州的土官家族為馮氏,關於這系馮系家族的歷史,現在有幾種說法,一說是遠可以追溯到東漢開國的夏陽侯,是陝西漢中的馮異之後,二說是宋代隨狄青南征的將軍馮旵崆之後。不同時代的馮氏是不是有關聯,具體的族系關係因為時代之久遠已經不可考了,口口相傳有所存疑。

元代以後,都康州屬田州路,明代屬思恩府,清雍正後改隸鎮安府。雖說這樣的隸屬沿革也就幾個字的介紹,但講起來中間就多事了。

明洪武初都康馮氏土官歸附大明朝後,沒幾年,地方發生了“蠻獠”之亂,亂局之下,當時富勞縣的黃氏土司(田州總管兼任)趁機佔領了都康州,時任都康土州的土官馮原保出走期間死亡,他的兒子馮進福繼承其位,並暫居鎮安府。

最後由鎮安府出兵,幫其奪回都康州地盤,馮進福才得以繼續土官的待遇,不過,也就是這個時候起,作為代價,朝廷要求允許安插流官吏目到都康州協助管理地方。

基於這個歷史原因,到清雍正七年時,都康州就改隸到鎮安府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上映州,同樣是宋狄青平儂智高後所設定的,據《鎮安府志》載,宋朝廷任命福建福清人許公順為上映州的土官。

從許公順開始,傳到第十世時, 許氏家族開始出現了紛爭。洪武二年(1369年),馮朝宗歸附大明朝,他死後,本來是到第十一世,他的兒子許雲程世襲知州位的,但是他的叔叔許朝華起了爭權之心,在許雲程繼位還沒有穩定的時候,就把他給驅逐了。

也正是這紛爭之間,代表地方最高權力的上映土州官印丟失了。古代這種官印是很重要的,因為官印的丟失,所以朝廷下旨,降低上映土州的建制,改為上映峒!

上映峒的等級自然就低很多了,於是歷史文獻中對他的記載就很少了,查閱明代的地方史籍,上映峒這片區域的沒幾個字,就成謎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直到明崇禎年,安南蠻變,入侵邊境各地,影響了地方的穩定,第十七代上映土官許尚惠戰死,十八代許尚爵又接任隨軍從徵,立了戰功(一說第十九世許桂芳,萬曆三十二年時),為此,作為封賞,明朝廷才取消上映“峒”的建制,恢復上映“土州”的建制。

同樣是在雍正七年,上映土州改隸鎮安府。

粗看歷史,其實也就知道,為什麼到民國時,會選擇把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合併為向都縣。三地山水相連,並縣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都是土屬行政建制。

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三地的上級領導都曾是一樣的。無論是歸田州,還是歸思恩,最後在雍正七年前後,都統一歸隸於鎮安府。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並且在民國以後,三地也一起慢慢向南靠攏,最後成為崇左的一部分,天等縣的一部分。如今,向都,都康,上映的名字歷史依然在延續,只是換了一個等級,成為了向都鎮,都康鄉,上映鄉。

現代,三地的發展,正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翻天的變化著,而他們曾經的歷史,則漸漸遠去,萬福洞天的故事,也要翻翻老書才能看到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